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52|回复: 7

开开及第:现在有机?还是不现在有机?这是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1 0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天读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网站Grist上对一位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的很好的访谈,有信息量,而且有感召力。
        受访者Severine不仅自己种地,而且鼓励年轻美国人参与改造农业的运动,这些年轻人推动农业更加本地化,使农业和生产从大型垄断企业中解放出来。他们一边种地,一边动用大量的互联网工具(包括网站/播客/推特/维基)传播理念/提供起步指导。此外,他们也与机构和组织建立交往联系,扶持实践/扩大声音。下面是他们的愿景的描述:
        Think globally, farm locally. Dominated as our food system has become by the mega-consolidation of poultry, beef, dairy, and hogs, the government has got to crack the monopoly. Our role is to replace that monopoly with a mosaic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rms and food businesses. That means more new processing plants, cheese makers, butchers, bakers, candlestick makers, more locally owned grocery stores, more entrepreneurship at all levels, and more protagonism within those businesses.
        在中国直到现在,说起农业,我们还是对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充满向往。但这种向往都是站在国家保证粮食供给的考虑的前提下做出的。它并不能自动提高农民收入(如果不解决价格和再分配问题)也不会让食品更加安全,也难以增加农业附加值,当然,如今看来,也无助节能降排,不能让农村生活更加丰富,不能让农业更加具有文化吸引力。结果是农民离开乡土,农民没有变富,农耕文化(不仅指从农业中积累的传统,还是指那种对农业的深入探究,对它关心和关注)丢失。
        美国年轻人的这种意识和这种实践,和贾瑞明他们的很像。这其中当然有国情的不同,但是对食品供给系统的可靠性的担忧/对农耕文化的关心是他们走上同样道路的共同出发点。他们的另一种共同点是:在将农业作为经济和技术实践来追求的同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他们才会动用几乎能动用的一切传播手段,而且尽可能使其好看/好用,具有传播效力。
        下午和同事们讨论农业,说到如果有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Slow Food来到崇明,我们能期待什么?该如何合作?其间说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究竟是应该高举“有机食品”标准,并将推行有机作为我们所有涉农项目的目标(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意味着对土壤和水质等外部客观因素的要求,在崇明,如果不使用水处理设备,恐怕无法达到百分百有机)还是像贾瑞明和Severine那样,将目标设定为推动“更健康的”食品/提升农产品安全性和质量,以及号召更多年轻人进入农业来为农业注入创造力,而不苛求从技术标准上来讲,是否百分百的“有机”?后面那种显然更加容易实现,因为并不需要所有农场都具有水处理设备,不要求所有的土地在经历五年的“有机化”之后才能使其产品得到对它的安全性的承认。
        对我来说,我支持后一种路径。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听到有人这么说:超市里卖的那些“有机蔬菜”其实根本不是有机蔬菜,有机蔬菜需要有机的干净的水,满五年有机化的土地,大多数农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那么多有机蔬菜的啦?别浪费钱了!
        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 人们就会产生这么一种印象,农产品只有“有机”与“非有机”之分,非黑即白,中间没有过度,所有达不到有机却标着较高价格的农产品都是“假有机”。
        诚然,如果农产品还不是百分百有机的话,不应该和纯有机食品卖到同样的价格,但我们也要防止这么一种二元对立的消费者认知:除了有机食品之外,其他比普通农产品卖得贵,但又不是纯有机的农产品就都是假货/骗局。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这中间还有不同的级别的健康食品,而且一分价格一分货。如果建立了这样的一种消费者认知,那么一个“中间市场”就可以形成。很多有志于从事新农业的新生代都可以首先以这样一个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用优质的产品换得优价,不会被有机标准阻吓而干脆选择不进入农业。
        从食品安全这一公共目标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种看似是“退而求其次”的路径比“唯有机主义”更有助于实现食品的总体健康和安全。大量的消费者能够知晓、认可并买得起“比较健康的”(比如不使用化学制剂)食品,要比极少数消费者,甚至只有外国侨民能够知晓/认可并买得起“有机食品”,要更有助于社会总体上食品安全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前面已经提到,这种模式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关心农业生产,现行开始农业创业,进行农业创新,使农耕成为潮流。如此说来,这种路径与“唯有机主义”路径相比是一种更加具有社会力的路径。
        我没有研究过有机认证的科学依据,但我怀疑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考察声称捍卫幸福安康的科学标准是否与现实情境相契合的案例。
        第一种现实情境是总体社会效应---极大的边际效用在于鼓励尽可能多的农民不使用农药化肥,这也最容易达成。如贾瑞明所说,农民或干部都有一定的意愿来做这一步转变。但是如果将有机标准作为获得承认的硬标准来大肆推广,并抢占消费者认知,那就如前面所说就增加了人们从事更健康农业的阻力。
        第二种现实情境是指将食物对人体的生理效应纳入考量来考察这条标准---我想知道这条有机标准线的制订中是仅仅测量了土地和作物的无机成分参数,还是将无机物的人体效应也作为一个参数纳入,以综合考量利弊。我的意思是:如果将人体生理参数纳入,如果一块尚未实现有计划的土地和一块已经实现有机化的土地上种植的产品都不足以造成使之产生健康差别的生理效应,那么就不应该吹毛求疵/舍本趋末。
        还有一种想象,让我反对苛刻的纯有机主义:一个充满污染的世界里有无数的装着玻璃罩配备有超级水处理设备的有机农庄。它们以百分百的标准生产着纯粹的有机食品,但是无人关心如何改善外部水源和空气。
        我的意思是:如果上海的河水还不是太恐怖,那么就别着急向所有追求健康的农场推广水处理设备吧,让我们先想办法把黄浦江弄弄干净?何如?
        然后是这么个问题:如果不使用“有机”概念,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概念来与消费者沟通?
        我想有一些现成的概念或词汇是可以采用的,比如:自然食品Natural Food健康食品Healthy Food永续农业产品Permaculture Product,也可以尝试创造概念,只要准确/易被接受,然后在实践中展示这些概念的内涵,丰富这些内涵,赢得市场承认。
        当然,说以上这些,并不代表我认为农业不需要追求有机,我的主张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加现实主义的远端,而在近端,鼓励人们先做起来,不用有机阻吓健康农业创业,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比如有低价的水处理手段,或者黄浦江水忽如一夜变得有机化的时候)健康农业的先行者们就实现有机,并鼓励更多人实现有机。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3: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jiaruiming@gmail.com贾瑞明:

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它,但最近几个月才逐渐清晰的有了认识。

我一开始就非常抵触有机认证和有机标准这个尺度,因为我发现:
首先,有很多技术是高投资和很复杂的一套东西。
第二,这套东西形成了一个很高的门槛,把大多数小农排除在外了。
显然这是一种行业壁垒,对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再次,有机标准要求的环境,对中国很多农业地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一个标准缺乏适用性,那就不需要去指望它了。
一个事物是难以普及和无法广泛适用的,那不见得是好事。
所以从国情上我觉得,有机有些高不可攀,它会否定大量的耕地和土著民,这是不仁慈的。

但可以把这一切推论和思辨放下来,因为我们自己被自己欺骗了。
好,我们来讨论一下有机农业的本质是什么?
是健康/是安全/是环境保护么?
还是水质/土壤/技术标准/空气/管理流程的高要求?
是哪一个?回答我!
对不起,你答错了。因为有机的本质根本不是上述的任何一个事情。
先不急于告诉你答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诞生“有机农业”这个事物?
因为之前存在一个“非有机”的农业。为什么会有非有机?
是因为诚信/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的缺失才造就了非有机农业。
这就是有机农业的本质。
是消费者对“诚信/道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的渴望和回归需求。
所以有机农业根本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啊,这才是它的本质啊。
能够满足这些的做法就是有机的,
所以怎么样做有机,和有机认证机构,和有机标准有干系么?
去做“守诚信/有道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去吧,管它什么有机不有机。
社会大众需求的是这个。
有机标准只是载体和渠道之一,但它肯定不是最好的一个。
为什么说它不是最好的,开篇我就说出了我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开及第:

    谢谢老贾的回复!
    我的想法简单地说,可以这么说:如果有机农业不以消灭这个概念本身为目标(实现一个不需要这个概念的未来,那时候农业理所当然是有机的,就像不需要说:透明水)而是将自己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用高企的门槛来保证自己的纯洁性和赢利性,那它就没有合理性。因为如果这样,在一种最极端的情况下,它会以毁掉自然来确保自己的稀有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untamedheart:

    同意老贾的:有机农业的本质是消费者对“诚信/道德/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的渴望和回归需求。
    从一定的高度来说, 产生中间地带是有利于情况慢慢改善,甚至可以期待在价格能够反映食品品质的基础上慢慢淘汰伤害性最大的产品。
    可是就算非黑即白的市场都已经这么混乱,那么中间地带可以容纳的复杂分类,信息的不对等性足可以让消费者手足无措。
    在你买一颗大白菜的时候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比买一台电脑还要多的多,在不透明/不信任已经成为理性消费行为的障碍的时候,讨论是否是绝对,有机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开及第:

    我怀疑现在的认证出猫腻是因为认证机构寻租。如果健康农业成为潮流,或许就无须政策管理,可仰赖民间自发的认证和监督。或者干脆是CSA模式,用社区内部信任代替认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螃蟹:

    先赞一个,难得有人实实在在考虑技术上可行的解决中国三农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儿。
    首先,我刚开始看这篇文的时候很兴奋,但是仔细一想就没那么乐观了。先不谈农耕文化/农民生活那么远的事儿,就先就几个问题探讨一下:
    01. 健康食品等概念的市场可行性及效力以及对整个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力;
    02. 可行的话,其对农业行为的影响方式和效力,以及根本上多大范围内的减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是可行且合适的;
    最后还有一个可控问题,以上行为是否是由自由市场调节。
    关键的挑战还是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上。科学标准这玩意吧---你说就转基因这事儿,这么多年都没个准星,到头来普通人能被左右得了的就是个宣传问题。关键看市场怎么把握,也不能胡乱推广各种概念,把市场先弄混乱了。
    提供点儿完全个人的所见所闻,是在德国,我平时买蔬菜水果的选择,可以胡乱分三种,超市里最便宜的,超市里标Bio的,以及集贸市场上人工售卖的新鲜的,三种价格和品质依次上升,非打折情况下价格比例为差不多1-2:3:4这个状态。当然前两种和后面那个有个人工成本的问题。另外那边整体食品安全很高,价格/工资比也比国内高,因为食品上的税也高嘛。
    总之我觉得上面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仔细计算的,希望国内有还有点儿良心的经济学家考虑这样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开及第:

    螃蟹,多谢你的鼓励哈!
    对你的问题01,我觉得是有理由乐观一点的,因为没有什么明显的障碍,主要在于大家做得好不好,能不能产生协同效应,传媒是否也能配合。我觉得问题02是未来可能需要认真考察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个人农业创业应该还远没有达到与集约化/工业化产生冲突,以致于降低粮食总产量/威胁到国家食品安全的程度。他们恰恰可以对现存的大量小农耕作进行优化---质量(同时指食用的享受和食品的安全)产量/附加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5 05:12 , Processed in 0.0355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