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30|回复: 34

双尖刀营!戛日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9 23: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8军113师337团1营*教导员*陈忠孝:各团都采取了双尖刀营的部署。原则上规定,路上碰到小股敌人,猛打通过;如果敌人比较大,能绕过就绕过去,绕不过去,前卫营展开战斗,第二个前卫营继续前进,反正原则上就是部队不能停留。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0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极度疲惫的士兵,会议上争论起来。这就产生不同意见了。
    不行,不能休息,路上不但不能休息,你还得加速,不然你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有人说,给部队做一顿饭,吃了饭再走吧。
    朱月华/邢泽/刘海清坚决反对,说:这样不是爱兵。爱兵的话,就是少牺牲人完成任务,这才真正是爱兵。
    争论的最后结果是:江潮师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这次师党委会的临时会议在站着的与会者之间只有20分钟就结束了,但这20分钟决定了113 师乃至中国军队第二次战役的命运。
    老战士说,1950年11月27日那个夜晚,朝鲜半岛上的月亮特别的圆。
    在战场上进行出人意料的穿插迂回是中国军队的传统战术,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创造了很多出色的战例。在朝鲜战场的大战当中,彭德怀等中国将领们依然把这一此前国内战场上屡试不爽的战法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东西线美军都受到攻击,美军就会知道我军的兵力不足---老麦再差也是久经战阵的,光打一边,不会让他惊慌失措,所以,他不一定会放弃平壤和元山,至少不会放弃元山港---12月6日是人民军占领的元山,以他们的战力,不要说打美军,就是打韩军都不足,所以,美军守元山是一定能守得到东线美军主力回防的。如果美军把陆战一师等三个美军师撤一两个到元山,或许,我军再无可能把他们打回三八线。
    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和损失,都源于美军进度太快。
    由于进度快,所以美军阵型散乱,我军才有可乘之机;
    由于进度快,所以我军没做好时间充足的准备。
    问题是,我军很多损失与战略无关,只是由于我军指挥员的思想和观念的落后。我们反省第二次战役的损失,就是要看到我军与美军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规化/现代化,必需向比我们先进的学习,即使是敌人。
    表面看,东线宋兵团的最初部署和实施可以说非常完美。兵力是十个打一个,绝对优势。而且11月27日战役发起时成功地把美军一万多人在狭窄的长津湖山区切成五块,如果对手是国民党军,那是死定了!
    当预备队26军要求派人到前线熟悉地形敌情都被兵团拒绝了。从军委到兵团到基层上上下下都认为歼灭陆战一师只是个时间问题,甚至有人要对陆战一师围而不歼,意图歼灭更多的救援敌军。
    但志愿军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被分割包围的不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也不是一群纸老虎/少爷兵/怕死鬼,而是一只从人员素质到武器装备到战术思想到兵种协同都堪称优秀的现代化军队,而且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亡命之徒。
    在整个战役之中,除了相对突出孤立的新兴里一部分被歼灭外,柳潭里/德洞山/下竭隅里/古土里虽然险情不断,但最终都安然无恙。当柳潭里的美军主力于12月4日突围到下竭隅与守军汇合时,九兵团已经失去歼灭美陆战一师机会,据说宋时轮为此暴怒而打翻了桌子。
    由于柳潭里突围的成功,美军提高了士气,疏散了伤员,摸到了对我军作战的经验,从下竭隅里向古土里的撤退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即便是26军三个师都勉强赶到,或许对美军的撤退有部分滞后作用,但饿饭多日且长途跋涉的部队,已经是强弩之末,是不可能堵住陆战一师的南撤的钢铁洪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野政治部付主任钟期光回忆录》

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主要靠两条:一是打指挥;二是打士气民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野战军政治部及时总结经验,在全野战军开展了以学习爆破技术为主的互相学习活动:
    原华中部队善野战,很勇敢,但不会爆破,就学习山东部队组织大爆破的经验;
    原山东部队讲究战术技术,但不善高度机动的野战,缺少穿插撕裂敌阵的特殊战斗经验,就学习华中部队的野战与勇敢精神;
    华中部队溶化俘虏工作比较熟悉,也在全野战军推广。
    原两支部队在战斗中互相学习,既增强了团结,又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战斗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坚强劲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8: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怕低,不愁高。既来之,则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下一体,军民一家,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9: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分兵!华野一/四纵!鲁南大突围!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集结重兵,对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野将士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力斩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于马下。蒋介石遭此惨败,扼腕大恸。悲愤之下,他像一个打输了架的老寡妇,继续倾其全力向我狂攻,摆出了一副拼老命的架式。
    由于进攻之敌重兵猬集/齐头并进,使我军很难对其分割。打响之后,我军不得不且战且退,步步退缩,在运动中寻找战机。随着敌军的压迫,胶东半岛地域狭窄/回旋余地小的地形环境对我军行动的限制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更大的战场空间内寻找歼敌的机会,1947年3月,遵照中央军委电令,我华野首长果断决定:将主力一分为三,以积极的进攻,分散和牵制进攻之敌,迫敌回援。
    据此,以叶飞陶勇率1/4两纵队兵出鲁南,扰敌后方;以陈士榘唐亮率3/8/10纵队组成西线兵团,挺进津浦路西,拊敌侧背;以陈粟亲率2/6/7/9和特种兵纵队坚持在内线抗敌,在与敌周旋中寻机再战。
    这就是华野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也引起过很大争议的:七月分兵
    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之前,纵横华中的陈粟麾下有三个能征善战的主力纵队:1/4/6纵队。
    统率这三支百战劲旅的,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大名鼎鼎,如雷灌耳”的华野三虎将:叶飞,陶勇,王必成。
    在接受了挺进鲁南敌后的任务之后,叶飞1纵和陶勇4纵立即挥兵出战。
    数万将士隐蔽潜行,从敌人空隙较大的临沂/蒙阴地区跃进蒙阴公路,直插敌人纵深。
    6月28日,陶勇率4纵经4昼夜急行军到达费县。
    7月1日,中原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为策应刘邓,迫敌分兵,4纵奉命强攻费县。
    守敌是国民党整编59师第38旅,旅长翟紫封。
    7月2日黄昏,4纵在淅沥的小雨中向费县发起攻击。由于下雨路滑,部队攻城受阻,不仅爆破的炸药因受潮炸不响,就是历尽艰辛冲到城墙边的战士也因墙壁湿滑而难以攀登。苦战一昼夜,见不能强攻,陶勇司令员一声令下,部队含恨撤了下来。
    4/5两日大雨如注,护城水位陡涨,更增加了我军攻击的困难。两天之后的一个拂晓,向费县之敌又发起了猛攻。我军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炮火和特等射手,用准确的火力封锁敌暗堡。爆破组在火力掩护下,把一包包重达50公斤并经过防潮处理的炸药包堆放在了城墙脚下。
    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费县城墙被炸开了几个大豁口。一见缺口炸开,连日来憋着一肚子火的我军战士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就扑了上去。在叶飞的1纵1师配合之下,突入城中的部队经过1个小时巷战,将守敌6000多人歼灭,其中俘敌旅长翟紫封以下5200余人。
    同时,我1纵阻援部队又传捷报。敌援军吉星文旅在遭我重大杀伤后,放弃救援,抱头鼠窜。
    至此,我鲁南两个主力纵队均完成战役展开,并各有相当斩获。
    1/4两纵队在鲁南纵横捭阖,指东打西,让坐阵南京的蒋介石吃惊不小。他急召山东前线总指挥陈诚面授机宜:辞修啊,陈粟遣叶陶袭扰鲁南,其志不小。但以区区数万之众孤军深入我纵深腹地,未免太过轻狂。这是我们歼灭共军这两个主力纵队的大好时机。你马上留整编11师等4个师在鲁中坚守要点,与共军主力虚与周旋,其余7个整编师立即西开,寻歼叶陶两部。这两个纵队是陈粟的主力和王牌,一向凶悍善战,只要我们把这两股共匪吃掉,山东问题一战可定天下。
    陈诚见蒋介石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不禁豪气顿生,他毕恭毕敬地说:总裁高见,我马上就去布置。
    7月13日,敌人进攻鲁中的7个整编师突然挥师西进,向我1/4纵队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
    当时,雨季已经来临,实在是天不助我。
    在汹汹而至的十几万敌军面前,我数万精兵顿时成了一支孤悬敌后的孤军。到7月23日,我两个主力纵队终于陷入了敌5个整编师的包围之中。
    战局发展至此,敌人有点得意忘形了。蒋介石更是憋着一口气,要报74师在孟良崮被歼这一箭之仇。
    1/4纵队在鲁南陷入险境,牵挂着各大战区首长直至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心。
    刘邓在背着巨大的困难之下,致电华野:我们尚能支持……一切视你们的具体情况而定。
    正在陕北山沟沟里和胡宗南打转转的毛泽东更是几次致电华野总部:叶陶近况如何?甚感关切,望来电相告……
    殷殷关爱之情,力透纸背,溢于言表。
    华野两大王牌突然身陷重围,使整个鲁南战场顿时成了全国各战区瞩目的焦点。
    处于这场漩涡中心的叶/陶所部,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险境呢?
    在我1/4纵队周围,敌5个整编师如狼似虎,纷至而来,后续欧震的3个整编师正日夜兼程,即将赶到。因此,当时叶/陶所部向北/向南突围都无路可走,因敌人摆有重兵;向西则是津浦线,敌人正在调动,准备截杀我军;只有向东北渡沂河,然后跃入沂蒙山。然而因山洪爆发,河水暴涨,我军缺船少桥,渡河实在比登天还难。
    鉴于敌人全力防我向东突围的布势,叶陶当机立断,决心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首先示形于东,做出强渡沂河的架式,造成敌人的错觉。而后以有力之一部向东佯动,吸引敌人东去。待东追之敌与我隐蔽中的主力拉开一定距离之后,主力迅速向西突进,跃过津浦路,跳出包围圈。
    方略既定,叶陶急电陈粟,请示行止。粟裕当即回电:情况紧急,速按此计划行动。
    然而,要想达成这个声东击西的意图,必须派出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向东佯动,这样才能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声势。而且这支部队必须具有牺牲精神,因为在敌人20万大军的倾力堵击之下,这支部队很可能会遭受重大伤亡甚至全军覆没。
    谁来当这个敢于牺牲的过河卒呢?
    关键时刻,陶勇向叶飞提出,由4纵10师来担任佯攻掩护部队。由于10师是4纵的主力师,且久经战阵,独立作战的能力甚强。很显然,佯攻掩护需要这样一支坚强有力的部队。
    为了确保两个主力纵队的突围,陶勇忍痛使用10师,令叶飞感动不已。为了加强10师的力量,叶飞又命1纵1师参谋长余光茂率领该师3团加强10师。
    大敌当前,叶陶下达给10师的任务是:在思想上,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论付出多大也要保证主力的突围。在战术行动上,要假戏真演,打得越猛越好。能拖住敌人两天就是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尽量把剩下的部队带出来,同内线的山东兵团会合。
     显而易见,为了保证主力的突围,叶陶对10师的前途作了最坏的打算。

    10师出发之前,陶勇亲备薄酒,为将士送行。
    据10师师长卢胜回忆:
    当陶司令端起酒杯时,手颤抖得把杯里的酒都洒了出来。
    他沉重地说:老卢/老韩(10师政委韩念龙)这次留下你们孤军和十几万的敌人周旋,实事求是地讲,凶多吉少,但为了大局,咱们必须这样做,你们要多多保重……
    卢/韩二将临危受命,豪气干云,他们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请司令放心,10师即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掩护主力转移!
    说完,两人慷慨上马,扬鞭驰去。
    7月24日深夜,部队开始行动,在漆黑的夜幕掩护下,1/4纵队主力彻底轻装,隐蔽西行。10师则大张旗鼓地向东攻击前进,呼啸着杀奔敌人重兵围堵的沂水河。
    25日清晨,向东疾行的10师与敌人在枣庄的鼻子山一线迎头相遇。卢胜师长和韩念龙政委当即立断,命令部队迅速展开,抢占有利地形,准备抗击敌人的进攻。在展开时,为了迷惑和牵制敌人,尽量做出是主力的样子,10师有意放弃防御纵深,扩大防御正面,并且以顽强的抗击和猛烈的火力吸引敌人。恶战一天,敌人在我阵地前面留下了成堆的尸体,自己却一无所得。10师的顽强和善战,终于使进攻之敌确信,他们碰上了向东突围的我军主力。
    几乎在同一时刻,叶飞陶勇率1/4纵队主力似狂飚突进,向西疾行,直扑津浦路。
    利用10师拼死冲杀所争取到的宝贵的一昼夜时间,1/4两纵队终于在滂沱大雨中冲过了津浦路,进入了积水盈尺的鲁南地区。
    至此,身陷重围的我军主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第一个合围圈。
    闻知我军从鲁南西进,蒋介石如梦初醒。他对着地图研究许久之后,断然向各路将领下达指令: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只要我鲁南/鲁中各军同心协力,将士同命,就一定能追歼叶陶残部于津浦路西之走廊内。
    蒋军各部接到蒋介石严令,唯恐行动迟缓而贻误战机,遂争先恐后的杀奔津浦路西。经过一番调兵遣将,近20万蒋军又在津浦路西为我军设下了第二个合围圈。
    连日的苦战,也使我军的非战斗减员与日俱增,战士们饥肠辘辘,筋疲力尽。在他们的两侧,还有国民党的十几万大军在拼命追击。可以这样说,一进入鲁西地区,整个1/4纵队就进入了鲁南以来最艰苦的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蒋介石关于聚歼我1/4纵队于津浦路西走廊的勃勃野心,并非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据叶飞将军回忆,就当时的情景而言,我军只要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全军覆没。毕竟,我军是孤军深入的无后方作战,兵力又处于绝对劣势,再加上战场空间狭窄,回旋余地小,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在敌手,因此,我军除了在大雨中一路狂奔,实在是无他路可走。
    7月29日,一路转战的我军将士来到了滕县西侧的闫村/无事屯地域。突然,一条大沙河横亘在了数万大军的面前。
    更要命的是,据当地老乡介绍,在我军前进的道路上,前面尚有两条这样平行的沙河。
    这时,敌人的追兵也在一步步地逼进,其前锋已和我后方部队发生接触。在前有大河阻拦/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叶陶一边急令1纵2师在全军背后抢占有利地形,坚决阻敌前进,一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材,大白天强渡沙河。
    生死关头,我1/4纵的将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慨。架不起浮桥,他们就用电话线拧成又粗又长的绳子,在激流中分批抢渡;阻击部队在敌人的进攻面前浴血拼杀,死战不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护卫着渡口的安全。在我军拼死抢渡时,一批又一批的敌机呼啸而至,对我在河中艰难跋涉的官兵疯狂地俯冲扫射,顿时,勇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沙河水。经过4个多小时的拼死抢渡,我数万大军终于渡过了沙河。
    趁追敌在沙河边驻足徘徊/隔河兴叹之际,我叶陶大军马不停蹄,一路疾行,于30日胜利越过了另外两道沙河。
    至此,蒋介石欲将我军围歼于沙河两岸的第二个合围圈,又告破灭。
    以20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竟然追不上一支人困马乏的疲惫之旅,国军的表现让蒋介石震怒不已。但他坚信,叶陶所部已成为釜底游鱼,只要国军各部将士用命,奋力追杀,就一定能毕其功于一役。
    见我军突过沙河,蒋介石即刻调兵遣将,对我军构筑第三个合围圈。他一边急令整57师抢占我前进道路上的大古村一带高地,筑成截杀叶陶兵团之火墙;一边急令整65师星夜北上,加强整57师之侧翼;同时又令欧震率33军等部兼程北进,迅速构成一个新的合围之势,务必将我军消灭于泗河以南/南阳湖以东之白马河洼地。
    叶飞及时侦知了蒋介石这一险恶的计划,他和陶勇紧急磋商,果断派出4纵12师抢占大古村以北高地,堵截敌整57师,掩护大部队继续向西北方向挺进。
    我军转向西北,意味着把自己的侧翼暴露在了敌整编57师的面前。危机时刻,叶飞又急令1纵1师奋勇杀出,去协助4纵12师抗击该敌。我两师官兵克服粮弹两缺/人困马乏的巨大困难,与敌人在大古村一线的几个高地上展开了拉锯般的反复拼杀。血战一夜,敌整57师眼睁睁地看着我军数万人马扬长而去。
    在1纵1师和4纵12师的合力掩护之下,叶陶率主力开始徒涉蒋介石的第三个合围圈的合击地域:白马河洼地。
    数万人马,要在敌人的堵截和追击之下强涉这8华里的水洼地,无疑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经过5天5夜的转战1/4纵队的将士们足无鞋/食无粮,走一路打一路,体力消耗已经到了极限。然而,后面是步步紧逼的追兵,不走不行。叶飞把牙一咬,传令全军:不走就会全军覆没!大家咬紧牙关,走出去就是胜利!
    徒涉白马河泛滥区,是我军强渡沙河之后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7月31日夜,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徒涉。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部队终于走出了这片巨大的泽国。
    一踏上坚实的陆地,疲惫不堪的战士们便一个接一个地累倒在地上。此时,还有一条泗河横在这支筋疲力尽的突围大军面前。就在这时,华野首长来电:位于汶上地区的西线兵团已派出一支部队南下接应,并已在泗河上架起了桥梁。
    在各级领导的严令督促之下,困顿不堪的战士们终于又打起精神,向泗河奔去。
    8月1日下午至深夜,这支经尽艰辛的孤军终于跨过了泗河,和陈唐兵团之一部胜利会师。接着,两军合力,杀奔运河,准备在济宁东南渡过运河,直趋刘邓大军控制下的鲁西南平原。
    由于有空军的侦察,使得蒋介石及时掌握了我1/4纵队的行踪。他立刻命令济宁之敌整编84师抢先控制运河桥梁,并同时命令兖州/济宁之敌向我军发起攻击。
    8月2日夜,我军边打边走,一路冲杀,在敌人的层层阻击之下夺路北上。在陈唐兵团的有力支援下,我1/4纵队主力终于由济宁西北的大长沟越过运河,胜利摆脱了敌人的追杀。
    大军过后,我后卫部队刚刚炸掉运河浮桥,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就跟踪而至。面对扬长而去的数万大军,国民党悍将/第5军军长邱清泉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至此,华东野战军征战史上凶险万分的鲁南大突围,终于以我军的胜利脱险而告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东“七月分兵”总回顾

    一. 未获批准的“小分兵”:鲁中南战役方案
    1947年5月,华野在陈毅粟裕的统率下,成功的进行了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区我军的被动局面。当消息传到了其他解放区,各区军民大为振奋,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而在国民政府方面,蒋介石对此有如丧父之痛,严厉追究有关责任人,把陈诚免职,并调到东北任东北行营主任,撤销汤恩伯兵团司令之职;送整83师师长李天霞入军事法庭受审;整25师师长黄百韬撤职留任。
    另外,调陆军司令部坐镇徐州,由陆军司令顾祝同统一指挥山东河南江苏等战区。顾汲取了以前国军的失败教训,严令部队各师不得孤军深入,宜多个整编师密集扎堆,再稳步推进……同时推出了严励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由于东北战事吃紧,国军统帅部拟令山东的国军加紧剿共,待战事一结束,即抽调国军主力海运/空运到东北战场。
    面对国军九个整编师向东的进击,华野副司令粟裕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第五军,这又是一个与整74师齐名的王牌部队。当华野部队一动作,国军第五军迅速向莱芜城撤退,与其他国军靠拢。唉!这仗又打不成了。
    离这九个整编师稍远的是桂系的七军和整编48师,他们有点孤立,正好成为华野的盘中餐。华野拟定方案,攻歼/打援都定好了。殊不知,我军才一动作,七军即时后撤。这个妙计又落空了。
    自孟良崮一战后,粟裕的两个作战方案都未能打响,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六月下旬,国军向东大举进犯,已到了南麻/大张庄一线。粟裕重新拟了一个作战方案,就是分兵出击,方案如下:派六纵迂回到临蒙公路,进行破坏交通;派四纵南下费县,破坏敌人补给线;派第七纵佯攻汤头,迫敌回援;华野主力在沂水/五里店一线集结待机,等待敌人分兵并发现有敌人处于分散孤立时就攻歼它。
    6月28日,华野把这个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这个方案当时没有名字,暂称其为:鲁中南作战方案)6月29日,华野收到中央军委的回电,没有批准粟裕的这个作战方案,且,另有重要指示:分兵出击,留四个纵队在正面监视敌人;以五个纵队分路向鲁南及津浦路泰安以西,以南进军,歼敌有生力量。
    中央军委的这个方案就被世人称为:七月分兵
    据说,粟裕对这么大规模的分兵出击有不同看法,主要的问题在于分力会分散,打歼灭战变得困难。没有歼灭战,就没有缴获的武器/弹药和俘虏,就达不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作为一把手的陈毅还有谭震林等都支持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他们的理由是刘邓大军即将南下,分兵能起到配合刘邓的行动。至6月30日还不到一天时间,华野就作出了决定:
    01. 由叶飞/陶勇率一/四纵队,组成南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
    02. 由陈士渠/唐亮率三/八/十纵队,组成西兵团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
    03. 留在鲁中的第二/六/七/九纵和特种兵纵队集中在沂水至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小部份兵力与来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这个方案,史称七月分兵。自6月29日收到中央军委指示,30日就作出了决策,7月1日就正式开始行动。
    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个方案,并在7月3日又电示华野:你们西进/南进之五个纵队,应以攻占泰安至临城全线,胜利后再攻占该线以西各地,与刘邓连成一片。
    中央军委的部署越来越明确,分兵作战演变成外线作战
    二. 外线出击
    7月上旬,叶/陶率一/四纵攻占了费县/峄县枣庄;陈/唐率三/八/十纵队攻占了泰安/万德/大汶口/平阳/肥城等地,消灭了部份守军,其中在费县歼国军一个旅。
    然而,鲁中的庞大的国军集团仍然不为所动,继续向东/向北进犯,于7月10日占领东里店/沂水。粟裕计划向东里店的驻军整25师进行攻击,想把它歼灭,但攻击才一开始,驻沂水的整九师即向整25师靠拢,华野停止了攻势。
    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进入了鲁西南地区,占领了郓城,不断地向南移动。
    华野外线的叶飞陶勇的第一/四纵队向滕县/邹县进逼,陈士渠唐亮率三/八/十纵队向曲阜/宁阳挺进,严重威胁着国民党后方兖州徐州
    在此形势下,蒋介石只好改变东攻西守的战略方针,于7月12日下令从鲁中地区抽调五军/七军和整编五十八/五十七/六十五/八十三/八十五等7个整编师(军)从13日起分路西进,企图与鲁西/鲁南的国军一起,夹击这华野五个纵队。在鲁中,尚有整编十一/二十五/六十四/九师等四个整编师固守要点,另外周边的青岛等地的国军亦对陈粟等形成威胁。
    如此一来,国民党企图集结主力大军在鲁中与华野部队决战的计划遂告破产。
    下一步,华野令陈/唐率三/八/十给攻济宁/汶上;叶/陶率一/四纵攻滕县/邹县;待攻占后,两个集团回师与内线部队夹击回援之敌的国军主力部队;或陈唐与叶陶相机联合进攻兖州(注:兖州是国军重要的后补基地)。
    自7月14日起,五个外线纵队分别攻击滕县/邹县/济宁/汶上等地。由于兵力分散,适逢雨季,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护城河水陡涨,影响了进攻效果,至7月20日还没有成功地攻下一座城池,而国军回援部队已到了兖州/曲阜一线。外线兵团只好撤出战斗。这次攻城未能成功的原因除天气外,还有就是对守敌兵力估计不足,明明某城市守军有1-2万人,我军侦察到只有几千人;而我军却是兵力分散,一个纵队打一个城市,结果一座城也没拿下。
    战后,陈唐集团派第十纵进驻梁山地区,其余两个纵队由陈/唐亲率至鲁西南的郓城与刘邓大军会师。叶陶则率一/四纵留在鲁南待机,等候华野司令部的新作战方案。
    当一/四纵在鲁南隐蔽待机之时,被国军发现行踪。
    陆军司令顾祝同连忙部署多个整编师形成一个大包围圈,企图把一/四纵吃掉。国军出动了整编四十八师/六十五师/八十五师,还有五军/七军,对一/四纵来个前堵后截。担任前方堵截的是第七军和整四十八师,牢牢地堵住了一/四纵的东返,没法前进。而一/四纵西面被微山湖阻隔,南面是运河,因暴雨连连已水涨成灾,而国军正快速地围拢过来。
    华野司令部闻知一/四纵被困,急令刚过运河的陈/唐集团星夜东返,全力策应一/四纵;同时令叶/陶之一/四纵迅速西进与陈唐部会合。叶/陶果断下令部队西撤,同时让每个纵队留下一个师牵制国军。
    7月30日叶/陶率四纵和一纵先敌抢夺战家河,连续突破三条河流,夺占大古林以北高地,31日艰难跋涉通过了宽四公里/浅处及膝/深处及腰的白马河洼地。终于冲破国军的围追堵截,其艰难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红军长征。8月1日,终于一/四纵与陈唐集团会师。随后于8月3日,外线部队越过运河进入鲁西南地区,与刘邓大军胜利会师。
    在鲁西南这边,刘邓大军连获大捷,在一个月之内共歼国军九个半旅,5.6万人,震动了国民政府。蒋介石急忙从西北战场/武汉战场,连同山东战场回援部队,共35个旅的部队分几路向鲁西南急进,企图把刘邓大军赶回黄河以北。
    中央军委致电刘邓首长,令其早日向大别山进军。另外,中央军委亦赋予华东外线五个纵队的任务是,连同刘邓大军中第十一纵队一起,留在鲁西南牵制国军部队,以便刘邓大军能顺利地挺进大别山地区。
    于是,华野外线五个纵队在陈士渠唐亮的领导下,留在鲁西南地区,一部节节抗击国军第五军的进攻,其他部队与国军整编三/四十/五十七/八十五/六十八/八十四等整编师进行反复周旋,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
    刘邓大军在南下时,国军统帅部一时间摸不准意图,并没有在南方进行堵截,后来刘邓大军在穿过黄泛区(黄河改道后形成的一片淤泥区)蒋介石初步探明刘邓是要南下,一面派飞机轰炸,另一面派部队在汝河岸边拦截。刘邓大军为了尽快脱离黄泛区,把重装备---大炮/汽车都炸毁了。然后,轻装行军上路。
    三. 南麻和临朐
    留在鲁中的陈/粟内线兵团面对的是剩下四个整编师的国军,最突出的是在南麻的胡琏整11师。粟裕出于扩大鲁中地盘的需要,且认为国军规模已大减了,于是发动了南麻战役,试图歼灭整11师。
    自从整11师进驻南麻(今沂源县)后,师长胡琏即令部队修筑工事。这种工事很有特色---集群子母堡---即一个大型碉堡作为母堡,周边有多个小型地堡拱卫着。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组,一组碉堡连接着另一组,又连着另一组,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碉堡集群。整个南麻城,共有大小堡垒约2000个之多。
    粟裕令第七纵队及三个地方团,组成一个阻援集团;以九纵/二纵/六纵作为攻击集团,于7月17日发动对南麻的攻势。但当日下暴雨,把炸药都淋湿,影响了炸碉堡工事的任务。南麻遍布集群堡垒,攻击部队伤亡大,而进展慢。如死伤一个排才敲掉敌方一个堡垒,还没有站住脚,敌方就以炮火支持,一举反攻把我方赶出去。
    如此反反复复,胡琏放弃了外围的据点,集中兵力于城内。由于天上连降暴雨,严重妨碍步兵的攻势---在一片积水的开阔地,步兵没有工事可依托,暴露在敌人的火力面前,共军伤亡较大。20日胡琏命令部队发起多次反攻,被华野击退。然而此日的反攻把华野预定于21日发起对南麻的总攻的计划打乱了。而此时,国军的援兵已迫近了。
    由国军整25师师长黄百韬率领着本部和整9师/整64师连续攻击多日,在牛心崮/于家崮等地与华野七纵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最后终于冲破了华野七纵的阻击线。此时粟裕已到了腹背受敌的境地,不得已,粟裕下令撤围而去。
    在南麻激战期间,在潍县一带驻防的国军第八军,由军长李弥率领突袭了临朐城。并在7月23日打败了共军驻守部队,占领了临朐城。该城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鲁中共军与渤海解放区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
    临朐城的失陷比起南麻攻不下,对华野司令部的心理打击更大。失去临朐,令在鲁中的解放军与后方的联系受到了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这泥泞的土地,几乎每天都是大雨到暴雨的讨厌天气,还有疲惫的三军。然而,从战略上看,不收回临朐城就不利于今后的作战,甚至乎在鲁中地区没法呆下去。
    第八军攻占临朐城没几个小时,华野副司令粟裕决定立即进军临朐,并要求部队当天下午出发,24日抵达临朐城下,并于晚上发起攻击,在国军未来得及筑好工事前,迅速发起进攻,效果最佳,否则,愈拖愈难搞。
    下午各纵队刚出发,就遇上倾盆大雨,部队行军受阻,且路上又遇到山洪暴发,道路阻绝。部队顽强行军,真是苦不堪言!
    这次华野仓促向临朐发动进攻的主因,除了此地战略地位重要,还有就是乘八军进驻时间还短,来不及构筑工事,不会象南麻那样难攻。所谓机不可失!想不到,八军匆忙中进行构筑工事,会这么快就形成了牢固的工事网。据说,经四个小时的紧张施工,第一批地堡就已筑就。
    临朐城外的弥河因暴雨导致水涨,攻击部队不能徒涉。临朐外围的朐山/盘龙山/粟山都是天然屏障,八军军长李弥派出有力部队进行坚守,李弥亦在靠近山下的位置设有指挥所。
    粟裕派出二纵之一个师和七纵之一个师担任阻援任务;以六纵和九纵之部份兵力攻击朐山/盘龙山/粟山,另派六纵/九纵和二纵主力部队迂回过去,直接攻击临朐城。由于各路纵队未能按计划准时赶到临朐,攻击部队只好拖延至25日白天才发起攻击。
    天公不作美,连日降暴雨,道路泥泞,河水暴涨,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进攻。
    最先打响的外围攻山之战,粟山和盘龙山都被先后攻破,歼国军两个营。其中一个营长名叫周兴,逃出阵地到了八军之166旅,被李弥知道后,下令处决,整个八军闻之为之一震。此后,无论外围或内城守军都不敢退后。
    城外的弥河水位暴升,阻碍了华野攻城部队的进度。好不容易突击部队攻入城关,但后续部队受淤泥影响,行进受阻,以致突入城中的突击部队共有七个连被国军包围,大部被消灭掉。南关之争夺,往往是晚上攻进去,白天被赶出来,其他几个城关亦相仿,如此反复争夺了多日。一些主力部队受河水阻隔,直到战役结束前一天才进入预定攻击出发点。
    29日,华野二纵/九纵/六纵之主力部队发动总攻,临朐虽然城关大部被占领,但仍有部分在反复争夺。巷战进展缓慢。第八军,当年曾远征缅甸之日军,现在雄风犹在,且有一个保安师相助,竟然能与华野主力抗衡多日。
    7月30日,当粟裕得知国军援兵已迫近,只好下令撤退。其实,阻援的部队算是表现出色了,在计划内的阻击天数是完成了,只是攻坚部队没完成任务。
    南麻/临朐两战共消灭国军18000人(国军自称的伤亡数字比此数更大)解放军自身伤亡21000人。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役,是典型的消耗战,这种失利严重挫伤了华野广大将士的信心。
    南/临战役,没有达成战役目的,更谈不上战略目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具有一定的战役意义。那就是:经过此役后,国军精锐部队整11师/25师/8师(军)受到了较大的打击,不敢轻视华野的部队,其他国军亦受到了震慑。在7月30日-9月初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军不再向华野部队发动过新的进攻。
    四. 西线大反攻
    8月18日,华野司令部奉中央军委之令,率六纵和特种兵纵队离开了内线兵团,去外线指挥陈/唐的五个纵队。而留在内线的部队就由许世友/谭震林负责指挥。
    华野机关等一行绕道渤海区,南下鲁西,到达靠近鲁西南的阳谷地区,与外线兵团在此休整的十纵会师。粟裕在行军途中筹划好了一个在鲁西南的歼敌方案,等过了黄河就实施。
    当时的国军统帅部认为外线兵团在前段时期饱受暴雨/洪水的侵扰,以及国军大兵团的围追堵截,已受到严重损失,这些残部已不足为虑。于是,由整五十七师打头阵,第五军随后跟进,整六十八师接应,要寻找外线兵团决战。
    华野一纵和三纵奉野司之命向北移动,引诱国军追击。当国军发现了华野一/三纵向黄河边移动后,就跟着追上去,试图在黄河南岸的狭窄地区逼共军决战。
    9月2日,华野司令部和六纵/特纵/第十纵等部队南渡黄河。此时在鲁西南地区的共军有一纵/四纵/三纵/八纵/十纵/六纵/特种兵纵队和中野十一纵。虽然许多部队在鲁南受困及屡遭暴雨/洪水的侵扰,以及国军大部队的追堵,减员严重;在前期鲁西南又与国军大部队进行长时间的周旋,得不到休整和补充,当时的实力是:两个纵队还不及孟良崮时的一个纵队强。在这种情况下,陈/粟首长还是努力地要打赢这场仗。
    这一仗只能嬴/不能输,否则在鲁西南连立锥之地也没有。
    当整五十七师进到沙土集至夏家垓一线时,与第五军已拉开了二十公里的距离。战机来了!
    粟裕命令第十纵和第六纵之十七师进到王老虎地区,分割五十七师与第五军的联系,并阻击五军的增援;中野十一纵警戒荷泽地区,阻击整六十八师的增援,第一纵留作预备队;令八纵/三纵/四纵/六纵主力和特纵部队围攻在沙土集一带的整五十七师。
    战斗足足打了二天,华野全歼国军整五十七师,共一万人多,其中生俘师长段霖茂以下8000多人。
    与沙土集攻击战同时进行的是阻击第五军的增援,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八里河,这是由六纵十七师担任阻击的地方,第五军投入主力连日强攻此处,均被击退。第五军总伤亡达4000多人,并不得不暂停了攻击。
    该战役后期,华野外线兵团试图乘胜攻击第五军。初时,第五军固守据点,而整八十四师增援已到,另整七十五师亦靠近了鲁西南,攻击五军的行动才宣布停止。整个沙土集战役,包括阻援及后期对五军的攻击在内,歼灭国军应该有15000人。
    沙土集战役震动了国军统帅部,蒋介石连忙从大别山地区抽调了多个整编师(军)前往鲁西南地区。华野外线兵团的行动有力地策应了在大别山地区开创根据地的刘邓大军。
    整11师从山东战场来到大别山地区不到一个月,又被北调去鲁西南地区。胡琏率领整11师之主力从商丘进发到了土山集,不期与打算南下的外线兵团前锋部队相遇。
    外线兵团收到中央军委的指令,今后一段时间需协助刘邓大军开拓中原军区,其中的豫皖苏军区就是外线兵团重点扶持对象。
    粟裕令一部分在北线阻击援军,其他部队南下攻击土山集的胡琏11师,激战两天,胡部伤亡虽大,然仍未能歼灭,此时不仅北部国军援兵逼近,其他方向的国军亦赶来增援。粟裕下令退出战斗,执行原计划的南下豫皖苏边区开拓根据地的任务。
    豫皖苏军区南连大别山,发展豫皖苏军区对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能提供较及时的支持和配合。该军区在陈粟外线兵团到来之前有2.5万名地方武装人员,主要是以前主力部队撤退后留下的人员发展起来的。陈粟外线兵团进驻后,派出一些主力部队作为该军区的骨干,并作为种子发展壮大军区武装,至12月底,该军区发展到武装力量达6万多人。
    陈粟外线兵团在经营豫皖苏军区期间,除了发展该军区的地方武装,亦打击当地的国军守备部队/保安团等。从九月底至十月底,共歼敌一万多人,解放了杞县/亳县/尉氏/鄢陵/西华/商水/项城/临泉/夏邑/蒙城/泗县/灵璧等24座县城。期间,并没有国军主力大部队前来救援,这应当得益于沙土集及土山集战役对整五十七师的全歼,及对五军/整11师的打击效应,产生了对整体国军巨大的威慑力。
    五. 胶东保卫战
    另一边,山东内线兵团在许世友谭震林的领导下,面临着诸多困难。野司远赴中原,自己要独自撑起这头,既是初掌大权,又缺经验;兵力规模又减少了,刚组建的十三纵尚未成熟。
    国军这一厢,似乎知道了华野野司的外调,自九月初起即向华野内线兵团发动大规模进攻。内线兵团的人马分两拨,一拨由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领(二/七纵)驻在诸城;另一拨由许世友率领保卫胶东半岛(九纵/十三纵)。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来电指示:许世友率二/七/九纵在外线(指胶东以外)打击敌人,留部分兵力和地方武装保卫胶东半岛。言下之意:仅让新组建的十三纵和地方武装坚守胶东半岛。但不知为什么,内线兵团的领导没有这样做。
    此时,国军陆军司令部成立了胶东兵团,由陆军副司令范汉杰任兵团司令,九月初,率整二十五师/六十四师等五个整编师向胶东半岛进犯。许世友率九纵/十三纵进行节节抵抗,一路向胶东半岛纵深处撤退。至九月下旬,许部快退至牛角尖了。中共辖区先后丢失了胶县/高密/平度/昌邑/掖县/莱阳/栖霞/招远/龙口/黄县/蓬莱/福山/牟平/诸城等十五座城市,在胶东只剩下牛角尖处方园几十公里的一块地方了。
    胶东半岛的地理形态,就象一个从西向东往大海伸出的牛角,到了牛角尖的尖端时,就无路可走了,除非下海喂鱼去。
    许部受到国军整编二十五师等五个整编师的压迫,当时既无力量发动歼敌一部的反攻,又不能在牛角尖的位置长期据守,且守是没有出路的。这个时候,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提醒许世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恐怕会全军覆没。
    许世友决定突围,只留下胶东军区的地方武装在胶东坚持战斗,自己率九纵和十三纵保护华东局和山东省的机关人员突围。当许部朝整九师与整二十五师的切合部突围时,惊动了国军。许世友留下十三纵与他们缠斗,自己率九纵保护党政机关的人员先行突围,冲出了包围圈。十三纵掩护许世友部队突围后,上了大泽山区坚持斗争。
    许世友终于与谭震林的部队会师了,这天是十月一日,就在当天,成立华野东线兵团指挥部(亦称山东兵团,此前称内线兵团)建制上隶属于华野,许为司令员,谭为政委。在兵团成立时的高层会议上,兼华野副政委的谭震林同志,大力主张要打歼灭战。
    这位从苏中就一直与粟裕共事的政委,无论华中野战军或华东野战军参加的战役都有他的参与。从苏中七捷到孟良崮,部队都是以打歼灭战为主的。在他看来,前一段时期东线兵团的这种运动防御,不仅丢失了胶东,也没有消灭什么国军。
    老谭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者同意。第二天,东线兵团即向胶东半岛进行反攻。
    当时国军连战皆捷,根本不把东线兵团放在眼里。在胶河地区,国军整六十四师在三户山/范家集受到了东线兵团三个纵队的围攻,并受到了严重打击,退守范家集,并急呼援兵。
    国军胶东兵团司令范汉杰,连忙抽调在胶东担任进攻任务的主力部队三路回援,其中距离较近的就是整四十五师之二一一旅。该旅在山阳庄地区之被许/谭派出的二纵打援部队包围,一天之内就被全歼。其余两路援军亦受到东线兵团的沉重打击。
    东线兵团达成战役目标后,主动撤离了战场。此即胶河战役,共军歼国军共计九个团之多,合计1.2万人。
    整四十五师之二一一旅被全歼后,震惊了整个山东,范汉杰忙不迭地从胶东腹地抽部队回援,这样就大大缓解了坚持在胶东半岛作战的中共部队的压力。
    随着中原战场的吃紧,蒋介石后来从山东抽调了整25师(黄百韬部)9师/54师等部队到其他战场上去。这就为东线兵团对胶东半岛进行大反攻创造了良机。
    在整个胶东保卫战中,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这场保卫战中,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响应。胶东青年涌跃参军,共有12万多人报名,被大量地补充到军区武装和主力部队中去,迅速壮大了华东军区和东线兵团的实力。
    六. 得失总结
    自七月分兵以来,被国军主力部队围追堵截,又受到了暴雨/洪水的侵扰,造成了华野外线兵团减员严重(有的师只压缩到一个团的规模)在山东腹地的内线兵团在南麻/临朐两战都没有打好,形成了消耗战,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实力不足---华野的大部分兵力都去了外线兵团。
    许世友初掌内线兵团时,亦受到国军大部队的压迫,基本上丢失了胶东半岛。
    随着陈毅粟裕到外线兵团主持领导工作,在西线---鲁西南地区发起反攻,全歼整五十七师,亦对其他国军也有一定程度的打击。
    接着,外线兵团又挺进豫皖苏边区,并帮助建立和发展该军区武装,并近距离支持了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后来,山东的内线兵团又进行了局部反攻,全歼了国军一个旅,并减轻了守卫胶东半岛的共军的压力。
    总的来说,从军事角度看,是失大于得。从政治上看,由于战火烧到了国统区,这一层又是个大进步。
    七. “小分兵”与“大分兵”
    早在6月28日陈粟向中央军委上报的“鲁中南战役”方案---派三个纵队向敌后出击---从分兵的规模看,规模小了些,算是个小分兵吧。这是为了打好一个保卫山东/并歼敌一部的方案。可惜中央军委没有批准。
    6月29日中央军委要求华野的七月分兵方案,明确提出以四个纵队守内线,五个纵队出击外线(指鲁南及鲁西之南部)陈毅和其它同志都大力支持这个方案,粟裕虽有异议(1958年反教条主义批判会上,陈毅揭发:粟裕明处赞同外线出击,暗中表示还是内线作战的好)但由于是时间上较仓促,再加上同僚不断催促,更重要的是粟裕是没有决定权,最终粟裕还是同意了其他人的观点,表示支持中央的决定。
    中央版的七月分兵方案属于大分兵的方式,很明显,外线兵力要多于内线兵力,但外线炮兵较少(分兵初期,特纵在内线兵团)就形成了规模大/实力小的格局。随着外线部队越打越远,与鲁中的内线部队分别形成了两个战场,两者之间互助协同能力转弱。
    中央的大分兵方案与刘邓的挺进大别山,在战略上属于一种攻势。是以刘邓大军为主,华野外线兵团作配合的方式进行。在往来电报中可发现,毛泽东主席以陕北吃紧为由,要求刘邓抓紧时间作出行动,快点南下大别山。从这个电报上看出,确有通过刘邓南下吸引其他国军主力部队回防,减轻其他根据地军事压力的意图。
    后来,刘邓在大别山受到国军大部队的围攻,再加上粮食严重不足,难以支持。中央军委闻知,乃一天几个电报地催促陈赓部和粟裕部赶紧进军中原,迅速向国军进攻,以达到减轻在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的压力。遂有了华野外线兵团破袭陇海路,后又联合陈赓部破袭平汉路/陇海路等行动,消灭了好几万国军,并吸引了一部分围攻大别山的国军的抽调/回援。
    总之,南下大别山,令我军非常被动,华野外线兵团在配合上也很是吃力。
    粟裕的小分兵方案(没被批准)实质上是通过打击国军的后方后勤系统,逼使敌分兵回援。在敌人分兵的情形下,有选择地挑力量偏小的一股把它吃掉,当然,需要内外线合作甚至乎要夹击合围。
    诚然,小分兵方案很可能不会促使国军分兵回援,国军有可能狠起心来,不理后方,依然集结重兵集团向陈粟的华野逼进。若此,摆在华野面前的会有两种方案供选择:
    A方案:华野主力继续在鲁中地区与敌人周旋,或分派部分兵力与敌相拒,主力集结待机;而外线部队继续在敌后进行破袭,直到前线的国军重兵集团因物资供应不上而撤退,若此,届时共军可反攻。
    B方案:留一个或二个纵队在鲁中与国军大兵团周旋,陈粟率主力部队大踏步向鲁南转进,与头一批外线部队会合,向鲁南与苏北/徐州地区挺进,专门吃掉那些力量孤单的国军守备部队。在鲁中的国军大部队必然会全部或大部转而南下,华野则可待机歼其一部。
    华野的小分兵,亦可配合准备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因,华野若能在山东战场上大量消灭国军,就可在战略上配合刘邓的行动。
    总之,面对国军重兵集团在鲁中的逼进,华野要分兵是肯定的,但究竟怎样分?分多少?分了以后怎么走怎么打?这个很重要。否则,一子失着,这盘棋就处处受制于彼。
    八. 分兵与选将
    当初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进行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山东野战军缺乏组织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才。而华中野战军的粟裕是一个非常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才。两野合并,让粟裕负责战役指挥,这就解决了指挥战役的问题。果然,粟裕不负众望,接连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获得了辉煌胜利。
    其时的指挥体系是:野司-纵队-师(旅)野司与纵队之间是没有中间环节的。
    但一分兵,陈士渠/唐亮统率了五个纵队于外线,进行独立的行动,他俩就相当于兵团级的领导;有时候,五个纵队里头又分出两个纵队由叶飞/陶勇另外率领,叶/陶又相当于兵团级的领导了。他们这几位兵团级的领导都是初次独掌一面,缺经验,又加上分兵过于仓促,可能他们本人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呢!许世友的情况也与此一样。
    此时的指挥体系是:野司-内(外)兵团指挥部-纵队-师(旅)
    因此,分兵后不久:外线兵团出现了鲁南受困,突围后,到了鲁西南,又被国军追得混乱不堪;许世友初掌内线兵团,亦出现了基本上丢失了胶东半岛的不良局面。
    九. 天气/地理与打仗
    天气/地理会影响战争中的双方。善于运用天文气象/地理的一方,可借助气象的变化来打败对手。为将者,若不懂天文/不察地理,将会至军队于死地。
    七月分兵后,自7月中旬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连场暴雨。无论内线与外线兵团都饱受暴雨/洪水的侵扰,部队天天泡在水中,衣服天天都是湿的,体力大量消耗;弹药受潮受湿以致爆破失败;河水暴涨难以徒涉,不仅耽误了进军时间,不少人还受溺于水;平地一片积水,不便挖掘工事,增添了不少伤亡。受如此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华野战斗力难以得到发挥,以致鲁南失败,南麻/临朐攻坚失利。这既有气象恶劣的客观因素,亦有华野司令部各位参谋人员/指挥员,包括负责战役指挥的粟总在内,都不善于预测天气,亦缺乏对“恶劣天气中如何作战”的这个课题的研究。
    同样,国军在孟良崮战役遭到惨败,亦与指挥员对地理缺乏调研有关,整74师被不懂地理的张灵甫带上了孟良崮这块绝地。为什么说它是绝地?答曰:一.无水源。二.到处是石头山,无法构筑工事,无工事何以坚守?
    七月份的连场暴雨,使得华野内线兵团在南麻和临朐两战都没有打好。我个人看法,如果没有这段汛情,象打临朐这场仗是必能成功的;打南麻则须多打几天(还要取决于阻援的力量)到时会以惨胜来结束这个战役。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后来在渡江战役中,就是预计长江进入5月份后,便是汛期,届时水位上升,波涛汹涌,不利于渡江。于是,中共统帅部决定最迟在4月下旬发起渡江战役。
    十. 攻坚技术与战术
    主要以运动战歼灭国军的华野,一旦到了阵地战,还是显得不大成熟,尤其攻坚战更缺经验。不要说打孟良崮,终于攻占了敌人的山头,全歼了整74师。那是因为这片山区都是石山,难以构筑工事,才让华野捡了个宝。
    当华野在南麻碰上了胡琏的集群子母堡阵式,一组与一组的碉堡相衔接,每组有一个大母堡与几个小堡组成,这真让人头疼。一块阵地里,你若攻入了一个堡,其他地堡还在压制你,你立足难稳,很快就让敌人赶出去。
    当时华野火炮不多/攻坚器材不多,亦缺乏步炮协同作战的技术和战术,再加上连遭多场暴雨,致使两场攻坚战都未能成功。南/临两战之后,副政委谭震林写信批评粟裕,说:粟裕你的战术粗糙,又过份乐观和轻敌。
    谭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有些道理,毕竟谭震林自苏中起就与粟裕共事,谭本身也是个军政双才,所以对粟在工作上的一些情况很了解。这一点,谭不同于陈同志。如,谭写信向粟裕提出你在工作中存在好多问题,陈毅立即表示同意;但不久,中央军委对粟裕进行安慰,陈即表示粟在战役指挥中表现出色,无须为一二仗打不好而进行自责。相比之下,谭显得有些原则。
    实际上,当时华野的攻坚能力不足,光怪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一个人是没有用的,这里涉及到整个体系的问题。试想,共产党军队从游击战转型至运动战才有多久?你就想一步迈进到正规战专家和攻坚战的能手中,有这么简单么?这需要较长时期的锻炼和探索,领导和部队都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才能逐步提高正规战的水平和攻坚能力。
    守南麻的胡琏,他的集群子母堡阵式成了当时国军中的先进典型,战后被国军统帅部大力推广,其他国军纷纷效仿。
    华野对攻坚战的技术/战术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研究,两次曲阜会议,除了整风以外,粟裕趁众多指挥员都被召集到场的好机会,举行军事战术研讨会,进行沙盘作业,教导各级指挥员如何对付集群子母堡垒阵式,并调动各人的积极性,鼓励多发言/多献策。
    十一. 谁配合谁
    中央军委的“七月分兵”部署获得了华野高层的坚决支持,即,中央军委要求华野配合刘邓大军南下,这是战略上的需要。
    那刘邓大军南下是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这个问题在当时连华野司令部都不太清楚,因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目的,是绝密的。华野司令部就是这样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支持了这个战略行动---中央军委的指示,自收到时起不到一天就回电说坚决执行。华野以大分兵再加上外线作战来配合刘邓的南下计划。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后,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群众支持你,没办法筹集粮食,国军大兵团前来围剿。严重的减员/低落的士气令到大家沮丧。
    中央的来电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其中有一项重大贡献就是减轻了山东的军事压力。
    为了配合中野的南下,华野进行了“七月分兵”,既折兵又失地;中野南下大别山后,日子越过越艰难,且自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后,中野就难打一场好仗。
    十二. 梦中的“蒙古大军”
    趋百里之利者,必蹶上将军;军无粮则危,军无辎重则殆;这些都是古代兵家戒律。
    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提出的战略方针,乃致对战区战役的指导,都经常违背以上的兵家戒律,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毛主席主要是受成吉思汗的影响,对那个年代的蒙古大军向欧亚大陆的万里大进军或长途大迂回十分神往。据回忆,毛主席在有生之年多次提到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开疆拓土的辉煌业绩,言词中流露出十分赞赏的语调。
    不才认为,蒙古大军的万里进军或千里迂回等战略战术是其战胜敌国的法宝,但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如:
    01. 军队战斗力比对手强很多。
    02. 在长途进军时自带了足够旅途消耗的食物。
    03. 在作战区域可掠夺(筹集)到足够的食物。
    不才看,第一条件,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以及整支军队的战力,蒙古军都比那些对手强一个或二个档次;第二个条件,蒙古大军人数不是很多,该国有大量的马匹,如远征东欧诸国才出动了二万人,每一个骑兵都配备四匹马(轮换坐骑减轻负荷)另有大量马匹驮着各种补给,如奶粉/肉干等,这个条件不成问题;第三个条件,蒙古大军每攻下一城,就屠杀一城之民,留下大量的食物足够他们享用较长一段时间。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胡族部落的军队的后勤进行研究,发现胡兵在战场上对后勤依赖是很少的。胡族士兵在没有食物时,有吃人肉渡过困境的记载。所以说,文明国家的军队是无法向历史上一些野蛮部落学习的,要学习就是历史的倒退了。
    1947年的解放军还不具备大进军的条件,尤其是无后方式的千里挺进。看第一个条件,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与国军的精锐部队硬碰硬时,解放军是讨不到便宜的(在大别山,桂系军队狂嚣:我一个团可打共军一个纵队)这除了武器装备差,还有军队训练亦不如国军严格。就是说质量上未能超越国军的主力部队,而数量上共军亦逊于国军。第二个条件,解放军在46-47年后勤须依赖根据地的民工支前,随军的运输工具不足,导致军用物资不多。第三个条件,到了外线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又无后方供应,当地能供应部队的粮食是有限的。
    一句话,当时的解放军要像历史上的蒙古大军那样进军万里,在条件上还不具备,这就为什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地区,处境变得异常艰难的原因。
    华野的外线兵团在粟裕率领下,亦相继南下,并进军豫皖苏边区,位置上与刘邓所在的大别山已非常接近了,双方就隔了一条淮河。由于粟裕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且十分重视后勤,难怪华野部队的日子要过得宽裕一些。
    十三. 错过了的战机
    当陈士渠唐亮率领的华野外线五个纵队来到鲁西南,与刘邓大军会师时,共军的兵力大增,已达到十个纵队之多。虽然华野外线兵团刚遭到鲁南溃败,实力大减,但毕竟加起来有十个纵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势力。
    可惜刘邓首长执行了既定的战略任务---南下大别山,创建根据地。
    当时,最好的出击方向是徐州和苏北。由于国军主力部队都在鲁中和鲁南,且在鲁南的国军亦正在西进,打算与鲁西南的共军决战,河南等地的国军亦已逼近。而徐州/苏北/苏中的国军相对来讲少了很多,华野十二纵/十一纵以及苏北/苏中军区武装仍在当地活动---这里原来就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边区政府会组织群众支前,可帮助筹集粮食,绝对不象大别山那样,无人来帮助你的窘境。
    而大别山还象一张白纸一样,要建设成牢固的根据地还需多重工夫。如果拿大别山与苏北作比较,前者就象矿石,后者就是钢材。把矿石加工成产品拿去卖,要比钢材加工成产品多了好几个流程。
    刘邓大军和华野外线兵团如果联合向东南开进,进军徐州地区和苏北,专打孤立/分散的国军守备部队,那里可一口一口地吃,吃上十多个旅应不成问题。徐州就不必攻城,共军缺攻城器材的大炮,就打他的外围。原来在山东的国军大兵团倘若逼近,就用伏击的战术歼它一股。
    立足于两淮(淮安/淮阴)及周边地区,视情况可在淮北/淮南/苏北/苏中进行运动,寻机歼敌。从地理上看,两淮周围地区是水网地带,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军,这种地形对不大适合国军主力部队。
    在苏北这个地区与国军进行大型或中型的决战是可以的。别忘了,后来的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就是在这里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切格瓦拉  一个神话般的赤色战士,
被视为所有帝国主义者的不共戴天之敌---被枪杀了。
然而,他的灵魂却得到宗教般的祭奠,
切死后  被一切怀揣着纯真理想的青年奉为偶像。
成为二十世纪象征着某种纯粹力量的波普符号,一个性感的圣徒。
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
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
也许光明会提前到来,我们听见你的召唤:切格瓦拉。
是谁指给我闪亮的星斗?
心灵战胜了虚荣的繁华。
在寻找家园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你的身影:切格瓦拉。
是谁带领我重新出发?
正义的思想再度升华。
前进的路需要新的脚步,我们跟你前仆后继:切格瓦拉。
是谁站起来永不倒下?
身后的大地开满鲜花。革命的意志百炼成钢,我们决心和你一样:切格瓦拉。
坚定我的心让红旗飘扬,接过你的枪奔赴战场。
唱起我的歌就有了力量,走在你的路上我们找到新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0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音言辞

    只要活着一天,我们就应奉献自己;为了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的美好与进步而努力。我们的眼界必须放远,远过于生命的局限;必须高雅,高雅到不惜一切牺牲;必须伟大,伟大到无所畏惧。
    有了这种见识,任何障碍都微不足道;任何个人的不便,也都将不值一提。我并不觉得,我们现在所谈的,是一种空想或幻觉;而是有一天会实现的理想。或许它现在已经扎根,而且还必定会向各个方向分枝出去,发芽/开花,然后再分枝。它必定会长得更壮/更大/更快,以便能将整个世界包裹在博爱及无条件牺牲奉献的精神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美援朝*老战士*时占魁

        老人在朝鲜英勇奋战,头部负伤,曾用手榴弹正好命中美军弹药车引起爆炸,继而混乱!
        遗憾的是他们依国内战争惯例抢占制高点,就是公路边山头。可美军好似不重视抢占山头什么的,只是凭机械化沿公路前进或撤退。
        老人说:堵截公路,凭步枪/刺刀/手榴弹,无力完成任务。
        老人对一营西上里接敌情况不了解。
        从旅史上不难看到,一营伤亡惨重。老人说,在战俘营,179师的战俘有两千多人。
        对于郑其贵,老人充满鄙视和不屑。
        对其的处理,老人更是愤慨---没有一点军人典范,纯粹贪生怕死。自己先行逃命。
        他那个师当时很完整,完全可以冲出来。你十几人能跑出来?一个师为什么跑不出来?不像军人!更不像领导干部!
        对战俘管理处郭铁,老人更是愤怒不已。
        他是536团政委(老人所说和旅史记载不一,旅史记载郭铁曾入朝并领受战斗任务,可老人说他根本没有入朝)跟老人很熟悉。
        老人说:一个没有入朝参战的人呢,整起人来却这么狠,尤其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同事/下级,为了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更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大义灭亲,对昔日的同事/战友痛下杀手!假如这几千人处理公允,让这些人真正感受到祖国和部队的温暖,这些九死一生/久经战火的战士们将是建设国家的宝贵财富!可这样一处理,一点用都没了。
        军人的气质已渗透老人每一个细胞,一句一言一行无不有当年身影。
        老人很是正直/善良/人性,没有那么多的抱怨,也没有那么多的不平。说起很多人来,也很是平和。唯独对郭铁很是愤慨!对军师首长颇有微词!对郑其贵很是轻蔑!
        老人在战俘营被选为支部书记,张泽石老人是宣传委员。
        旅史记载:查副军长指挥536团1营2营救援180师,伤亡严重。
        时占魁老人说:在美军八辆坦克包围中,2营全建制战损或被俘。
        营长陈白祥(音译)教导员(名字听不清)五连长郭德玉(音译)六连长张福德(音译)副连长陈绵堂(音译)全部被俘!
        老人讲述突围经过。老人说:
        白白耽误两天,没等来180师。却等来美军8辆坦克和大批美军。
        虽然已换装苏械,但也是五发装弹手动步骑枪。虽有机炮排(机枪对坦克无用,炮只是60)配备的反坦克手雷只有近掷才会有效果。6连在炸坦克过程中,已几乎伤亡殆尽!郭德玉(音译)率5连攻击也被坦克炮和重迫击炮还有老人说不知什么炮,反正炮弹不分个,将5连全体覆盖。
        营首长经紧急商议作出分散突围决定!
        这个决定老人说:人心顿时就散了!满山乱跑到处隐藏,可几乎全被美军搜山搜出。
        老人愤怒说:
        只整训三个月就上前线时间过于仓促,因他们部队是原国民党95军(邓錫侯部)在四川合编而成。合编兵力合成比例为:原95军占2/3,我军原人员占1/3。像6连,130余人,原6连只有40多人,其余全为原95军“起义人员”。川军大家都知道,充斥大量青帮红帮还有无处不在袍哥文化,恶习陋习充斥每个毛孔。把老人从藏匿山洞搜出的就是6连的原95军“起义士兵”。
        老人对韦杰颇有微词,对郭铁更是愤慨,对郑其贵则充满鄙视和不屑,对张泽石也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就不便展开说了。因以往新闻和宣传口领导特意交代过,有很多话题不能多说和明说。

        附:
        昌图归管处主任/志愿军原179师政治部主任郭铁在1980年代末:对这些战俘的处理方案,搞了好几次,最初的方案在1954年2月就定了,但后来又改了,我们按照这个方案报上去的处理意见,被批评说是右了。现在看来,对这些归来同志处理是严了。但是,我们历来强调军队的顽强性,强调革命气节,不交枪/不变节/不当俘虏。当了俘虏至少把部队番号告诉敌人了……以前我们就是这么打过来的,打到最后一个人,像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问题,今后还要如此。那年,郭铁时任总参通信部高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历史的真实是人的良知所在。
二营对美军8辆坦克攻击了一个晚上,全营几乎轮番都上了。
但除了大量伤亡外,敌8辆坦克毫发无损。
更有甚者,说是去炸坦克,顺着山就颠了。
即便这样,也未逃出美军包围圈,这一点跟50军是天壤之别。
50军打坦克的经历,熟悉抗美援朝战史的都知道,也是用简陋步兵武器将敌坦克全部击毁。
这也是滇军的起义部队,虽然我军补入大量战斗骨干,但主要人员还是原国军的。
我想是这样的:双方的心理验证这种巨大的战场绩效比。
50军击毁的敌坦克是在匆忙逃命中,心理慌乱/惊慌失措;而536团2营情况正好反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2: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许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2: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几条相关资料:
        01. 贴中提到:时占魁老人诉说在美军八辆坦克包围中2营全建制战损或被俘。营长陈白祥(音译)教导员(名字听不清)五连长郭德玉(音译)六连长张福德(音译)副连长陈绵堂(音译)全部被俘!
        关于536团2营参战的干部,据杜学贤(时任536团2营教导员)回归后54年的自述材料/李明山(时任536团2营参谋)1983年10月7日的访谈记录/赵振伦(时任536团2营营部通讯员)回归后54年的自述:该营当时带队的是教导员杜学贤(被俘)和副营长陈志祥(被俘)。该营营长是何人及为何没有参加这场战斗的原因不详。
        从被俘人员的构成来看,该营当时似乎欠4连,但另有一个机枪连。
        杜学贤被俘后成为集中营的骨干之一,后来回归。
        陈志祥则未回国(据536团2营6连排长许光斗1954年自述材料)。
        该营5连连长姓名不详,据杨小三(536团2营5连3排长)54年自述材料:突围时他听陈志祥说5连连长牺牲了。5连指导员冯景良(一说冯是1营3连指导员,据536团1营3连副班长羊桂全54年自述)6连连长张福德(杜学贤54年自述材料。另一说张富德系6连副连长,据536团2营5连文化教员刘玉成54年自述,恐有误)指导员时占魁(一说张德来,据536团2营6连排长许光斗1954年自述材料)副连长桑海涛/副指导员冯生良(据536团2 营6连战士杨思华1981年4月申诉信)。
        02. 关于郭铁
        4月29日,179师遭受空袭,师长吴仕宏/政治部主任宋佩璋负伤。5月初,郭铁调任179师代政治部主任。五次战役后,12月宋佩璋伤愈调学,郭铁正式担任该师政治部主任。从以上任职情况看,郭铁应该是入过朝的。时占魁老人的意思大概是指五次战役前郭铁未入朝。
        03. 关于时占魁老人在集中营的情况
        张泽石54年自述材料中提到:
        案件审完后,美军就阴谋将作证的九个同志并我,全部移送“72”。经数日斗争,终于让我们与参与打架的六十多个同志,在监狱中会合。我即于他们中的共产党员张德/周铁行/曹明发起组织党支部,由时占元(注:应即为时占魁之误)任支书,我任支委。
        538团卫生队卫生员钟俊华1984年5月9日采访谈话及54年自述材料中提到:
        我们中,年龄最大的是指导员时占魁/营参谋曹民和张泽石。有一部分是原兄弟会的人。我们党团员就秘密成立党组织,时占魁任支部书记,曹民/张泽石/周铁行任委员。负责领导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5:16 , Processed in 0.05086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