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铁鸟

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六如*王美兰

    一九七二年初春的北京,常常风沙弥漫。北京医院的一间普通的病房里,冷清清的,空气仿佛凝冻住了。一位身个瘦长/头发花白的老人躺在病床上。他眼含浑浊的泪水,伸出一只瘦骨棱棱的手,放在床边一位妇女的手上,深情地抚摩着。那妇女年约五十岁,衣着朴素,忧伤的眼里也噙泪水。她哽咽着,与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相对无言。她名叫王美兰,是位妇女干部。老人并不是她的长辈,而是比她大二十一岁的丈夫李六如
    李六如同志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又是多卷本历史小说《六十年变迁》的作者,然而,自十年浩劫开始,他就惨遭康生江青等人的报复和迫害,被折磨得卧床不起。窗外寒风呼啸,李六如喘息着,昏花呆滞的眼光无限依恋地凝望着妻子那憔悴苍白的面孔。渐渐他的眼前幻现出妻子年青时的面影。他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
    那是一九三四年的夏天,江西瑞金城外一条古老的青石板小路,李六如与未婚妻王美兰边走边交谈。那时,李六如已四十一岁,是中央苏区财政部门一位负责人。他正借盛年,对革命和个人都抱有很强信心和希望,如今又得到一位年轻而又质朴的未婚妻,不免兴致很高。而王美兰却心事重重,一直沉默着。她在担心,不知道婚后能不能与李六如合得来,生怕不能使他幸福。她这担心是有根据的,因为她知道,李六如很早就投军从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新军反清起义,是一名革命军的指挥官。满清王朝被推翻后,他获得陆军少将军衔。后来,为了探求救国真理,在二十四岁那年,抛弃了优厚生活,东渡日本求学。满心指望在“明治维新”的发生地,寻找到“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药方。一九一九年,他回祖国后,变卖了家产田地,在平南湖江家乡兴办平民工厂,作为“实业救国”的尝试。但后来失败了。经过一段苦闷榜徨,他毅然转向革命道路,兴办平民识字学校,与革命者和工农大众接近。一九二二年,经毛泽东/何权衡同志介绍,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入党,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王美兰呢,幼时曾是江西吉安山区一个童养媳,出身寒苦,一个字也不识,参加革命才几年……李六如早已窥见了她的心事,便温和地对她说:别担心,以后让我来教你识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把一颗心坦露在年轻的未婚妻面前。渐渐她放心了。
    当时,不了解这些内情的人,乍一看,觉得他们俩无论从出身/年龄/教养方面看,差距都十分大。可是,他们婚后十分恩爱/幸福。他们俩的结合一度在江西中央苏区传为佳话。
    “照片……照片……”李六如颤抖着干燥的嘴唇,又向妻子伸出了手。
    王美兰赶忙俯下身,温存地轻问:你想看哪一张照片呢?
    “吉安……在吉安拍的那张……”
    王美兰听着,心一动。她知道丈夫平生最珍爱的就是那张三七年和她一起拍摄的照片。可是,由中来医院时匆忙没把这照片带来。当她如实告诉他后,李六如重重地闭上了泪眼。然而,也许是“迴光返照”吧,他的记忆力很好,他又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那张照片因年代久远,已发黄了。照片背面有着李六如苍劲的笔迹:吾妻美兰,赣人也,情忠实而重情义,曾与吾共生死患难于枪林弹雨之中,跋山涉水,艰苦倍尝。在吉安遭难时,尤其辅助之力不少。吾以是爱之重之。古人云:贫贱之交不可志,糟糠之妻不下堂。吾与美兰,患难之交也,糟糠云乎哉!故数年未尝离左右。
    这段题词,他如今几乎一字字背了出来……恍惚之间,李六如及似乎隐隐听见一阵杂乱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很象是白匪军持着枪在搜山……
    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我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李六如夫妇奉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一九三五年初,敌军攻占了中央苏区。李六如夫妇在陈毅/项英同志领导下,参加游击战,与占优势的敌军周旋/战斗。有一次,组织上决定,队伍化整为零,分散下乡,以保存革命力量。李六如夫妇化装成父女俩,来到吉安,为了暂时谋生,李六如化了名,应聘在吉安报社当校对兼收录员。上班才四五天,李六如就不幸被捕。王美兰逃进附近山林躲了九天九夜,在群众掩护下,总算脱险了,一天深夜,她偷偷下山,从县城内一个医生那里打听到丈夫被捕后,为了保住党的秘密,坚决不招供,不暴露身份,因此遭到毒打/跪铁链/火烙等酷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王美兰为此心如刀割,情如火急。她经过再三考虑,不顾自己安危,自动入狱去照顾丈夫(幸好这时敌人并不了解她的共产党员身份,又不急于处死李六如)。她在阴森森的狱中见到丈夫时,悲愤的泪水如泉涌,她抚摸着他满身血迹和带着镣铐的手脚。他更瘦了,一下子变老了……但他神志坚定/刚毅,这给王美兰很大鼓舞,增添了她与敌人斗争的勇气。她天天定时到监狱里去,为丈夫洗换血衣,端饭端便盆。李六如被关押两年,王美兰也留在吉安两年,她靠做针线活,打点零工度日,照顾丈夫,同时还为地下党做联络工作。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日,经党的营救,李六如出狱,获得了自由。就在那一年,王美兰为庆贺丈夫脱险,拍了这张照片。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六如在病危时想再看看他珍藏三十多年的妻子的玉照……
    李六如的回忆被妻子的哭泣声打断了,他的心脏一阵猛跳,一阵绞痛,他知道死神的脚步已经迫近了,正是这样,他更无限眷恋着妻子,他长舒口气,吃力地摆摆手,示意妻子要抑制感情。王美兰会意,顺从地止住啜泣。李六如仰望着天花板,执拗地追忆着自己往日的生活。渐渐地,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延安的宝塔山,汩汩流滴的延河……
    一次,他陪同一位老战友在延河边散步。
    “老李,你爱人在苏联怕是回不来了,我看呀,你不如在延安重找一个吧。”
    “不!不!我要等她,哪怕等她十年二十年,直到死,我的心也不会变!”李六如笑了笑,拒绝了战友好意的劝告……
    在李六如夫妇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李六如同志被任命为毛主席办公室的秘书长,这是很重要的职务,说明党中央对他很器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六如耿直正派,嫉恶如仇,他和主席身边的康生江青等人不止一次发生冲突,对这些人的错误行为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家庭和妻子,王美兰由于从小受了太多的苦,加上后来环境艰辛,身体逐渐差了,这样,在一九三九年,她被中央送到苏联疗养。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夫妇俩一别三年,音讯全无,死生不知。四二年初,李六如已调任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他时常挂念妻子。这期间前后已有几位战友劝李六如另找个爱人了。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他执意要等王美兰归来。经过这一次考验,李六如夫妇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你在想什么?”王美兰看见丈夫的嘴唇抖动着,脸色由于激动泛起一片红晕,温存地问。
    李六如的两眼在闪亮,这是生命的最后光辉,是真挚爱情凝聚成的水花在闪烁。他回答不出妻子的问话,他的脑海里又浮现了新的一页……
    “吃点苹果吧。”在一个深夜,灯下,王美兰削了一只大苹果,用小盘装着,另放上几根牙签,送到丈夫的办公桌边。李六如仿佛没听见,他正襟危坐,手握一管毛笔,正挥笔疾书。王美兰看看手表,已是子夜时分了。她担心丈夫过度疲劳,轻步上前,给丈夫披上一件衣服,又体贴地说:你该休息一会儿了。李六如这回听见了,他放下毛笔,徐徐地舒口气,洗过了手,他拿起妻子削好的苹果,一口口吃着。由于年岁已高,牙齿不好,他吃得很慢,渐渐又陷入沉思……
    这是五七年秋的一个夜晚。全国解放后,李六如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党组书记和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他每追忆自己大半生经历的革命斗争生活,便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他常想:他和不少老一辈战友既是几次大革命风暴的参加者,又是中国二十世纪历史风云的见证人。早在延安时,他就打算写一部多卷本历史小说《六十年的变迁》而且着手搜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这些资料都在四七年我党军政机关撤出延安时丢失了。解放后,他又重新产生了写这部历史小说的强烈愿望。王美兰对丈夫的愿望很理解,也很支持。这时,王美兰由于进过干部文化补习班,平日在家中又得到丈夫的帮助,已具有一定的文化,在丈夫利用休息时间写小说时,王美兰就做他的助手,为他查找资料,跑图书馆借有关书刊……经常地在夜深的灯下,她为丈夫斟茶,倒墨,削水果,端点心……并为他提供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六如经过近十年的勤奋写作,《六十年的变迁》前两卷先后出版了,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外也很关注,一些报刊对这部历史小说作了介绍并给以较高的评价。但可惜,这部名著的第三卷还未完全(只写出七八万字,经整理于八一年出版)十年浩劫已开始了。李六如同志被扣上“反党野心家/大叛徒”等黑帽子……
    此刻,他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他又想起这部未完的著作。还有,比他的著作更令他念念不已的是,他的冤案迟迟还未得到平反,眼前令人心焦如焚的乱世……
    就在这一天,在狂风大作中,李六如同志在妻子的守护下,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王美兰抚着丈夫的遗体悲痛欲绝。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一九七九年,党中央为李六如同志的冤案平反昭雪了了,而康生江青一伙祸国殃民的丑类则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和李六如同甘苦共患难的王美兰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们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足为一代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6: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6: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999个姑娘

能看完并读懂这个帖子的人-----这样的男人是我的知己;这样的女人是我的天使。
发誓今生要
喜欢上至少999位具在的姑娘。记在心上,然后去了天堂,一点点也不孤单。
发誓今生要每年都
喜欢上至少999位具在的姑娘。记在心上,然后去了天堂,一点点也不孤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兴

章太炎: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0年5月*任卓宣《开国元勋孙中山与黄克强先生》

在精神领导方面,革命党人没有可与孙先生比的;
在实际领导方面,革命党人没有可与黄先生比的。
这是辛亥革命的双绝,允为开国二元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右任《题张岳军藏黄克强先烈遗墨》

开国之功未可忘,国人犹自说孙黄。黄花满眼天如醉,猛忆元戎旧战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协同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并长期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为创建民主中国提供了组织保证。特别是他高风亮节,甘为次席。同盟会成立后,1907年有旗帜之争,接着是章大炎掀起倒孙风潮,逼迫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1909年陶成章又发动倒孙风潮,要求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选举黄兴为总理。当时黄兴只要有半点权欲,就可能把孙中山罢免,当上总理。但是黄兴从维护团结出发,进行了坚决抵制,维护了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维护了内部团结。
    二. 黄兴是当时武装反清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亲自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 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作为革命主将的黄兴,筹谋划策,奋力拼搏,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首先,雄据一省,各省纷起响应的战略,是黄兴最先提出的。武昌起义前,他又具体制定了一个十一省同时并举的计划,布置名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派北洋精锐军向武汉发动反扑。双方在汉口交战初期,民军在汉口前线指挥的主将,或暗地通敌,或因伤退下火线,或借故返回武昌。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正是在这关键时刻,黄兴抵达武昌,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达一个月之久,尽管未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北洋大量精锐,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使山西云南上海等九省区得以乘机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四. 黄兴为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地点/人选/经费等问题上都煞费苦心,建成民主共和国而日夜操劳。孙中山赞之:黄君……身为同志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政治上,蒋介石是靠陈其美起的家。
    蒋介石1906年去过一次日本,1908年春第二次去日本才进入振武学校。
    陈其美1907年夏入日本东斌学校。两人相识完全是出于偶然。夏末的一天,陈其美早晨起床后,前往东京的西片时散步。在走到一处小树林边时,透过一丛树干忽然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中国青年在舞剑。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才知道他是清廷派往日本官费留学生,正在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学军事,浙江奉化人,名叫蒋介石。
    这时的陈其美已经是同盟会员,他看到蒋介石机灵英武,又是浙江同乡,学的是同盟会中人才缺乏的军事,更产生了结为知己的想法。于是陈其美与蒋介石的交往日益亲密起来,蒋介石经常去陈其美的住处聊天谈心,陈其美对他也另眼相看,倍示亲切,两人相处,如同兄弟。不久,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了同盟会。
    期间,陈其美蒋介石又结识了另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士官学生黄郛。由于三个人志趣相同,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关系越来越密切。陈其美提出,要和黄乳及蒋介石结为兄弟。
    这一次结盟,缔造了三人的终身友谊。尤其对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有非常大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后,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等相继独立。陈其美也立即着手策划江苏浙江上海的武装起义。
    11月,陈其美在上海领导武装起义,攻占江南制造总局,光复上海。
    上海的光复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孙中山高度评价陈其美:为吾党健者,于沪上握东南之锁钥,其功最大。
    上海起义之后,陈其美被推选为沪军都督。随后组织联军,攻占南京,并通电独立各省,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中华民国成立,陈其美成了中华民国的开创者之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检讨失败原因,认为关键在于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行动不一致,因此需要改组建新党。在关于今后的行动方针上,孙文乐观地认为:袁世凯表面上虽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因此号召革命党人发动“第三次革命”。
    黄兴认为:“二次革命”时革命党拥兵数万据地数省尚且失败,今天亡命海外,无尺土一兵,安敢妄言激进?如果此时和袁世凯硬拼,只能白白送掉热血青年的性命。因此,黄兴主张在革命时机未成熟前,应从长计议。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等国民党高级军事骨干均赞同黄兴的缓进主张。
    孙中山说:国民党已成一盘散沙,党员不听号令,这个党我不要了。
    主张解散国民党,重组中华革命党。
    黄兴反对组织新党,主张沿用国民党的名号加以整顿。
    孙黄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各执一词,各自的拥护者们则互相攻讦,矛盾越来越大,终因思想上的分歧导致组织上的分化。孙中山决定抛弃国民党,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一改往昔谦和敦厚的态度,与孙中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孙中山对黄兴很不满,最后表示要一人包办“革命”。
    在孙黄这场争论中,陈其美毫无保留地站到了孙文一边。
    在陈其美大力支持下,孙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自任总理,陈其美任仅次于总理的总务部部长。
    之后,以黄兴为精神领袖的“欧事研究会”与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合作,成功发动了推翻袁世凯帝制的护国战争。护国战争开始时,黄兴虽然在美国,但“实有发难指示之功”,是主要领导者之一。
    在护国战争搞得轰轰烈烈之时,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也急于在国内取得对政局的发言权,他把希望寄托在中华革命党江浙皖赣四省总司令兼江苏司令长官陈其美身上,将筹集到的大部分款项汇给陈其美,要陈尽快拿下上海。陈其美一直把革命看得很容易,但这时才发现反袁与反清形势根本不一样,他虽尽了最大努力,搞了几次小暴动,但“搞到一块地盘(上海或江浙)”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困守于租界之内,对反袁大局亦无能为力。
    陈世美在沪网罗结交青帮为羽翼,党羽甚多。他身上的帮派风气甚浓,对付同一阵营中不同派别的对手亦采取无情杀戮的恐怖手段。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后,曾派人刺杀光复会主要领袖之一李燮和未成,便迫使李燮和离沪;又在都督府内随意枪杀参与攻克南京的民军参谋长陶骏保;因欲推荐汤寿潜为浙督,便派蒋介石暗杀了呼声很高的光复会另一领袖陶成章。
    陈其美在老袁称帝前又暗杀其大将郑汝成,袁世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重金收买刺客,在自己去世前十几天将陈其美暗杀于上海租界。
    后,蒋介石为了使自己根正苗红,编造了“孙文-陈其美-蒋介石”的一脉相承的国民党正统史观。蒋介石这般定调后,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及御用文人们纷纷出来紧随领袖,不顾史实地阐扬这种“正统史观”。此后,黄兴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对此不正常现象,一生曾经历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袁氏称帝/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民党统治等重要历史年代,晚年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著名民主人士陈叔通在《杂忆二十首》中有感而发:锦辉谋始共艰屯,自有同盟势益振。事与时移公论泯,空余岳麓草蓁蓁。
    陈叔通在诗前有这么一段说明:孙文兴中会/黄兴华兴会合并同盟会,光绪乙巳成立于日本东京锦辉馆。自此通力合作,光复会亦参加奔走,于是有辛亥革命。嗣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孙文为总理,黄兴为协理。至今谈辛亥革命乃若有专美(指专美孙文,而不提黄兴)者,何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20:59 , Processed in 0.0416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