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0|回复: 4

5月7日访叶念伦夫妇/哈密尔顿先生之行所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0 0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5月7日傍晚,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一行四人来到北海北门的恭俭胡同,拜访旅英归来的叶念伦夫妇及和他们在日本教书的英国朋友哈密尔顿先生。
    叶念伦先生是英籍华人作家/翻译家,其父叶君健是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擅用世界语写作。哈密尔顿先生是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热衷于研究世界的养蜂采蜜文化,现在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担任教授,懂日语。
    近7点我们抵达北海公园,在一片老北京色调的胡同中,很容易就找到了叶先生家的四合院。推开古朴的木门,站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正是鹤发童颜的哈密尔顿老先生,随意的穿着,亲切的问候,放慢的语速,打消了我对自己英语不好的担忧,便跟哈密尔顿先生交谈起来。
    他问我:What's your nationality?
    I'm a Han. My hometown is Shandong, Weihai. It's by the sea.
    我注意到哈密尔顿先生在问及我的族属时,用的仍旧是nationality而不是目前在学界比较流行的ethnic group,是“族群”这一用法在西方的流行程度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样高,还是哈密尔顿先生在中国语境中遵从了地方传统呢?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疑问。
    哈密尔顿先生对于海洋老师没有时间来参加Party感到有些失落,只得在聚餐时捧着笔记本为大家详细地介绍:Zhang Haiyang is my good friend. I think he is attractive……
    叶先生身材高大挺拔,虽旅居国外多年,但说起话来还是京味儿十足。叶先生的妻子是个典型的东方美人,优雅贤淑,端庄大方,穿着一身素色/宽松的衣裤,化着精致的淡妆。我们到达四合院的时候,师母正从厨房端来一道道漂亮的菜品,摆放在院子里的餐桌上。与我们一同参与这个小聚会的还有三位外国友人/一对中国夫妇和一个年轻的中国男孩及他的小表弟。阿莱克斯在三里屯经营一家叫做The Bookworm老书虫的书店,那个年轻的华人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发展规划署工作,中国夫妇中的妻子是清华大学毕业才女,丈夫从军多年现已转业。那位清华的姐姐很好奇民族学专业都研究些什么,我们说:正心诚意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
    姐姐笑答:好深奥,我还是对算数比较在行。
    那个年轻的男孩86年生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也对民族学比较感兴趣,与我们互赠了名片。
    菜品以清淡居多,中国菜为主,主食是胡同里有名的水煎包。因为有一位穆斯林姐姐,师母便特意请来了烤羊肉串的大叔现场烤制。只可惜“清真”的含义远非不食羊肉这样简单,师母的好意我们只能心领。
    Party的气氛轻松自然,没有劝酒没有夹菜,大家自便。其他的客人也许熟悉了这种风格的聚会,吃喝都比较随意,我们四个学生则比较拘谨,虽然饥肠辘辘,但不好意思多吃畅饮,只是专心地听哈密尔顿先生/叶念伦夫妇说话。
    师母很热情,谈起了自己的家乡。她是山东龙口人,算起来也是我的同乡。她还很兴奋地谈到了自己的小女儿:我的女儿跟你一样高,都是1米78,年龄也一样,你刚才进来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自己的女儿回来了!她现在伦敦大学读书,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
    女儿是师母的骄傲,她也确实优秀。“她很固执,很有个性,竟然选择了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的阿拉伯语专业,打算将来去叙利亚工作。我跟她爸爸都很担心,但这孩子很自主,很独立,我们也没有办法。”师母给我看她女儿的照片,还把女儿寄给她的母亲节贺卡给我看,只见那上面写满了生疏的汉字,但语言风格幽默俏皮,图文并茂,很是可爱。
    现居的四合院是老房子经过装修改造而成,总共占地300平方,绛红色的墙体和门窗,栽满植物的院落,房间很多但每间面积狭小,屋内装潢简单雅致,回廊尽头是一间书房,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参观完房子,我们回到院里聊天。哈密尔顿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宝贝”:一个刻满一圈蝙蝠的旧盘子,他说这是花了15块钱在旧货市场买的,很值得,因为他最喜欢的动物就是蝙蝠。他问我们蝙蝠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我们的回答也不尽一致,在我的家乡,蝙蝠是被人厌恶的动物,觉得它很是神秘可怖,但同行的师姐认为在中国文化里蝙蝠是吉祥的象征。对此我觉得有些惭愧,一直以来研究异文化居多,且没研究出什么成果,到头来反倒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中的许多要素,长此以往对于反观自我以及比较研究无益啊,想到此不禁紧迫感顿生。
    一直以来没有机会好好跟真正的主人叶念伦先生好好聊聊,到了最后,我们才聚到了叶先生身边,聆听他的叙述。这也难怪,压轴戏就是应该往往是最精彩的。叶先生先是同我们谈到了教育:我的大学是在伦敦大学上的。在那里上学很自由,每个人有独立的宿舍,但整个大学一到晚上有一半宿舍会是空着的,都到朋友那里去住啦。整个学期你不上课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管你,但你如果想要学习,图书馆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供你利用,与你专业没有关系的课你也可以随便去听。所以,伦敦大学的学生一到毕业,有95%的人是平庸之辈,剩下的5%则是社会未来的顶层栋梁,即社会的精英了。我不知道现在国内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国内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回答,现在国内的基础教育仍旧比较死板严格,但大学教育相对来说就轻松自由多了,也比较注重素质发展,不像基础教育那样应试至上。
    叶先生听了,点点头,继续谈及了文革时期的经历。
    “文革的时候挨整挨的不轻,当时我下放的地方是湖北,我的老家。当时北京的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陕西/东北,但我成分不好,知道自己如果随大流去那些地方保不齐会被整死呢。社会的五大类工作是---工农商学兵---前四个我都干过,就差当兵了,呵呵.你们现在多幸福啊,条件这么好,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叶先生还谈到了他最近写的书:最近不是流行“末日讨论”嘛,什么2012啦“后天”啦,我觉得这些都不靠谱,它们为人类指出的出路就是移民到另一个星球上。但是,人类毁灭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贪欲以及对贪欲的放纵,我们即使转移到了另一个星球,我们还是会继续毁灭自己。你们学的是民族学,应该很了解民族冲突/种族屠杀,我认为人类毁灭也就来源于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民族种族交流通婚。大家都是人,不要界限这么鲜明啊!我向来不认为有什么“国家”之分,大家都是人,都一样,虽然有一些不同,但那只是表面而已。大自然/动物间的差异更多,但它们不分国家,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分国家呢?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天球篇》讨论的就是人类未来,但是我知道这些书中的某些观点是不可能被国内批准发行的,我决定在香港自费出版。
    我被叶先生的想法深深吸引了,想同他要一本来看,但想必赠送纸质版会有顾虑,叶先生便先给了我一本他二十年前写的旅英华人经历的小说《瞬息年华》附赠了他的名片,说将来会给我电子版的《天球篇》。我也暗自下了决定,要把《瞬息年华》的读后感好好地写一下给叶先生发过去,而后得到的肯定是电子版《天球篇》的奖励。
    夜里10点,我们帮师母收拾完桌子,便不得不离开了,叶先生夫妇/哈密尔顿老先生在门口与我们送别。
    “欢迎海洋老师来做客哦,带去我们的问候!你们也要常来玩啊,就像在家里一样。”师母的话让我们心里涌起一阵暖流,告别了那个别致的小四合院,走在后海酒吧街热闹的广场上,赶上了回校的末班车,热闹的Party就这样结束了。这次探访,我们有幸认识了很多朋友,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生轨迹,虽然如此多元,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和谐而愉快的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0: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念伦《“她痛恨种族歧视”》1995年9月23日

    在参加一次庆祝中国春节的聚会上,刚从中国来的自费留学生王文革,向曾经在中国留过学的凯瑟女士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她的国家里,很多金发美丽的白人姑娘、在大街上会挎着那些胖鼻头、厚嘴唇、小卷毛发、从胳肢窝里大多散发出浓重的狐臭味道的黑人,甚至满不在乎地与他们狂热地拥抱亲吻。而很少有白人姑娘会对黄种人那么亲热。王文革表示对这种常见的街景既不理解、在心理上又感到特别的不平衡。
    没想到他从凯瑟林那里得到的是气愤得胸脯剧烈起伏、满脸通红的斥责:我对你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式的问题表示强烈的抗议!在你们中国留学时我就看出来了,尽管你们的政府自称属于第三世界,支持非洲的兄弟,你们中国其实是最种族歧视、瞧不起黑人的;你们的那些不择手段、疯狂地想出国的姑娘们,可以随便和白人、黄种等其他任何人种的老外睡觉,就是不肯和黑人上床。忠告你,这里不是中国,若再出现这种言论,你在我们家里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甚至有可能被带上法庭。就是我们的言论自由,也决不允许任何种族歧视!
    后来,凯瑟林办了一家东西方贸易公司,王文革成了她的副手。他们需要一名业务经理,于是在报纸上登出了招聘广告,并像很多同类广告那样,在最后特别写明:此空缺无性别、年龄和种族歧视,对任何人机会均等。
    这天,凯瑟林和王文革共同面试一位曾来函申请这个职位、叫做詹姆斯的人。当他们看见走进来的是位黑人时,凯瑟林立刻对他说:詹姆斯先生,难道你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被面试的人一定要穿西装、打领带吗?对不起,我们同穿您这种装束来面试的人,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因为雇员们的举止着装,关系到本公司的形象,我们对此要求很严,您不适合这份工作。
    黑人耸了耸肩,满不在乎地走了出去。
    王文革纳闷地问凯瑟林:可是昨天来面试的那位白人小伙子约翰,不是也没有穿西装、打领带吗?你为什么同他聊了半天,后来还对我说,若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你最想要他呢?
    “正像我刚才对詹姆斯说过的,这的确关系到公司的形象,我不得不以工作为重。但这绝对不是种族歧视。”凯瑟林说完后,点燃了一支香烟,轻松地抽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导演是一对夫妻档,著名电影导演夏刚联袂妻子孟朱打造了本剧,就和片名一样,这部属于女人的史诗背后付出最多的不是导演夏钢,而是他的爱妻孟朱。
    从夏钢拍《大撒把》“培养”葛优/冯小刚开始,孟朱就一直做着夏钢背后的贤内助,难怪夏钢都谦逊地说:家里/片场没了她都不行。
    * 冯小刚曾给他做编剧
    《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导演夏钢在业内广受尊敬,赵薇多次表示正是因为夏导,自己才愿意出演《一个女人的史诗》。夏钢曾凭借《大撒把》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葛优正是凭借此片获得影帝称号,而大导演冯小刚和《金婚》编剧郑晓龙当时还只是夏钢的编剧,看见他还得称呼一声夏老师呢。这个派头十足的导演却丝毫没有大牌架子,他低调得让人难以想象,说起过往的成绩,他只是谦虚地摆摆手,不愿多提。但是,他的作品一直让人难忘。想当年冯小刚还是他们组的,徐帆葛优冯小刚都是他的好学生,也是他的好朋友。
    夏钢很欣赏冯小刚的才华“他做编剧时就表现出了很惊人的创作力,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很犀利很透彻,这是他的一种风格,很多人学不来的”说起最近火起来的《非诚勿扰》,夏钢很会心地一笑:冯小刚的幽默还是有他的深度的。
    * 居家生活撞出史诗灵感
    夏钢说话慢条斯理,似乎还有点害羞,他的平易近人似乎和大导演的称呼有点不搭调。在夏钢看来,大导演的生活远没有普通人自在“小刚和徐帆到哪里都有人注意着,多不自在啊。我还是比较满足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轻松啊,没有人盯着我”夏钢说话的口吻很自谦,他说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感谢的人就是妻子孟朱,不管是拍戏,还是生活,妻子都不离不弃地为他忙内忙外。“她给我改剧本总是能改到我心窝子里去,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她能拿捏住女性细腻的一面,这方面我就不如她了。她总是给我很多灵感的碰撞,我们的生活也算一部史诗了。”
    说起这部戏,孟朱一开口就喊累:这部剧拍得简直是玩命,我脖子快断了,要开刀了,但是值。
    孟朱的直爽让人一下子觉得很亲近,她说自己和丈夫在创作上没有分歧,对人生的感觉很一致,都喜欢拍美好的东西。
    * 妻子成了赵薇“定心丸”
    孟朱虽然忙得疲惫,却也是乐不可支,不仅丈夫对她百分之百地信任,赵薇也拿她当作“定心丸”。夏钢回忆说“孟朱在造型上也很在行,赵薇在戏里每个形象出来都是她决定才行。有段时间她生病没来,赵薇就一直感觉有些别扭,我说好了还不行,在她看来,只有孟老师说好才是真的好”夏钢一脸幸福地笑着,一旁的孟朱也不停地点着头。孟朱接过话说:之前有一个编剧先改了剧本,她把小菲往小燕子的性格上靠,赵薇知道差点都不敢演了。我说一定要掰回来,不能炒冷饭,不能把戏拍“浅”了。小菲的爱情是纯美的,博大的,不是一味的傻气。这样的厚重年轻人同样会感动,每个人都渴望真情、忠诚,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0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中,剿匪英雄们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曲波四个子女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分别出生于解放战争年代以及建国初期,经历了“文革”时期特有的成长阶段,在改革开放后纷纷出国深造旅居,目前大女儿和大儿子分别为澳籍华人,二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为英籍华人。老大曲淼淼,老二曲晶晶,老三曲磊磊,老四曲毳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5:34 , Processed in 0.0421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