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1|回复: 20

1936年*红军*东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5 04: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军1936年东征之役,是中共党史军史分量颇重的一段史实。
    整个战役,从争论分歧到达成一致,从筹划到实施,从开始到结束,特别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思想动员/提前抢占战略要点/及时调整和有效调动敌军等灵活策略诸方面,目的明确,主题突出,措施得当,环环紧扣,极富谋略。战役规模虽说不上大,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也算不上理想,却堪称毛泽东政治史军事史上的杰作之一,其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经历长征磨炼后,政治实践/政治斗争技巧等方面的变化与成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4: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的根本即现实利益。军事为政治手段的特殊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甘边区东侧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交通不便,虽有助于避免国民党军队形成四面“围剿”的局面,但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却是无法克服的弱点[1]。财政方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有任何税收,更由于陕北地方贫瘠,唯一的来源是红军及游击队在活动区域的筹款[2]。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虽然建了两个省、两个特区,设了6个军区[3],乍看起来似乎地域广阔,但实际上能够稳固的苏区面积仍然狭小,筹款所得自然有限。经过长途征战的红军指战员们体质虚弱,不少南方藉红军指战员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仍然是身穿单衣,脚穿草鞋行军作战,亟待补充的粮食物资给养却十分紧缺。部队仅有1万多人,急需扩红以抵御敌人的进攻,而在当地招募兵员却甚为艰难。如此种种,继续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坐吃山空,困以待毙。所以,就算是已经建立起一块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共中央领导人和红军高级指挥员们在这一点上是几乎无争议的。不打算将此处作长久发展之地,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落脚点,但停留多久,是不是放弃了这块根据地继续“长征”,就有不同看法。 >&+V[srfD  
        既然大家对周边形势的分析基本一致,都强调红军需要向外发展,不发展不能生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向哪个方向发展?什么时候去发展?时机问题,也就是巩固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瓦窑堡会议前后,中央几位主要负责人和红一方面军几位主要将领各自提出了不同方案,意见产生了分歧,领导人之间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张闻天提出先宁夏后绥远[4],毛泽东主张先山西后绥远[5],周恩来强调绝不能放弃陕北根据地[6],彭德怀怕渡不过去又怕渡过去后撤不回来 [7],林彪的意见是要到陕南去打游击[8]。还有人提问,目前红军刚到陕北,刚立住脚,是巩固一段时间再往前发展呢,还是马上去发展呢?已经靠边站的李德说得更难听,指责毛泽东提出东征,就是想“挑起内战”、“挑起日苏战争”[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期,中共中央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党内民主气氛是很浓厚的[10]。毛泽东要想把自己的战略构想付诸实践,就要努力争取各方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毛泽东如何在赞成东征的人为数不多的困难下将自己的军事战略主张变成党的决议、通过决议后继续争取各方各级支持、最后确定东征决策并顺利实施的主要过程,重点看看他是如何运用权宜政治,以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战略。对于长征中数次的论争中几次受挫的毛泽东而言,这个转变十分重要。 1BSd9Ydj  
        毛泽东当时要做工作的最主要就是2个人:张闻天和彭德怀。但其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忽视,特别是某些反对意见是非批判不可的。概括而论,对于党的一把手张闻天,毛泽东用的是摆情况、讲道理以争取对方认同的手法;而对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毛泽东用的是既打又拉、以拉为主的手法;对于“学生”林彪,则是以压为主、以利为辅;至于过气的“太上皇”李德,就是毫不留情的严厉批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取得到一把手张闻天的支持,是令东征战略成为中央决策的至关重要一票。为了说服这位党内理论家改变初衷,毛泽东首先是在“打通苏联”的根本方针上与张保持一致——毛本人也是“背靠国际”的极力主张者之一,同时在情报收集和现状分析上多下功夫。 [gmov)\c  
        在中央红军刚刚落脚陕北的时候,张闻天就提出了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的任务,并将它同“打通苏联”的方针联系起来,这一基本方针得到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致同意[11]。张闻天分别在1935年11月20日和25日给正在前线指挥直罗镇战役的毛泽东写信,提出北上宁夏然后东进绥远抗日前线的方案[12]。毛泽东先是11月30日复电表示反对,提出“根本方针仍应是南征与东讨”,特别强调“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13]。在这份电报中,笔者留意到有意思的一句话:“我们有详信复你”。这里的“我们”,除了毛之外,指的是赞成“东讨”的还有些谁呢?是不是暗指同在前线的彭德怀也赞成“东讨”,而无形地向张施压吗? *#Cx-J  
        接着,毛泽东在12月1日复张闻天电中说:“关于红军靠近外蒙的根本方针,我是完全同意的。”“我不同意的是时间与经路问题。第一,红军目前必须增加一万人。在四个月内,我们必须依据陕北苏区,用空前的努力达此目的。第二,最好是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开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我们应在明年夏天或秋天与外蒙靠近,目前应立即开始组织蒙民游击队。”[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毛两人在“靠近外蒙”“打通苏联”这个大方向上达成一致后,12月10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发表《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15]。究竟是张闻天出于对毛泽东军事谋略的信任,而不再计较经路具体是哪里?还是毛泽东面见张闻天后,详细说明了东讨之利益究竟有多大,再加上对阎锡山四个优势五个弱点[16]的全面分析而打动、说服了对方?甚或是由于张闻天个人的温和性格和民主作风,不愿让争论激化成争执,因而充分尊重了分管军事和统战(外交)事务的毛泽东的个人意见?反正不管具体过程怎样,事实是张闻天被毛泽东争取到了自己的一边,而且过程应该不怎么曲折复杂。 P*6B+8h"5g  
        在瓦窑堡会议上,张闻天坚决支持毛的方针,明确表示改变自己原来的宁夏发展的方案,“同意向山西方向”,并强调“党的工作中心是在山西”[17]。接着在 1月17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张闻天代表中央常委宣布:“中央领导随主力行动,到红军中去”,以示坚定不移地进行东征的决心[18]。 \j]i"LpWb  
        除了政治上的表态,张闻天还积极协助毛泽东说服对东征持有异议的红军主要将领彭德怀和林彪等人。因为担心彭德怀的犟脾气在临战前或在行军中发作,宅心宽厚的张闻天2月初到达黄河西岸前线后就急匆匆地赶去同彭会面,告诉彭,作战方案已经采纳了彭的意见,可以确保过河主力部队不与陕甘根据地脱离,必要时安全撤回黄河西岸[19]。有人对张闻天转为支持东征颇不理解,说他不该老是跟着毛泽东跑,张坦然笑言:“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遵义到六届六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个算是大坎。
若再细分,东征算是个小坎。东征后,军队将领当中基本没有再挑战毛的权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彭总大老粗,其实彭在军事上非常细致。
东征前,彭对毛说:要保证能进能退。
毛说:你保证去吧,我是无法保证的。
结果彭亲自出马,反复视察,做了充分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征三大任务,官史一般称作“赤化/扩红/筹款”实际应该是“扩红/筹款/赤化”
把“筹款”叫做“刨财”无可无不可,当时真的是挖了不少地窖。
通常做法是向地方富人先分派任务,不肯如数交纳的就挖,个别的还“绑票”
至于反动派的财产,直接没收,专门制订了《没收条例》的。
这筹款筹得挺艺术,都是在筹集抗日基金的名义下进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当然没有也不能够忽略周恩来。只是因为重点要讲述的是毛泽东的政治技巧,而周这时是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的,所以本文在周恩来身上就不多着墨,顺便说说就算了。 )3  
        瓦窑堡会议上吵得比较厉害的关键时候,周恩来站了出来。他一方面提出防御应该站在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地位,拿了宁都会议来做反面例子[21],现身说法来反衬毛泽东的正确;另一方面根据他自己掌握的情报,分析张学良不会进攻陕北,争论才算统一[22]。会议决议上,毛泽东建议在决议中把周恩来所主张的 “主动”两字加上去[23]。尔后,又提出把周恩来安排在后方负责全面工作。据李德讲,周恩来对让他留下来担任陕北最高政治和军事领导人这样的安排,是很满意的[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张闻天、周恩来再加上张浩的支持,毛泽东起草的军事战略问题决议案在瓦窑堡会议上顺利地获得通过[25]。但成为中央决议并非意味着就万事大吉,离真正落实执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毕竟这时候的毛泽东不是后来的毛泽东,这个阶段的中共中央也不是绝对权威。毛泽东之所以要坚持出征,与这方面的原因有莫大的关联,这里暂且不讲,留待后面去说。 `Ec+i  
        东征决议和《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计划》[26]发布后,按照当时的民主作风就要征求意见,要大家把困难都摆出来[27]。不料除了凯丰和张浩力挺毛泽东外,有几位领导人却出现了犹豫。王稼祥[28]担心因为军事上过于激进而导致政治上脱离抗日群众运动而陷于孤立[29],博古仍然坚持原来的反对意见 [30]。最难办的是,军队领导人彭德怀和林彪都各有自己的想法。 OgX."pK  
        接下来,我们看看毛泽东是如何做彭德怀、林彪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的彭德怀,毕竟是支持东征战略的为数不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提的意见也合理合情;而且,彭实际上是当时中央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林彪又在闹着要分家 [34],东征战役极需得到彭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毛泽东发火归发火,没有再像会理会议上那样给彭扣上帽子,而是转用了怀柔。虽然瓦窑堡会议和1月10日、 1月17日的中央常委会议已经反复作出东征决定,毛泽东还是耐心细致地继续做好彭德怀的工作。在要害环节上,光靠做思想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还是靠组织工作。1月17日的中央常委会议把彭德怀和张浩一起拉进政治局[35],无疑是极其关键的一招。这样的党内政治地位,足以使彭感到自己已经被确认为中央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继而在1月25日,就关于红一方面军的作战方针问题,毛泽东同张闻天复电彭德怀:常委考虑过你的意见,认为向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取阎锡山为对手,基本的作战方针取稳扎稳打,依据黄河发展并以调孙楚求得陕北残敌的肃清,跃进深入敌后野战急进,有大批分派撤退无隔断之危险才行之。同时保证第二批退回渡河船只。”[36]次日即 1月26日,彭德怀致电“洛、毛、周、博、王同志”,拥护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作出的关于新时期新任务的决定,“戊、同意毛同志过去(指过黄河——林注)坚决扩大红军苏区方针,不要忘记第一次到遵义轻易入川的教训。”[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德怀通电拥护了,但顾虑黄河过不过得去的将领还有不少,如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等人[38]。于是,毛泽东在1月31日延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补充发言中说:一定要保证黄河各渡口在我手中,使我进退有据[39]。而2月初,张闻天甫到黄河岸边即急匆匆找彭德怀做工作,前面已经讲过了,不赘。不过在实施的最后阶段,彭德怀似乎还在担心有去无回的问题。毛泽东、张闻天于是拉上彭德怀一起,在2月17日联名给在保安的周恩来发电报,要他亲自到黄河边的清涧县驻地来统一指挥二十八军等,在沿河东西两岸各七八个县长的长线上,发动群众,拆毁敌人的堡垒,保持渡河点,保障前后方运输通畅[40]。到2月18日最后正式下达东征作战命令,中间其实经过了许多复杂的环节,我们已经不可能一一细加考证了。 2W}RXqV<  
        经过这么多个回合的又打又拉,彭德怀在战役决策和战役展开的整个过程中密切配合毛泽东,运筹帷幄,纵横驰骋。末了,彭德怀还自谦地说:“这次,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决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我是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具体工作。”[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之前,林彪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毛泽东是不合拍的。诸如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论短促突击、遵义会议时背后骂娘、“弓弦弓背”引致的会理会议之争,等等。以前是怀疑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次则是在战略方向上南辕北辙,甚至提出各走各路。林彪有个好处,就是从来不隐瞒自己跟毛泽东的军事分歧。又有个坏处,就是几次都不是当着毛泽东的面讲,而是对着彭德怀讲,害彭被毛记了几十年(当然不只因为林)。 >@c~�M  
        在瓦窑堡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之前,林彪曾经致电中央,建议将战略重点放在陕南[42],主动寻求同东北军、十七路军作战,以游击战取代运动战。林彪有他自己的道理:张学良是抗日不反蒋,阎锡山是反蒋不抗日,我们的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因此我们仍应南下,或者东进只作佯攻,目的是吸引阎锡山在陕北的4个旅回援山西,在运动中消灭它[43]。 ,7nA:0P  
        张闻天、毛泽东在12月21日联名复电予以否定,在致电彭并转林彪,对林战略方向问题的答复时提出,希望林主动与中央沟通:“在日本进占华北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加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5: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闻天、毛泽东在12月21日联名复电予以否定,在致电彭并转林彪,对林战略方向问题的答复时提出,希望林主动与中央沟通:“在日本进占华北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加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44] J,=: ] t  
        谁知林彪置之不理,反而打电话给彭德怀说:“我不赞成东征,他(指毛主席)要走就让他走吧,我到陕南去。”[45]这时的情形,与会理会议前几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候,彭、林各带一个军团,这回可是老部队的兵力基本上都集中了林彪手里。彭要是听了林的,那就真的分家了[46]。彭德怀没有听林彪的,而是在1月26日通电拥毛[47]。不知是凑巧还是默契,林彪隔了一个钟头致电彭、毛、周,要求“归队”[48]。彭德怀随后在27日通知林彪, “二十八日一军团在临真镇举行誓师典礼”,要林彪“最好回去参加,鼓动士气,否则即在延长等”,同时通知31日军委在延长开会讨论行动[49]。而在1月 31日的延长会议上,毛泽东除了反复说明东征之利,又在补充发言里保证黄河各渡口一定在我手中,使我们进退有据[50]。林彪同意东征,没有再提什么异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7:52 , Processed in 0.0476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