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3|回复: 2

战争中不可思议的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0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刘邓过淮河,水浅三尺;中央军过淮河,水深丈二。
    大自然或许并无意制造艰险,但这一条条河流每一条对于南下的刘邓大军都是一道阴阳界,而对于国民党的追兵阻师却是一次次的机会。
    杀过汝河之后,第18旅又受命攻打必经之途---息县,夺下了淮河渡口。
    这是千里跃进途中的最后一道关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是中原的一条大河。
    第18旅部队抵达淮河北岸时,敌人已烧毁了全部渡船,仅有几只破船弃置河滩。
    每年5-10月是这条中原大河的高水位期。5月平均水位14米,7月19米,10月以后开始下降。
    当天刚下过一场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泛着浪,水流湍急。第18旅政委李震派出部队远距离寻找渡船,他焦急地站在大堤上,冀盼着出现奇迹。下午6时,刘邓率领指挥部到达。
    刘伯承走上河堤。邓小平在堤下用帽子扇着风,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这么多人马,无船,无桥,总不能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85师已经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30里。天亮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第18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他们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也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李震,你们18旅今晚12点以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部队拥挤在渡口,乱纷纷一团,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就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12点以前是渡不完的。
    统帅部在岸边一间独立小屋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李达同志留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12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不能再延迟!
        第18旅只占渡河部队的1/7,李震不能再说什么,但就是把时间放宽到两点钟,也是没有希望的。
        刘伯承走出屋子,问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吗?
        答:河水很深,不行。
        问:到处都一样深,都不能徒涉吗?
        答:我们在村子里找了有经验的水手了解,他们都说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渡河。
        问: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
        答: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李震刚回到渡口,刘伯承拄了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谁给他找来了这么一个别扭的手杖。警卫员提着马灯,刘伯承登上一只小船,卫士长摇起长桨,微弱的灯光随船渐渐离去;朦胧中但见刘伯承不断晃动,引得岸边的许多人猜测:司令员在干什么?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忽然河心传来刘伯承的呼唤:李震同志,能架桥啊!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来刘伯承在亲自测量水情,他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了标杆。怕岸边的人听不清楚,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亲笔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刘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翘首遥望对岸。李震向刘伯承报告,参谋长已经接到他的文字命令。
        刘伯承急急地问:布置架桥没有?
        答:已经按照司令员命令行动了。
        刘伯承抬起手臂,那只大夜光表上的秒针飞快地转动着:平时时间是金钱,战时时间是生命,是胜利!李震,以我的名义再给参谋长写几句,要尽一切力量,坚决迅速架桥!
        李震写好后读给刘伯承听。
        刘伯承说:在字下面套上圈圈,要叫我们的干部注意才行!
        字条送出去了,刘伯承抱着双臂,走了几步,转过身,平缓的目光注视着李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却微尘,大海终纳细流。圣人都谨小慎微,动不失时,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又说:40年8月,我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在制定正太路破击计划时,有个参谋把“来远”误写成“沫源”我问他“你啥子时候学会搬山倒海的?怎么把河北的涞源搬到山西来了”你看,粗枝大叶会害死人,会害死人的啊!
        几十年后,李震还清楚地记得这位“师长”临水而立说每一句话时的面部表情。
        李震去组织渡过河的部队,一个团长报告说:有一处河水能徒涉。
        问:在哪里,你怎么知道?
        答:我们团有一个马夫掉了队,又搭不上船,就摸索着,从上游一处徒涉过来了。
        李震高兴得差点抱住那个团长。他急忙写字条向刘伯承报告。字条还没送出,卫士长骑马而至,带来了刘伯承的字条。字条上说他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立即报告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上游徒涉。
        原来刘伯承还没有离开河岸。李震内心似翻江倒海。
        拥挤在北岸的千军万马在李达的指挥下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从上游徒涉,渡过了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当后卫部队拔掉最后一个标杆,刚走出南岸五里多地,吴绍周的第85师便来到淮河北岸。
        既然共军是徒涉过淮,吴绍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队也涉水追击。不料人马一下水,未到河心,整个先遣队葬身河底。
        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哪能那么巧呢?偏偏刘邓大军一过河,上游便降了大雨,洪峰淬然而至。无奈陆续到达的追兵30多个旅齐刷刷摆在淮河北岸,造桥,修船,足足忙活了十来天才过了淮河。
        老百姓说话了:刘邓为民除害,要过淮河水浅三尺;中央军祸国殃民,过淮河水深丈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03: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危急时刻,天降暴雨,皮定均全身而退。
        皮定均时任中原军区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旅旅长,接到掩护中原部队主力越过平汉线向西突围的任务。当中原部队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皮定均立即布置第一团与第二团分别向东/东南及东北方向做出积极行动姿态,前沿部队则继续加固工事,摆出一副坚决御敌的阵势。同时抽出一部分部队趁黑夜悄悄移到西边,到白天再大张旗鼓地向东开进……
        皮定均将一旅之力造成大军的声势,目的是迷惑敌人,给敌军造成判断上的错觉,把敌军指挥员的注意力吸引到一旅身上来。
        6月26日黎明,围攻中原解放军的国民党军开始炮击,皮定均指挥全旅与敌军奋力抗击。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对我中原部队主力的行动方向弄不清,炮火虽然猛烈,但大军行动迟缓,显然还在犹豫/观望。到了下午,国民党军对我中原部队主力西进有所察觉,顿时倾全线兵力压来。一旅在皮定均的指挥之下,实施强有力的阻击,步步为营。
        战斗越打越激烈。一旅指战员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军作拼死的搏杀,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皮定均采取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每个山包就是一个支撑点,每个山包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火力交叉,构成一道铁墙。
        皮定均手握望远镜,在指挥所里注视敌军的行动。敌军炮火猛烈,随后进攻队形像潮水似的不断涌来,一浪退下了,一浪又跟上来。
        他命令担任阻击的一团和二团出击,可部队冲出阵地下山,大批敌人立即包围过来,部队只得又撤回山上。
        国民党军投入重兵,不惜一切代价与这支孤军作战。面对强敌,皮定均命令部队顶住,完成掩护任务!
        按照预先方案,一旅掩护任务的时间已进入尾声。此时一场暴雨突如其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地一片混沌,几米之外就看不清人影。
        天助我也。皮定均迅速命令部队:出击!把敌人赶得远一点,然后撤下来!
        军号声响起,部队冒雨全线出击。随后又全线撤回,并迅速撤出了阵地,只留下一个营监视敌军。乘着夜色,撤出阵地的各部队先往西南急行军30里,然后返回白雀园东南十多里的刘家冲会合,神不知鬼不觉地隐蔽在刘家冲那深山坳的密林里。他们不起火/不抽烟,并且扎住战马的嘴,不让它嘶鸣。全旅官兵就是这样冒雨忍饥,在大队敌人的鼻子下面藏了一天两夜,完成了预定的计划。
        皮定均的一旅保全了,居然在敌军十几万兵力的紧逼下安然脱身。这是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直至今日,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谈起在十几万敌军面前无所畏惧的撤退,仍是兴奋不已。
        28日清晨,雨过天晴,皮定均率部出发,先往南插到敌人后方,然后以90度的大转弯向东急进。中午时分,一旅已穿插到敌人背后的鄂豫交界的小界岭东南。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不仅要夺回中原地区,而且要消灭中原解放军。因此,我军突围后,蒋介石即令国民党军跟踪“追剿”而对于皮定均率领的一旅,国民党军则抽调了3个师围追堵截,大别山区的反动地方武装也作策应。
        皮定均率领一旅跋涉在大别山的重峦叠嶂中,孤军行动和作战。他们历经艰险,粉碎了敌军的前堵后追:强攻松子关,智取青风岭,抢渡淠河,胜利越出大别山,进入皖中平原。然后咬紧牙关,昼夜行军700里,神速飞越皖中平原,最后到达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率领的一旅在中原突围战中立下大功,人们从此亲切地称皮定均带的这支部队为“皮旅”毛泽东主席“皮有功,少晋中”的批语,可谓对皮定均功劳的高度概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03: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38军退过汉江,第二天汉江解冻。
        1951年2月17日,中国军队从东线和西线全线撤退。第三十八军立即部署部队转移。此时汉江已有解冻的迹象,这令梁兴初军长万分担心。在大部队过江的时候,—一二师师长杨大易坐的吉传车把江上的冰压垮,车掉在在江中,幸亏杨师长及时跳下了车。
        掩护撤退的是三三八团和三四一团的两个营,由一一三师副师长刘海清和一一四师副师长宋文洪带领,在南岸阻击敌人。
        眼看汉江要解冻,这两个营撤不过江来,只有上山打游击一条路了,为此,他们烧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准备最坏的消况发生。但是,令他们奇怪的是,美军竟然没有像前些日子那样全面攻击,于是,他们于18日安全转移到江北。
        在第三十八军最后两个营撤过江川的第二天,1951年2月19日,这条他们在一个月前曾不畏牺牲地冲过去的大冰河---汉江解冻了。
        当地的朝鲜人说:志愿军命大。南来时,多年不封冻的江封冻了;北撤时,一过江,江上的冰就哗啦一下全化了。

        (四)上甘岭,坑道里尸体不腐。
        在上甘岭战役,特别是第二阶段主要以坑道守备为主的作战中,志愿军利用坑道创造了奇迹。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工事是志愿军对抗美军优势地面及航空火力的法宝。坑道一般都建在山体的背山一面,顶部厚达几十米。根据中朝联合司令部所发出的战术指示,坑道口应能抵抗得住152毫米口径重炮的直接轰击。当敌人炮火覆盖时,表面阵地上只留很少的观察哨,待敌炮火延伸后,等敌步兵靠近了,坑道内的战士再分批冲出与借助炮火过后的掩体与敌战斗,根据阵地上的情况随时补充兵员,尽力减少损失。采用这种方法,志愿军尽最大可能保存了实力,再加上己方炮火的协助,志愿军伤亡远小于对手。
        但当表面阵地失守后,刚刚退入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百战之余,经历长时间的生死考验,精神极度惶恐。以一号坑道为例,坑道里有80余人,来自十六个连队,其中伤员55人,武器装备随意摆放,一天里竟发生了9起枪械走火事故!
        后军指挥所派专门人员冒死进入坑道,传达了军党委的指示,统一了领导之后,所有人的心神才稳定下来。进入坑道作战之后,战斗依然非常残酷,坑道内减员非常高,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军心依然没有涣散,人人都互相鼓励,直到最后一分钟。在坑道外参与运送物资的运输员的伤亡率甚至高达90%,以至超过了坑道内的战斗减员。
        随着战斗的进行,阵亡者越来越多,坑道里地方太小,只好把尸体在坑道的叉洞里叠起来放置,令所有人惊奇的是,这些尸体在温度高达30度的坑道里,存放了14天,竟无一具腐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20:57 , Processed in 0.0426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