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6 0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赓*兵法韬略
陈赓1930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江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涯中国,以其龙骧虎步,高下在心的指挥艺术、英勇果断、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豪爽开朗、豁达乐观的鲜明性格,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爱到我国领导和人民的爱戴,甚至那些曾兵戎相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崇敬不已。在革命战争时期,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是位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的优秀高级将领.陈赓的谋略思想
一设伏击敌、战胜不复
陈赓打了很多伏击战,但每次伏击的方法不尽相同:1938年3月响堂铺战役的特点是以逸待劳,1937年10月七亘村战役的特点是重叠伏击,而 1939年1月香城固战役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战胜不复”这一方略的基本规律是不会因为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而改变的。陈赓运用这一规律伏击战,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先发制人、力争主动
1931年11月“黄安战役”活捉赵冠英死敌1.5万余人.1948年 11月淮海战役全歼黄维兵团.1942年10月"沁源围困战役"比作毙伤伪军3000余人,最后1000多日军逃离沁源.以上是陈赓对先发制人、力争主动的战术运用1集中兵力打击一部,人为造成局部优势和局部的主动地位。2设法造成敌人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3依靠和发动群众。
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陈赓善于发挥我军的长处,了解自己的部队,做到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你依靠你的先进武器我依靠我有高度革命觉悟的战士;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我能吃掉你时吃掉你,吃不掉你时也不让你吃掉我。在上党、闻夏、洛阳等战役中陈赓能出色地完成任务,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做到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陈赓博学多才,不仅深知奇正之道、而且运用自如。常常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运用巧妙方法打击敌人。1938年3月,神头岭一战毙伤、俘日军 150多人,毙伤和缴获骡马60余匹,缴获短枪80余枝的胜利,按传统的习惯设伏点应选在险要处,陈赓偏偏在无险处设伏,这就使敌人难以预料。又如围城,倘若四面都围,守城之敌认为破城后果不堪设想,往往下定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而死守。这样就难以破城。而三面包围,网开一面,城中之敌常常为求生路而开城突围,又往往各自夺路,力量分散,这时攻城一方既容易消灭突围之敌又便于用较小代价攻下城池。1936年6月,潢川战役就是三面包围,网开一面的战术战例。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奇与正亦是如此,当一个出奇用兵的方法被人们普遍认识广泛采用之后,这种方法也就由奇变正了。如战斗攻击通常都是认为打正面即中间为正,打侧翼为奇,而当军队把打两翼作为一条普遍的战术原则执行后,这个认识就需要改变。1946年8月临浮战役。陈赓采用放两翼打中间就是一种奇术之战。
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陈赓极善于依据敌势、我势、地势等客观实际制定和改变作战计划。灵活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 1974年4月陈赓不拘泥于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不迎合人们不切实际的良好愿望,而是从实际出发.采取因敌制变的策略取得了运城战役的胜利.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恰当的方法的一种才能,既所谓的运用之妙。1946年7月“越北边界战役”陈赓就是根据和敌情而采取的一种“量敌用兵”的战术打败法国军队。
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战场上的风云瞬息万变。陈赓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心中藏着取胜的机宜,胸中怀着灵活应变的方法使得他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