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58|回复: 6

虚云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2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六祖坛经上说,如果是不立文字,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
        禅宗所说的禅,与六波罗密的禅和四禅八定的禅,不是一样,但也不是二样。
        禅宗自迦叶尊者直到达摩祖师,在印度共传承二十八代。达摩东渡的时期,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所以禅宗的弘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达摩见到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时,梁武帝问曰:吾斋僧造寺,有功德否?
        达摩答曰:实无功德。
        后又对答数语,未能默契。后来达摩来到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有缘人。
        这个人就是二祖神光(慧可)大师。神光见到达摩祖师后,问曰:请师为我安心。
        达摩答曰:将心拿来。
        对曰:觅心无处。
        达摩答曰:为汝安心竟。
        神光大师此时言下大悟。此段公案是为中国禅宗的滥觞。
        后来二祖传三祖,直到六祖慧能大师,历时200余年。从达摩祖师到四祖道信,都是一代一人,可见难得其人。直到四祖道信禅师,在黄梅双峰山建立弘法道场,大开禅门,广接徒众,禅宗才慢慢广泛传播开来。当时随四祖道信参学的人有1500人之多,在生活上是采取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的方法,开创了禅门道场的先河。
        中国的禅宗发展,是由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五六祖开创规模。特别是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禅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禅宗的禅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但可以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来提示,真正的受用要靠自己去切身体会。
        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共的感受,所以禅宗的受用概括起来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是觉者的生活境界,佛整天都在禅当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从外表上来看,觉者是安详/自然/喜悦的。禅也是悟者的生活境界和行者的生活境界,虽说与佛知见平等,但还是在因地中的一种模拟。
        把理论架构和思维抛开了,也可以体验这种境界,放下二元对立,就是这种境界。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共,唯行者知,唯证者得。譬如在暑天进入空调房,那种清凉自在的感觉就是受用,别人只能从外表上看到安然。有一首描写禅师的诗这样说:
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师无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
        二元对立就是分别,平等是性,差别是相,要离相而见性,达到无分别。
        有二个小故事: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有一次看书,直到天色已晚,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看他,呼曰:天色已黑,为何还在看书?
        紫柏尊者听后,马上就看不见书上的字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新罗国圆孝禅师一次夜间在野外休息,口渴欲饮,见一小坑,其中有水,饮之,甚为甘美。待次日天明后,发现是尸水,顿时呕吐不止。
        禅也是一种方便和手段,方便不离究竟,究竟也不离方便,这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禅是直指,不走弯路,要彻底地相信自己是佛,在此观念指导下,把佛所有的要求一步到位。见性成佛,就是一步到位。
        方法是活的动态的,因人因时因地在起变化,方法不能抄袭,抄袭也无用。禅宗在接引学人时是以心印心的。如何知道是开悟呢?一定是有其师有其弟子。师有见地,且师徒默契,才能相互完成。不以死法与人,禅是没有规范程式的,因此有很多种方法。千七百则公案,就是一千七百种方法。禅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断发展,所以才有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种种,皆因人因时因地,契理契机地来接引大众。
        禅也是开发智慧之路。禅是当机立断,直下承当,壁立万仞,无门可入。禅是挣脱桎梏之路,一切相对的东西都像枷锁一样,使人不得自在。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要心无二用。
        生命有很多缺陷,都是自己制造的,因为生命本来是圆满的,只因不能回归,总是向心外求法,故不得圆满/自在/解脱。解脱不是从桎梏之外来求,菩提也不是在烦恼之外,涅磐也不在世间之外,无限也要在有限中实现。生死与涅磐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当下能够超越,当下就是生死即涅磐,有限即无限。
        禅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出家人的烦恼是“不愁无庙,但愁无道”在家人的烦恼是希望赶快到极乐世界,至于世间人的烦恼就更多了。百丈禅师曾有一首诗: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古德赵州和尚活了120岁,观其语录,其一生就是艺术化的生活。
        一次,有客来问赵州和尚如何修行?
        和尚曰:客稍等,便溺即回。
        回来后就对来人说道:像便溺这样的小事,别人都无法代劳,何况修行这件事呢?
        可见修行光说是不行的,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关于赵州和尚的公案很多,再举二则。
        有客来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和尚以手指着外面说:庭前柏树子。
        还有一则禅与吃茶的公案也是发生在赵州和尚身上,为国人所熟悉。
        一次有客来向赵州问道。
        和尚问客:是初次来访吗?
        客答:然。
        赵州即曰:吃茶去。
        第二天,又有一客向赵州问道。
        和尚问客曰:是初次来访吗?
        客答:已是第二次。
        赵州仍曰:吃茶去。
        一侧之当家师不解,即问师曰:初次来访,是因为礼貌,故对之以吃茶去,第二次来访,为何还是要客人吃茶去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
        赵州即向当家师曰:汝亦吃茶去!
        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在无分别中来生活。但是未到那种地步,千万别去模仿,没有亲自受用,只能是东施效颦。
        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这是禅最终的目标。禅是不住生死/涅磐的究竟自在,能把固有生命的活力都释放出来。本身是佛的功德智慧,为何不能显现呢,只缘被尘埃盖覆。
        禅与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进路不同。言教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而禅是顿超直入的。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到,而根机陋劣之人,则不可以随便模仿。根机利的人也是积累的结果,根钝则是积累不够。所以根利的人,他的艰苦努力在前面,是靠多生的积累,所以学禅也要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在福德因缘上不断积累/扩充。
        禅,说来说去,都是葛藤,究竟是什么呢?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见道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三大高僧:虚云大师/太虚大师/弘一大师

        虚云(1840-1959)法名古严,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出身官宦人家,19岁逃离家庭,披剃于鼓山涌泉寺,行脚天涯,巡礼名山,遍学经教,参究禅宗。
        虚云大师/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并称近代三大高僧,名倾海内。虚云大师宗风独擅,诚人天之眼目,被誉为禅学泰斗。近百年中,大师出世为人,建丛林,振宗风,高提祖印,成就众生,续佛慧命于末法之世,开示一切悟入佛之知见,功追昔圣,德迈时贤。然大师是名禅者,不计名利,从不炫耀自己,也不喜欢人们做无谓的颂扬,故其行业鲜流传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0岁*虚云大师*养生要诀:

    壹. 前言
    人類的壽命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延長,例如美國日本的平均壽命現已高達八十歲以上,但距離天壽一百二十歲尚遠。所謂“天壽”乃指天賦之自然壽命,亦稱“天年”即在正常情況下,人類的最大壽限。一百二十歲只是現階段我們追求的目標,並非人壽的極限,實際上必定有人超過。
    去年過世的法國人瑞桑恩*卡爾門Calment女士,生於公元一八七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卒於一九九七年八月四日,享年一百二十二歲零二百一十三日。她在世時身體健康,記憶良好,經歷了二十一位總統三個共和國。
    我國近年以來,享壽最長而有年譜可查的是高僧虛雲和尚,生於公元一八四○年(清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七日(夏曆七月二十九日寅時)歿於公元一九五九年(民國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夏曆九月十二日丑時)按照我國傳統的計算年齡習慣(虛齡)世壽為一百二十歲。我國歷史上曾活到一百二十歲的尚有唐代趙州從諗和尚(公元七七八-八九七年)但並無年譜可供查考,其養生方法亦難以探究,故不具論。
    本人近年來研究倡導養生保健之道,認為在目前客觀環境條件之下,追求天壽一百二十歲,並非夢想。本文特將我國近代高僧虛雲和尚事跡及其養生修持要訣,詳加論述,以供參考。
    貳. 虛雲和尚傳略
    虛雲和尚,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世居湖南湘鄉。父玉堂,母顏氏。
    清道光年間,父宦遊福建泉州,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虛雲誕生後,生母病故,由庶母王氏撫育。
    虛雲十一歲,由祖母作主,以虛雲兼祧叔嗣,為定田/譚二門親事。
    十七歲時,父迫使完婚,但虛雲早已立志從佛,雖不得已而與田/譚二氏成親,然而同居無染,守身如一。
    越二年,虛雲十九歲,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法師剃度。離家時寫下“皮袋歌”三章與田/譚二氏,表明不貪名利不戀妻妾“從今不入紅塵隊,降伏六根絕思慮”的超凡志向。
    次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
    虛雲三十一歲,行腳至浙南溫州雁蕩山,學教於天臺融鏡老法師,三十六歲至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又至岳林寺聽《彌陀經》三十七歲至天童寺聽《楞嚴宗通》。
    公元一八八二年,虛雲四十三歲,發心朝拜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是年農曆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至公元一八八四年五月下旬始拜抵五臺山顯通寺,在拜香還願三年間,曾經歷飢寒雪掩/痢疾腹瀉/口流鮮血/奄奄待斃/三次大病,幸能逢凶化吉,終達心願。
    嗣後數年,虛雲參訪名山大川,三衣一缽,踽踽獨行,風霜雪雨,毫無倦容。體力日強,步履輕捷。五十三歲起與諸師同住九華,弘教三年。
    虛雲自十九歲出家至五十六歲開悟時止,為“自度時期”在此三十七年出家歲月中,雖歷盡艱辛,猶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困苦處愈覺心安,所作所為,福慧雙修。
    公元一八九五年,虛雲五十六歲以後為“度他時期”所作所為,無私無我。到處開荒闢地,不住持現成寺院,不接受豐腆供養。四眾弟子前後得戒度者萬餘人,乞戒皈依者百十萬人。他親手興建大小梵剎數十,其宏偉者如雲南雞足山祝聖寺/昆明雲棲寺/廣東曲江南華寺/乳源雲門大覺寺/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真如寺等。
    綜觀虛雲一生事跡,可說是:志大氣剛,悲深行苦,雲水生涯,歷盡艱辛,愈挫愈奮,建樹良多。舉其犖犖大者,可概括為十項:一,雲水天涯,苦修證道;二,提倡戒律,整肅道風;三,中興祖庭,建寺安僧;四,續法禪門,並弘五家;五,兼攝經教,重視文史;六,興學育僧,迎納新進;七,恢弘古風,農禪並重;八,護國護教,為法忘軀;九,啟建法會,維護和平;十,福利社會,普度眾生。
    參. 虛雲和尚的養生修持之道
    虛雲和尚生於改朝換代的亂世,憑其先天的稟賦及後天的修養,志大氣剛,悲深行苦,振興佛教,度生無數。住世一百二十年,歷經“五帝四朝”和“九磨十難”終能達成慈悲救世的心願。我們研究他一生修持養生的要訣,歸納起來,不外下列各點:
    一. 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虛雲自幼喜歡聽祖母講述佛教故事,喜素食,不喜葷腥。稍長,回到湘鄉老家,初次接觸僧人及佛法後,便對佛教產生濃厚興趣。十九歲,未經父親同意,私自出家。嗣後百年如一日,堅持宏法利生。他維護佛教的事功,最著者為民國三十二年受國民政府林主席/蔣委員長及戴院長等人敦聘,至陪都重慶啟建息災法會,會後蔣公詳細問法,虛雲曾以書面解答,條列唯物/唯心及神與基督之理。
    民國初年,各省逐僧毀寺,當時虛雲和尚在雲南雞足山祝聖寺,新軍協統李根源督兵赴諸山逐僧拆寺,虛雲乃面見李根源。
    根源怒形於色,厲聲問:佛教對社會有何益?
    老和尚答:聖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為要。語其初機,則為去惡從善。從古政教並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
    根源面色稍改,又問:要這泥塑木雕作什麼?
    答: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張,法相表彰,則人易生敬畏之心,人心若無敬畏,則無惡不作,無作不惡,禍亂是以形成。即使以世俗言之,尼山塑聖,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堂供奉之祖先牌位及天地神祇,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是令人心有所皈依,及起其敬信之忱,其功效實不可思議。就佛教而言,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根源略現笑容,又問:但是和尚不做好事,反做許多怪事,實在是國家的廢物。
    答:和尚是通稱,有聖凡之別,不能因見少數不肖僧,而遂罪及全僧,豈因一二不肖秀才而罵孔子?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僧秉佛化,護持三寶,潛移默化,其用彌張,不一定全是廢物。
    根源被老和尚說服,執弟子禮,乃引兵去。
    由此可知老和尚不但自己堅信佛教,而且能說服他人信仰佛教。
    二. 艱苦卓絕的修行生涯。
    虛雲自十九歲在鼓山湧泉寺出家圓受具戒後,隱居山後岩洞中,禮萬佛懺,生活艱苦,有時以野菜野果充飢,時遇虎狼,亦不畏懼,隱居古岩洞十二年以後,自覺修持精進,隨心所欲,雖不食人間煙火,但耳聰目明,體力日強,健步如飛。
    老和尚五十六歲時,過江墮水得救後,口鼻流血,容顏憔悴,乃在禪堂中打七,晝夜精勤,萬念頓息,以死為待。經過二十餘日,奇蹟出現,容光煥發,眾病皆癒。從此參禪工夫進入純熟境界。一天,夜放晚香時,開眼一看,忽見大光明好像白晝一樣,內外洞徹。至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禪師入堂沖開水,不慎將水濺在虛雲手上,茶杯墜地,啪的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悟透禪關,乃述二偈,以記悟境。第二偈云: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公元一九○二年,虛雲住終南山時,與戒塵法師比試坐禪工夫。戒塵趺坐不到一個時辰,妄念不息,不到半日便支持不下去,只得起坐。待看虛雲法師,端坐於蒲團之上,雙目微閉,面容安詳,已然入定,而且一坐就是七天。
    待虛雲起坐後,戒塵問:汝在定中,為有知耶?為無知耶?若有知者,不名為定;若言無知,自是枯定,所謂“死水不藏龍”也,望明示。
    虛雲道:須知禪宗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靜。以疑情不斷故,不是無知;以無妄想故,不是有知。又雖無妄想之知,乃至針抄墮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別;雖不分別,以有疑情不斷故,不是枯定,雖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為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覺得一彈指頃,一落分別,便起定也。須以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日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摩著自家鼻孔,方為道契無生。
    一番弘論,至精至微,令戒塵心悅誠服,欽仰之至。二人因相與結為禪友。
    虛雲將禪淨打成一片,其圓融無礙之處,尤為人所不及。他以禪定見稱,戒行精嚴。往年上海某君在香港謁見虛雲時,詢及用功法門,於禪淨二者何擇?
    虛雲云:汝自審果能處煩惱而不亂,住禪定而不寂,則可以參禪。若未能做到,則當一心念佛。
    有人問他:老年人學參禪好,還是念佛好?
    他說:老年人參禪不宜,最好還是念佛。
    三. 淡泊名利,一介不取。
    虛雲一生,不為名聞,不圖利養,功成身退,不名一文。當他興建道場完成,必選一位大德為住持,將所有財物全部移交,僅帶一鏟一衲,兩袖清風而去。在雲南雞足山時,曾蒙遜清光緒皇帝敕賜紫金衣缽及洪法大師金印,離開時全歸祝聖寺,並未隨身攜帶。
    抗日時期,國府林主席請虛雲往重慶,主持四十九日護國息災法會,林主席曾贈與“法輪常轉”赤金印璽一顆,及配有金質菩提葉十二片之纓絡一串,離去時悉留寺中,不將此名貴無價之寶收藏為己物。
    老和尚在重興雲棲寺時,一日由昆明回寺,在途中拾得名貴首飾錢鈔等物一大包,約值黃金百餘兩,行至寺前湖邊,見一少婦投水自殺,老人奮勇拯救,問其自殺原因,謂失鉅款及首飾,老人全部歸還,得救一命,由此感化其全家信佛。
    雲門事變之翌年,老人往上海建法會,情況熱烈,每日往玉佛寺等候接見者數萬人,所收弟子果金,時幣值三億餘元,悉數撥與四大名山/八大名剎/大小寺院二百五十六處為供養資費。
    虛雲曾經開示:世人總以有財為榮,無財為苦。無財想有財,少財想多財。有了白銀,又想黃金,永不會知足的。既為自己打算,又為子孫打算,一生辛苦都為錢忙,不知有錢難買子孫賢,無常一到,分文都帶不去,極少能把錢財看穿的。
    四. 吃苦耐勞,始終如一。
    虛雲一生勞動不停,以身作則。當興建雲門大覺寺時,他已年逾百歲高齡,仍然抬石挑泥,處處領前。
    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虛雲六十五歲,住雲南雞足山缽盂庵。該庵自嘉慶年後,已無人住,因為大門外右邊有一巨石白虎不祥,老和尚擬在白虎巨石處鑿一放生池,僱工斫之不碎,挖開土方察看,並無石根。該石高九尺四寸,寬七尺六寸,石頂平坦,可供跏趺坐。招僱包工議定,向左移二十八丈,來工人百餘名,拚力工作三天,無法移動,工人不顧散去。老和尚乃祈禱伽藍,諷誦佛咒,率領僧人十餘,不費吹灰之力,竟將此石移往左方預定地點。當時轟動觀眾,驚為神助,乃稱該石為“雲移石”士人題詠甚多,老和尚也有詩紀此事:
嵯峨怪石挺奇蹤,苔蘚猶存太古封。天未補完留待我,雲看變化欲從龍。
移山敢笑愚公拙,聽法疑曾虎阜逢。自此八風吹不動,凌霄長伴兩三松。
    虛雲一生提倡勞動,分析其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 勞動是智慧的源泉,可以體驗生死,證得菩提。
    二. 勞動是衣食的來源。
    三. 勞動操作時,可以身心供養三寶,作為培福的基礎。
    四. 勞動令人心不外馳,歸於寂靜,以為入不思議境界養成的先導。
    五. 勞動可以健身,以便努力修持,護持三寶。
    六. 勞動使人體驗艱苦,以養成節約惜物的習慣。
    七. 勞動深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訓。
    八. 勞動的人可以任重致遠,荷擔如來家業。
    九. 勞動時可以看話頭用功,以貫徹知行合一的工夫。
    五. 堅持步行,鍛鍊體魄。
    虛雲一生以苦行著稱,尤其堅持步行,非有必要,不乘舟車,堅持“凡一日步行可達之處,不許乘坐舟車”。
    如前所述,虛雲四十三歲時,為報親恩,盡孝道,以三年時間,行程約二千里,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其中歷經險阻,終了心願。然後步行遊歷國內各大名山。
    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虛雲南行朝聖,先至西藏,再由西藏翻越崇山峻嶺,穿過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經不丹到印度緬甸。結束南亞之行後,東到雲南雞足山,復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江蘇。兩年來行程約二萬里,除渡海河須乘舟航行外,餘皆步行,跋山涉水,不畏艱辛,而步履輕捷,體力日強,正應古人所言: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虛雲到了老年,態度略有改變,對於青年人並不堅持一定要步行訪道。他說他年輕時到處遊方參道,東南西北,四山五嶽,乃至漂泊海外,有時一天要走幾百里路。但現在形勢變了,社會在發展,他不希望現在的僧人也去遊方訪道,這樣會浪費寶貴的時光。他有一首《雲遊獨歸》絕句:
獨去獨歸得自由,了無塵念掛心頭。從今真妄都拋卻,敢謂寒山第一流。
    六. 飲食起居,一切從簡。
    據其弟子岑學呂的一封公開信中云:
    留心觀察他的言語舉動,大體上與平常人無殊,所異者:他個子頗高而瘦,他所穿的衣服不過幾件,至少都穿了十年以上,有人送他袍衣甚多,他都拿去與人結緣。三伏暑天,但見他穿一件夾袍。我有一次跟他遊山,不過一二里路,他行走如飛,累得我滿頭大汗,氣喘力竭,而他則從容之至,額上無汗,內衣不濕。他洗澡不多,數日換衣服一次,而身上並無一點難聞氣味。
    虛雲一切飲食起居一如常人,每日只洗臉一次,需半小時之久。舉凡耳孔/鼻孔/髮腳/頸項,都擦之甚久。吃飯時一向不說話,不答話,目不視人。有時宴客,一侍者坐身旁,替客人送菜,他只舉箸招呼客人。食時有客大聲談笑,他只管吃飯,有人問他,他只把頭一點,仍舊吃飯,罷席後始略作招呼。在平時他一樣過堂吃飯,有時飯冷羹殘,他一樣吃兩大碗,未曾揀飲擇食,批評好壞。出家以後,持午百年(即過午不食)有病時亦然。歷來有施主送他的好齋料,他都拿出來供眾,向不設私食。
    雲門遭蹂躪後,齋糧斷絕,虛雲囑咐大眾說:老人業重,有累大眾,你們不能跟我吃水齋,還是大家四散,各隨緣分去罷。
    水齋就是齋糧沒有了,以水當飯。
    七. 情想愛憎,守身如玉。
    岑學呂老居士曾親待老和尚多年,住雲門大覺寺時,一夕問法: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
    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
    岑居士又問: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念成就,佛亦成就,此淨土法也。
    虛雲十七歲時,奉命與田/譚二氏成親,然而同居而無染。光緒三年,虛雲三十八歲,自寧波至杭州途中,正逢三伏天氣,船小人多,無奈與青年婦女臥鋪相連,夜闌人靜,大家都睡得很熟,有一女子撫摩和尚的下體,驚醒後,見那女子脫衣裸體相就,和尚不敢作聲,急起趺坐持咒,那女子便不敢動。假若當時和尚失去警覺,便敗了身子,修行道果毀於一旦。他勸勉修行人不可不慎。
    八. 雲門事變,死而復生。
    公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春,虛雲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擬在雲門山大覺寺開壇傳戒,適值大陸展開“鎮反”運動。全寺僧人一百二十餘人,於四月八日被當地乳源縣軍警包圍,將虛雲和尚拘禁於方丈室內,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迫令交出黃金白銀槍械。虛雲答以“無有”竟遭毒打,打得頭面流血,肋骨折斷,他乾脆闔目不視,閉口不語,作趺坐入定狀,連續四次遭毒打,軍警將他從榻上推倒在地,以為已死,乃呼嘯而去。入夜後,侍者入室探視,見老人倒於血泊中,乃扶其坐於榻上,並侍候湯藥。次日,那夥人見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漸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手試其鼻孔,氣息全無,手脈亦停,以為老人已死,唯體溫尚正常,面色亦平靜。次日早晨,忽聽老和尚微微呻吟,並睜開眼睛。侍者見師還活著,十分驚喜,立即扶師起坐,並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老和尚答道:我覺纔數分鐘而已。
    令侍者法雲“速執筆為我記錄”乃從容敘說神遊兜率天事。
    虛雲老和尚以一百一十二歲高齡,受此等酷刑,死而復生,仍能入定神遊兜率天,足見其禪悟境界之高深。雲門事變後,虛雲曾撰一聯,以抒感想: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九. 吟詩抒懷,悟道度人。
    虛雲不但是長壽和尚,而且是長壽詩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虛雲均以詩偈記之。
    《虛雲和尚法彙》共收詩歌偈讚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讚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記虛雲和尚及其詩》中云:嘗論中國方外詩人,晉代慧遠詩有一種清奧之氣,宋代之湯惠休以禪寂人而作情語,宛轉入微,為蘇曼殊詩之所自出。其餘如唐之皎然/齊己等,皆去古未遠,卓然成家。虛雲和尚詩上品甚多,頗難遍錄。
    虛雲和尚所作詩偈,除上引三首外,茲再選錄數首,以供吟賞:
《還鼓山訪古月師》
卅載他鄉客,一筇故國春。寒煙籠細雨,疏竹伴幽人。
乍見疑為夢,深談覺倍親。可堪良夜月,絮絮話前因。
《峨眉訪真應老人》
優哉賢故友,抱道樂林泉。坐到無疑地,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筆底走雲煙。更笑忘機鳥,常窺定後禪。
《過崆峒山》
鑿破雲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巖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山僧不記人間事,聞說廣成有道風。
《隱居九華山獅子茅蓬*之四》
苦樂何須較眼前,芒鞋竹杖總茫然。無舟可渡情中斷,有路堪捫夢裡天。
花到夜深知寂寂,草經霜敗尚芊芊。風塵若定榮枯事,習靜人知世外禪。
    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而又人情味極濃的詩作,即使置於唐宋大家作品中,亦毫無遜色。王世昭認為“以苦行為至樂,以一生拜佛為至榮,百年如一日,為高僧史中少有。其足跡遍及中國名山,朝禮五印,折而至南洋群島。其生平行跡合晉之法顯法師/唐之玄奘法師/明之徐霞客而為一人,此又為中國地理學史上所無”對其詩作及生平,作了恰當的評價。
    虛雲老和尚傾注其一生精力所撰的《楞嚴經玄要》《圓覺經玄義》《遺教經注釋》《法華經略疏》《心經解》等著作,均在雲門事變中遺失,殊屬可惜。
    十. 無疾而終,遺愛世人。
    虛雲和尚由於平日吃苦耐苦,身體強健,很少生病。偶爾生病,也能不藥而癒。
    公元一九五三年,虛雲一百一十四歲,在上海主持法會,每日排隊報名求皈依者以千計,趙樸初居士恐虛雲過於疲勞致生疾病,特請上海名醫為其診斷,診斷結果出人意料。醫生說他從未曾診過這樣的脈,虛雲不僅沒有病,且其脈為純陽脈,近來脫落之牙齒復生,足證體能良好,大有返老還童的跡象。二年前雲門事變所受的創傷,業已全部復元。
    公元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間,中共推行大躍進路線,實施“整風”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波及江西雲居山的虛雲和尚,被打成右派,逼迫他遷出所居住之牛棚,飽經風霜的老人並不感到意外。他一生度人無數,到了耄耋之年,卻累遭不測,曾在《示眾偈》中透露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
    公元一九五七年,虛雲一百二十歲,各界捐資,請造地藏菩薩一尊,以資祝壽。虛雲令剋日興工塑造,兩月而成。三月,虛雲患慢性消化不良,早午僅吃一小碗粥糜,省府奉北京命,屢遣醫生來,虛雲推辭說:我的世緣將盡,不必醫治。
    一日,雲居山住持性福法師及三寮執事多人來茅篷探視,虛雲說:我們有緣相聚,復興雲居道場,辛苦可感。我的世緣將盡,倘我死後,全身要穿黃色衣袍,一日後入龕,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窯化身,火化後,將吾骨灰輾成細末,和入油糖麵粉,做成丸子,放入河中,以供水族結緣。
    隨即口述一偈:
蝦恤蟻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擲江。冀諸受我供養者,同證菩提度眾生。
    十月九日,老和尚作最後一次開示,告誡眾弟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並作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十二日中午,虛雲對眾弟子言道:你等侍我有年,辛勞可感。從前的事不必說了,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祇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即此一領大衣,我是拚命爭回的。你們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經過的。你們此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個字,曰:戒。
    老和尚說畢,合掌,向各人道:珍重。
    一時四十五分,虛雲和尚右臂作吉祥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
    綜其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度生無量,為法忘軀,九死一生。憑其深邃的修持工夫,世壽高達一百二十歲,堪為吾人養生保健的最佳典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虛雲和尚嘉言錄:

    * 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 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 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 生日又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 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 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瞋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瞋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 昔明代羅殿撰有醒世詩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誰能脫離這詩的窠臼,誰就是大解脫人。
    * 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又偈曰: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 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
    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麼。
    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瞋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欲,抱定慈悲喜捨,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 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淨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 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 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 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沈淪苦海。
    * 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為死也苦,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為上計。
    *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 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 現在你我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媿心,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
    *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 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綑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飢,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 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淨本相輔而行。
    *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幹;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幹;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 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淨中之禪,禪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讚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 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遊此,便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 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 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喫。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喫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喫?
    * 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欲,及至出生後,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於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纔有衣食住,纔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麼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 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護。
    *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 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
    * 出家有四種:
    一. 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 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 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不生顧戀。
    四. 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 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至。
    * 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著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沈。
    如覺昏沈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沈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离我们很近,一般人所体会的禅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阶段。其实,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通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美满幸福的人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禅是一剂解决痛苦烦恼,走向快乐成功的良药,禅是现代人的必需品。
    说禅,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智之入,不眈与形,不逐与力,不持与技。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著的进取,直进到智慧的高地。
    说禅,静心;无欲修禅,怡性做人。静乃是禅的精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静心凝神思大道,详察万物品无常的境界。
    说禅,守定;性定修禅,淡泊做人。给那颗好胜的心一个休憩的港湾,让它空明通透,真实无妄。
    说禅,思悟;参悟修禅,慎思做人。渐修顿悟,不得其法,不悟其要,不明其义。让我们思悟人生真谛到达新的新境界。
    说禅,谦恭;诚学修禅,虚心做人。心怀忠厚谦恭的人,使人如沐春风,给一切带来生机勃勃。
    说禅,恒志;虔诚修禅,恒韧做人。
    说禅,随缘……
    禅不可说?那么历代的禅师又是如何来说禅?在六祖慧能以前“禅”的修行是一脉传承,到了六祖慧能开始,禅宗发扬光大,于是有棒喝/机锋/参话头/参公案,到了现代有禅坐/动禅/打禅七/修禅……历史以来各家说“禅”解“禅”话“禅”问“禅”终像孙猴子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禅再怎么说,仍然是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2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舒公曰:禅是利于行动的内在力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7 20:24 , Processed in 0.0520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