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4|回复: 4

一个世界帝国的老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13: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世纪20世纪相交之时,美国GDP已经超过了大英帝国。此前约10年,马汉提出了“海权论”美国通过了《海军法案》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把防御性海军变成进攻性力量。在19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西元1898年,美国挑了一个软柿子,向西班牙这个最衰老最虚弱的老牌殖民者下手。牛刀小试,西班牙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头号殖民者,与美国短暂交手后彻底认输,交出了最后的殖民地,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终于只是一个二三流国家。几十年后,佛朗哥试图借助法西斯再次振兴西班牙,重归大国行列,因没有帮手而无济于事。美西战争像是一个预言:一个新的世界霸主即将出现,它开始觊觎老殖民者的盘中餐。但是,那时的美国还没有彻底摆脱门罗主义/关门主义的影响,大英帝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暂时还没有感到威胁。
    美西战争后不久,大英帝国独自发动了一场战争,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但是,这场战争终止了大英帝国的扩张。这场战争位于南非,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大英帝国在此之前曾经发动过一次布尔战争,但第一次布尔战争规模较小,时间也就几个月,双方的伤亡和损失都不大。然而,进入20世纪,第二次布尔战争已成为对大英帝国的一场严峻考验---大英帝国还能所向无敌地继续扩张吗?大英帝国的正规军面对昨天还是农民的布尔人,打得异常艰难。布尔人也是殖民者,他们是荷兰人葡萄牙人法国人等老殖民者的后裔,是已经本地化的殖民者,他们把南非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而大英帝国看中的,是南非新发现的金矿和钻石矿。
    正值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调动了本土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力量,投入45万军队35万匹马10万匹骡子1000多艘战舰130多万吨战争物资。当时布尔人在南非建立的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44万,男性青壮年几乎全部上阵,不过8万多人。但是,布尔人在保卫自己家园的精神支撑下,与大英帝国对抗了两年半,男性青壮年损失70%不得不与大英帝国谈判停战条件。虽然美西战争和布尔战争都是白人之间的战争,但是,战争的后果却落在有色人种的头上。美国获得西班牙原先的殖民地,对有色人种依然实行种族隔离。大英帝国为了拉拢同样是白人的布尔人,在布尔人“归化”后,对有色人种制定了更加严酷的种族隔离制度,并且维持了最长的时间,直到曼德拉出现才废除。
    如果说美西战争预示着新霸主的崛起,那么布尔战争便是老霸主没落的开始。虽然大英帝国耗费巨资,没有输掉战争,也获得了金矿和钻石矿的利益,使得此后100多年全世界的钻石市场主要都被英国人掌控,但是,大英帝国再次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用武力抢夺财富。
    这一榜样的直接继承者就是后起的意大利德国日本,老殖民者不得不面对后起之秀的挑战。老殖民者靠武力抢夺财富,并且标榜自己的文明和先进,后起之秀沿着老殖民者指引的文明和先进的道路,向老殖民者发起了最强大的冲击。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希特勒因集中营而臭名昭著,但是,集中营的发明者正是大英帝国。布尔战争期间,为了打击由布尔农民组成的游击队,英国设立了最早的集中营,将布尔人的妻儿关入集中营。在英国人的集中营里,共有26000多妇女儿童死亡,其中80%的死者不满16岁。幸亏布尔人的人口总数不多,幸亏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否则,大英帝国这一毒辣的狠招,肯定还将扩大这个数字。希特勒不过是效法大英帝国而已。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受害者,应该以更客观的态度重新解释历史。中国要繁荣发展,没有榜样。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有资格成为中国的榜样,它们都是强盗和侩子手。
    与英国竭尽全力的布尔战争类似,100年后,美国发动了一场在中亚地区的战争(大英帝国的第一次布尔战争,类似美利坚帝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这两场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布尔战争以英国为主,拉了一些小兄弟帮忙。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同样以美国为主,也拉了一些小兄弟,摆出以多欺少打群架的样子。不同的是,英国从当年呼风唤雨的黑社会老大,变成了为新老大站脚助威的跟班。大英帝国的布尔战争为的是黄金和钻石,美利坚帝国的战争为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大英帝国打完布尔战争元气耗尽,此后唯一一场独立发动的马岛海战,不过是一个面子战争。美利坚帝国在石油战争后,也大伤了元气,此后是否还有能力独自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令人怀疑。布尔战争中,英国以先进的战争机器对付自愿武装起来的布尔农民,打得极其艰苦。石油战争中,美国以更先进的战争武器对付以命相拼的“恐怖分子”其艰苦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大英帝国。美国石油战争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越南战争,还看不到结束的日期。大英帝国的布尔战争顺便杀害了大量无辜的妇女儿童,美利坚帝国的石油战争捎带手残害的平民更多,只不过西方媒体很少报道而已。
    布尔战争作为大英帝国衰落的起点,是一场以强欺弱的战争,美利坚帝国的石油战争同样是一场以强欺弱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双方实力都相差悬殊,但是,两个强者欺负弱小者都胜之不易。布尔战争最终以谈判妥协的方式走到终点,石油战争最终的结局,在美军撤出的那一天,也将是谈判和妥协,而不会有光荣的彻底胜利。这是两场胜利者脸上无光的战争,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战争,都是没有荣誉的战争。布尔战争之后,大英帝国不再坚持一贯主张的自由贸易口号,而是同时挥舞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旗帜,与今天的美利坚帝国多么相似。布尔战争之后不到半个世纪,大英帝国的荣耀彻底失去,丘吉尔说他为此痛不欲生。那么,为美利坚帝国的末日而痛不欲生的人会是谁?应该不会是奥巴马,但一定会有其他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夕阳:痛不欲生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野蛮的混战,大英帝国已失去了掌控战争进程的能力。面对另一个新崛起的欧洲国家,大英帝国虽然拼尽全力还能支撑,但已不知道如何才能取胜。直到美国大兵开入欧洲,战争的天平才彻底倾斜。美国在欧洲战场上拉偏架,既有与英国血缘上的关系,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后一个因素更大。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仍在门罗主义的阴影下,不能完全大展拳脚,只有摆脱门罗主义,美国才能真正成为霸主;另一方面,美国也体会了自己神奇的能力:当欧洲打做一团,大英帝国已无力一声咳嗽便威风八面,快刀斩乱麻地把事情搞定,美国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必定获胜,美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自我感觉很不错。
    但是,大英帝国并不愿就此接受谢幕的命运,它依然怀抱着世界帝国的雄心,依然想继续领导世界。一战之后,大英帝国搞了一个“国联”。现在人们常说“国联”是今日联合国的前身,事实上,在这个“国联”里,大英帝国还想当老大,美国不买账不支持,“国联”只能无疾而终。到了二战之后,在美国主导下重起炉灶搞了联合国,两者没有多少血缘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老态龙钟的大英帝国恋栈不去,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美国出于微妙的原因帮了苏联,也帮了德国。希特勒德国在一战废墟上再次迅速崛起,美国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不是造谣。大英帝国当年针对欧洲大陆搞均衡的那套手法,如今被美国用来对付英国了。
    欧洲的和平时期,只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美国也面临选择:让德国强大了,可以削弱大英帝国。但是,新鲜出炉的德国像美国一样,也是雄心万丈,气势难当。未来的世界,美国究竟是与年轻的德国争雄呢?还是与疲软的大英帝国掰手腕?美国在一个时期内,并没有明确地对此表态,关键在于大英帝国的态度。不管怎么说,老霸主余威尚存,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大英帝国还有不少美国想得到的资源,只是看用怎样的方式,能让老霸主交出大印。
    张伯伦被历史嘲笑,因为他对德国妥协,以为妥协便能换来和平。丘吉尔因坚持抵抗德国而成为二战的英雄。其实,美国一开始并不喜欢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阶段,大英帝国的遭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危难得多,前一次还能拉锯抗衡,这一次快要亡国了。丘吉尔的抵抗能够成功,是因为得到了美国的全力帮助。美国之所以愿意全力帮助丘吉尔,是因为丘吉尔不得不让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认命作美国的跟班。与丘吉尔相比,张伯伦还没有这样的“觉悟”。没有美国的首肯,张伯伦很清楚,光靠大英帝国自己,不可能战胜德国,况且,那时的德国还得到美国的帮助。对于张伯伦来说,既不想失去大英帝国的地位,不想让出大英帝国的利益,又明知打不过如狼似虎、与美国勾勾搭搭的德国,除了妥协,他还能怎样?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张伯伦为了完整的大英帝国,结果被后人嘲笑;丘吉尔交出了大英帝国的权杖,结果成了英雄。只因为那是美国的需要。丘吉尔代表昔日的老霸主向美国邀宠,条件是保住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利益,别让大英帝国像西班牙那样死得太难看,让大英帝国从此跟在美国的后面,还能喝点剩汤。美国也终于看到,对付已经服软的大英帝国,比对付想自己当霸主的德国要容易,于是,新的世界格局就这么定了。
    虽然大英帝国的权杖在丘吉尔手中交了出去,但是,为了不被美国这个新霸主抛弃,丘吉尔首先提出了“铁幕”一说,开始了冷战。当所有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气息奄奄时,再开始一场冷战,美国不带着英国玩,还能带着谁?姜还是老的辣,丘吉尔证明了这一点。它也像是一个女人套住男人的手腕,美英两国不得不成为长期的盟友。丘吉尔曾经担任过大英帝国的殖民大臣,面对甘地要求印度独立的倔强,丘吉尔用最难听的话大骂甘地,完全没有一个政治家的风度。但是,向美国交出权杖后,让印度独立是大英帝国不得不接受的命运。因为,在美国看来,如果英国继续保有印度,它就还有很大的潜力,就容易不听话。要让大英帝国从口头服软到真正内心服软,必然把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彻底摘走。丘吉尔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说自己“痛不欲生”。
    多么美好的殖民地啊!失去了它,大英帝国再也难以翻身。
    曾经同意以色列复国的大英帝国,犹犹豫豫地想拖延兑现承诺。在自身利益的权衡下,大英帝国因不想得罪阿拉伯世界而变成以色列复国最大的障碍。在美国支持下,全世界犹太人把愤怒从希特勒转移到大英帝国身上。大英帝国不得不把巴勒斯坦问题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美国掌控下的联合国,以色列这个新国家便飞快地成立了,美国在第一时间便承认了这个新国家。很明显,今天的联合国绝不是大英帝国当初的“国联”。交出了巴勒斯坦,大英帝国也跟着交出了中东石油产区,那里成为美国的天下。事实上,在交出巴勒斯坦主导权的时候,大英帝国已经认识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中东石油是连在一起的,既然美国这个新老大想要,大英帝国这个退位的老霸主一个也别想留住,那就索性爽快一点吧。
    历史应该这样写:丘吉尔拯救了英国,却葬送了大英帝国。
    丘吉尔之后,大英帝国只是一个旧梦,英国重新变成一个海岛上的国家。美利坚帝国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这一招,应该说玩得挺漂亮。大英帝国寿终正寝,对于美国这个催命鬼,发不出多少怨言。来之不义,必被不义去之。因果报应就是这样轮回。但英国,这个大英帝国的后代,还有点残存的孤傲:到底是永远靠在美利坚帝国的身上,还是回归欧洲?成为英国长期摇摆的政治选择。不管是哪一种选择,它都只能是英国,再也不是大英帝国;它都只能是跟着别人一起玩,再不能自己带着大家玩。历史真的应该理解丘吉尔无奈的痛楚,他伸出的V型手势,只是内心痛苦的掩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与告别---007和披头士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英帝国的终结,对于某些人来说,并不那么甘心。法国没有当成世界霸主,多少有点倒霉。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开通的,巴拿马运河,法国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结果,英国军队开进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弄到自己手里,当然也给法国留了一点。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70多年,在运河区驻扎10万军队,并宣布为中立区。之所以宣布为中立区,因为苏伊士运河当时每年收入四/五亿美元,大英帝国不想因打仗而断了财路,相反,打起仗来更能发财。事实上,美国从法国人手里买下巴拿马运河开发权,又操纵巴拿马独立,把巴拿马运河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手法很大程度上是学了大英帝国。但是,美国当了世界老大之后,心安理得地继续控制和拥有巴拿马运河,英国师傅想和美国徒弟一样,继续拥有苏伊士运河,就没有可能了。
    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收入97%归英法所有,埃及推翻国王统治后,想把苏伊士运河收回来。英国法国都急了。这两个号称民主的国家,多么喜欢独裁的埃及国王。那些主张民主的埃及爱国者,在英法看来,简直就是强盗。热爱民主的法国甚至与英国密谈,要与英国合并为联邦,共奉英女王为国王。法国人还说,他们以前闹民主革命,杀过法国国王,以后不会再闹民主革命杀英女王。因为这两个衰落的殖民者知道,单独一个,谁都很难对付埃及,必须联合起来。英法合并的事情太大,没谈成,但是,联合出兵埃及倒是谈成了,他们不能眼看自己的利益受损。然而,此时的天下是美国的天下,美利坚帝国一声吆喝,连手指头都没动,英法只好乖乖收兵,苏伊士运河归了埃及。不公平啊。为何美国徒弟学了大英帝国可以继续占有巴拿马运河,英国师傅虽然体力不支了,就不能从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中再分一杯羹吗?中国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忘恩负义的徒弟太没人情味了吧。英国打落牙齿咽下肚,暗地里悲鸣:不公平啊!
    苏伊士运河事件后不久,一部小说风靡英国,这就是以詹姆斯*邦德为主角的英国特工小说。007一时间成为英国人的喜爱/宠物。这个神力无比的英国英雄,身边总有一大堆美女,而且常常肤色各异。这并不完全是娱乐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用美色吸引观众,而是用美色安慰大英帝国的亡魂。环绕007的美女,其实就是大英帝国失去的殖民地的象征。007的神勇、处乱不惊、轻松潇洒地搞定危局,那是大英帝国墓志铭上的溢美之辞,那是“我爹当年很牛叉”的回忆和挽联。只可惜,在苏伊士运河事件后,它们的的确确只能存在于虚构中了。007系列一部部地出现,是用帝国的亡魂给帝国的后代精心调制的精神安慰。然而,美好的回忆,掩饰不住凄凉。如今,英国人自己对于007的热情也大不如前,007的扮演者越来越多地不是英国人。007成为世界性的娱乐,像是全世界对大英帝国在幻想中重温旧梦的嘲笑。
    007出现之后,进入60年代,英国有几件大事。
    一是美国核潜艇开入英国水域,要求建立军事基地,引起大批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英国民众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我们已经不当老大了,安安静静地过点小日子也不行吗?他们要求英国完全“弃核”免得别人打起来,英国遭殃。民众的这种心态,已全然没有了帝国臣民的风采。英国政府镇压了民众反核/反战的主张。为什么?二次大战以后英国欠了美国很多钱,美国不答应减免债务,也不答应减免利息。这笔债务英国一直到西元2006年才还清。所以,上世纪60年代美国要在英国建核潜艇基地,英国首相无奈地说:我不能得罪我们的债主啊。因此,英国帮着美国镇压了本国人民的反对核武器反对战争的要求。此后,英国自己也研发制造了核潜艇,在70年代开始服役。
    60年代第二件事情影响同样长远。大英帝国瓦解的时候,怀有帝国情结的贵族精英们有点良心发现,或者说还硬撑着老大帝国的面子,他们宣布,大英帝国原殖民地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自由地到英国定居,好几亿人呐。他们没有认真地想想这个后果,因为,这个表态符合自由民主平等的理论。在帝国存在的时候,他们不执行这个理论,在帝国消亡的时候,他们要在道义上表演一下高尚。结果,种族冲突不断,英国本土的英国人与外来移民严重对立。到了60年代,英国民众呼吁:每年5万以上移民涌入,长此以往,英国等于自杀!现在英国国内的种族冲突是否少一点了?因为,在民主精神的原则下,英国不得不很快修改了《移民法》换句话说,是英国的劳工大众阻止了原殖民地的劳工大众到英国来过好日子,有钱人带着钱来还行。划分你我的民主,就是一部分民众反对另一部分民众。英国的普通民众想过没有,他们如今还能享受一点遗产,有多少都是那些被他们拒绝入境的原殖民地民众的血汗创造?这公平吗?
    正是在60年代这样的形势下,在利物浦诞生了披头士。
    利物浦曾经是大英帝国工业革命后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此时已是昨日黄花。但是,就是在这个地方,昔日的荣耀转变成风靡世界的流行艺术。有人说,艺术的最高形态是病态(马未都先生就是这么说的)每一个繁荣的文明,在最后的结局中,都会诞生病态的艺术之美。披头士就是一个例子。它揉合了旧日的规范和未来的颓废,引发了一场嬉皮士运动,与007一样,宣告了大英帝国一去不复返。不同的是,007还怀抱着旧梦,披头士连旧梦都开始模糊了。英国人应该不会喜欢海明威,海明威虽然说过“太阳照样升起”但是,照样升起的太阳,不是“日不落”帝国以前的太阳,而是海明威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披头士彷佛就是对这个“新太阳”阴阳怪气的调侃。
    美国没有007,美国比007厉害得多。美国不像007那样以幻想的方式在地球上逞能,美国的幻想是在外太空称霸,或者领导全世界抗拒外太空的威胁或入侵。虽然本质上与007有点像,但是,它的豪气还是比007大。而且,007在地球上逞能,很明显就能证明那是娱乐中的狂妄。然而,美国对于外太空的逞能,永远都不会被证明是狂妄,它是无法被证实的。因此,永远只能是娱乐。它彷佛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屑于摆布地球上的事情,而要干一些更大的事情。然而,老帝国向新帝国传播的颓废艺术,在美国也引发了不求上进/只想破坏的嬉皮士。我们不能说列侬被刺杀是美国有意而为,列侬被害,应该不是美国有意隔绝颓废病毒传染的结果。但是,美国必须找到抗拒英国颓废病毒的疫苗,那就是“阿甘”一个傻乎乎的人,只要听美国的话,只要沿着美国道路而行,就能获得成功。连傻子都能创造奇迹,这样的美国难道还不好?
    大英帝国是彻底完了。如今,它连007也不好意思张扬了,开始玩起怪力乱神。从《指环王》到《哈利波特》这个昔日的帝国在幻想的世界中走的更远,已经脱离了人间。但它也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依然预示着老帝国之梦。不同的是,拯救老帝国,让老帝国重振旗鼓、再放荣光的,不再是真正的实力,而是神奇的魔法,不需要努力只需要投机运气的魔法。因此,这个老帝国是再也不可能恢复荣耀了。“亚瑟王会来拯救英国”这个英国历史上的传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热捧,其热情因为同名,已经转移到戴安娜王妃的儿子身上。但是,它只是一个传说,英国如今只能在不着边际的幻想中描绘想象中的未来光荣了。确实,美国还没有到这一步,“阿甘”还有影响力。但是“阿甘”的影响力等于在要求人们:不要反战、不要搞嬉皮士,只要听话,当个傻子比什么都强,至少还有巧克力吃吧!这样的美国也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哥本哈根上一课:三种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早已成为一个具有压迫力量的词汇,它似乎代表着一种先进,嘲讽各种内陆文明、黄土文明的落后。它也不言而喻地代表某一个地区的文明,因“海洋文明”无需证明的先进性,使得独占“海洋文明”这一称号的某个地区或民族也获得了先进文明的天生资格。
    只要深究一下那个光辉夺目的“海洋文明”就会发现,事实上,它是指地中海的海洋文明,以及从地中海文明直接衍生出来的欧美海洋文明。这一特殊的海洋文明,几百年来成为海洋文明唯一的体现,而且还是唯一先进/正确的体现。我认为,欧美海洋文明的独占魁首/独领风骚的局面应尽快破除。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海洋文明,而欧美的海洋文明是其中最差的。
    欧美海洋文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地中海文明,这个海洋文明有它的特征。地中海的岛屿或半岛小国/小城邦,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很差,只有通过海洋向外扩张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地中海相对地球来说,只是一个水塘,并不算大。它相对封闭,使得生活在地中海领域的国家,对于整个地中海水域比较容易获得全面了解。但它又相对开放,因为地中海水域之外的陆地,比地中海大得多。因此,地中海的海洋文明便获得了一个固定模式,只要通过海洋向外扩张,就能获得比自身产出大得多的财富,而且,地中海之外的陆地财富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地中海海洋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它靠武力扩张而获得财富。古希腊城邦与特洛伊漫长的战争是一个典型,古罗马征服巴勒斯坦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是另一个典型。亚历山大的陆地征服是地中海文明一个失败的典型。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海洋,借助陆地手段,彻底控制地中海沿岸,建立不平等的殖民地,获得他人的财富,文明便得以确立或延续。即便如此,它的财富依然不够所有人的享受,还不得不在自己内部划分出大量的奴隶,被剥夺享受的资格,以满足少数人的贪欲。
    地中海的海洋文明也许可以算比较古老的海洋文明,不管怎么说,在地中海的航行,比起地球上其他海洋的航行,要安全可靠得多。然而,除了地中海之外,另一些地方也有自己的海洋文明方式。其中一个,我称之为亚洲海洋文明。从阿拉伯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到中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岸的这一个海洋文明,事实上规模比地中海的海洋文明更大,有效持续时间也不比地中海海洋文明短。亚洲海洋文明比地中海更开放,但是,它有一个与地中海海洋文明截然不同的特征:从不征伐,从不以占有殖民地为文明成功的方式,而是以公平的自由贸易为第一原则。
    亚洲海洋文明这一特征的出现,是因为东亚南亚西亚各国,在本质上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很大的不同。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都是小国或岛国,自身创造财富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它们几乎没有多少可供与他人公平交换的产品,只能采取征伐/占领/掠夺的方式,以获得自己享有的财富。然而,在东亚南亚西亚地区,各个沿海国家都有极为丰富的自有物产,使得公平交换得以实现。其交换的物品包括阿拉伯香料/宝石/玻璃制品,印度香料/铁器/蔗糖,中国丝绸/陶瓷/茶叶等等。因此,长期以来,在亚洲的辽阔海洋上,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得以实现。这是亚洲海洋文明与地中海海洋文明最大的区别:亚洲海洋文明体现公平贸易,地中海海洋文明体现武力占有的掠夺。因为,亚洲各国自己有丰富的物产,古希腊古罗马自己的物产很有限。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重新发扬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看到,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方式,重操武力掠夺财富的旧业。古希腊城邦攻打特洛伊,无非是因为特洛伊当时是一个贸易中心,希腊城邦因自己没有物产可供交换,只能用武力占领;古罗马攻占埃及,无非是因为埃及物产丰富,连罗马居民的粮食都不得不靠尼罗河来供应。如果海运粮食中断,罗马就完了。文艺复兴后,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方式,扩大成葡萄牙攻占印度攻占新加坡,西班牙占领美洲,英国占领印度,美国控制全世界物产最丰富的地区。而这种野蛮方式,在亚洲海洋文明中从未出现过。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亚洲海洋文明的精髓。但是,地中海海洋文明被复兴/扩大成欧洲海洋文明后,占领与殖民地,奴役与被奴役,使得平等和自愿彻底丧失。因此,欧洲海洋文明所号称的自由贸易/公平贸易,不过是徒具其表,不过是掩饰掠夺的幌子。
    与欧洲海洋文明亚洲海洋文明不同的,还有一种海洋文明,就是太平洋岛屿的海洋文明。
    太平洋岛屿也有自身极为鲜明的特点。这些岛屿大都像古希腊岛屿一样,很小。但是,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太平洋岛屿到达其他地方的可能性/方便性更低。因此,太平洋岛屿的海洋文明更具封闭性局限性。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太平洋岛屿的海洋文明诞生了自己的特征,那就是自给自足。同时,在社会形态上,岛屿海洋文明大都弱化了私有财产的价值,更多体现财产共有,所有人同舟共济/互相帮扶的特色。太平洋东部孤悬海上的复活节岛是一个突出的反例。在古代航海条件下,复活节岛与外界几乎彻底隔绝,不得不完全靠自给自足。然而,考古及历史研究发现,这个并不很大的岛上,产生了严重的派别对立,并且产生了树立巨型石像的习惯。研究认为,复活节岛树立巨型石像,源于部族对立冲突和胜负的炫耀。因此,对立和冲突,炫耀型文明方式,终于使得复活节岛的自身资源耗尽,岛上所有的人都无法生存,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复活节岛的这种情况在太平洋其他岛屿上很少出现,因而,太平洋的其他岛屿,大多都能延续自己的文明方式。例如南太平洋上美丽的塔希提,欧洲人刚到的时候,惊其为天堂,人人幸福快乐美丽健康无忧无虑。直到欧洲文明进入,塔希提的原住民才失去了一切。
    太平洋岛屿的海洋文明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北宋学者司马光说:天下财富是有穷尽的。地中海文明及其继承者,欧洲的海洋文明,长期没有这种观念。他们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扩张方式,始终认为,只要不断地扩张,财富就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太平洋岛屿的海洋文明与欧洲海洋文明恰好形成对立。基于太平洋岛屿的自然特征“财富有穷尽”的观念,在岛屿海洋文明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在我们今天看来,复活节岛的命运说明了岛屿海洋文明的本质:一旦因争夺财富而产生冲突/对立,一旦为争夺财富而大量无谓地消耗财富,这个文明很快就到了尽头。因而,太平洋岛屿文明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生活的快乐幸福,不以占有财富为首要条件;人们共同捕鱼/采摘,共同分享;既不竭洋而渔,又能衣食无忧;在保证了起码的生存需要后,人们的快乐幸福来自内心,而非对物质的更多占有。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海洋文明,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中国早就接受了“天下财富有穷尽”的观念,但是,中国人的“天下”比太平洋岛屿的“天下”要大得多,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比欧洲人眼中的“天下”也要大。因此,占据天下一部分的中国人认为,可以通过贸易使自己获得更多,或者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与古希腊传统不同的是,中国人主张的贸易,要么是互通有无的公平贸易,要么是自己吃点亏的赠予贸易。赠予贸易在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欧洲人看来,简直就是傻瓜。他们肤浅的头脑无法理解,那是老大为了维持天下太平,使得公平自由的贸易可以长久持续,而不是杀鸡取卵,就算养一只鸡,也要喂饲料吧?西方到今天才刚刚悟到这一点,远没有做到。
    站在今天的立场比较上述三种海洋文明,尤其在全球生态危机全球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欧洲海洋文明是三种海洋文明中最差的一种。它之所以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变成海洋文明唯一正确唯一先进的代表,完全是因为欧洲中心论这一偏见思想的结果。它以狂妄和无知作为动力,以疯狂扩张的方式获得财富。直到最近几十年,西方才刚刚意识到“天下财富有穷尽”这样朴素的真理,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并贯彻了这个道理。西方意识到“天下财富有穷尽”是因为它们疯狂扩张的海洋文明,已经把地球推到灭亡的边缘。从浩瀚的宇宙看地球,地球实际上就像是太平洋中一个孤悬的小岛。因此,地球上的人们,应该在整体上接受岛屿海洋文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避免复活节岛的悲剧。其核心就在于和谐相处、抛弃财富至上、扩张为王的欧洲海洋文明,尤其是要抛弃损人利已、武力抢夺的欧洲海洋“文明”的野蛮方式。
    可笑的是,西方社会对于“天下财富有穷尽”长期的无知,已经造成对地球的严重威胁,通过海洋扩张与通过资源扩张以实现无穷尽地获得财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在他们如梦初醒地意识到“天下财富有穷尽”这一真理,又立即把自己打扮成最先觉悟的文明人,企图依然站在文明的制高点,对其他人指手画脚。就好比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刚刚懂得了一点大道理,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事实上,这个简单的道理,其他人早就懂了,并早就在这么做了。亚洲海洋文明/太平洋岛屿海洋文明早就奉行这样的生活原则和方式。恰恰是被西方人用自以为是的欧洲中心论的傲慢/狂妄/无知毁掉了。如今,他们还把自己装扮成先知先觉的圣人,又难以掩饰锱珠必较的贪财本性,居然还试图领导世界。
    哥本哈根大会上,西方人这种滑稽极为充分地暴露。
    说是要减排,自己带头做就是了,废什么话?
    既然要领导世界,自己先做出一个真正的榜样,别人自然跟着学。连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妄称领导世界?自己只会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缺乏诚信,如何服人?领导者道德上的破产,这个世界必将一团糟。开这么一个会,无数人飞来飞去,本身就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是真想减排,还是拿减排压人?这个会快结束了,看结果吧,再看未来的地球吧,这个即将被欧洲海洋文明毁掉的地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哥本哈根与进步论

    最近的天气真不给某些人面子。如果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像是以前所说的暖冬,也许哥本哈根大会上的争吵会少一点,对主张“最后机会”的人更有利一点。偏偏最近这段时间,欧洲美国普降大雪,美国的暴风雪已使得美国东部地区进入预警状态,连奥巴马也不能乘坐“空军一号”了。面对这样的天气,高喊“拯救地球最后机会”的人,底气有点不足。因此,以“最后机会”这样说辞压迫别人的做法,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没有成功,这个大会如我的预期,没什么结果,散会了。
    哥本哈根大会给我的一个感受是,对民主的实质要有新的理解。民主的美国没有对改变全球变暖起多大的作用,全世界的民主阻止了好几个对穷国不利的“方案”这让富人民主很不爽,萨科奇甚至按耐不住地指责中国捣乱,大有向全世界穷人造反发出怒吼的架势。要在过去,很可能富人内部开一个“民主会”就要动武镇压穷人民主了。所以,面对没什么实质性结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哥本哈根大会也跨出了一大步。没错,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结果,但是,富人垄断民主解释权的状态,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没发生富人预期的作用。依我看,这些富人国家日后很可能在这种场合不玩民主了,再玩点什么呢?以后看吧。
    全球变暖还应该让人们对“进步论”有深入的认识。“进步论”简单说就是时代越来越进步,人类社会必将越来越好。因此,在进步的阶梯上,落后者要向先进者学习,要放弃自己的落后,接受先进者的文明。我以前说过,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不能绝对化的。否则,我们如何解释欧洲的文艺复兴?复兴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难道不是“进步论”最大的反例?近几十年来被广泛议论的全球变暖更让人看到“进步论”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在 “进步论”的氛围中,如今跳出一个大自然,以全球变暖的方式告诉全人类,“先进者”的先进已经走投无路,已经可以看到尽头,必须悬崖勒马。而且,这个不知好歹对“进步论”大不敬的大自然还以很鲜明的方式提示大家,保住地球的方式,恰恰是进步阶梯上“落后者”的方式。否则“进步者”和“落后者”全部完蛋。
    但是,我们能看明白“进步论”开始破产,“先进者”未必肯真心接受这样的结论,于是“先进者”的做法是,要求“落后者”更加落后,以保证他们在“先进”的位置上多呆一会,以保证“进步论”还可以继续招摇。此种如意算盘只有一种情况才可能成功,那就是“落后者”都变成不会思考的傻子,都变成“先进文明”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听话者。确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进者”很多年以前就在做这个工作了,就在给全世界的“落后者”洗脑了,但是很遗憾,哥本哈根大会告诉他们,这个计谋好像不是很成功。
    “进步论”表面上看是像梯子一样越来越高的文明等级,虽然最高的地方不知是哪里,但是“进步论”也完全不是没有现实基础。说白了,以先进文明的面目出现的“进步论”实质上是“技术进步论”。原来是走路,后来有了马,有了轿子,再后来有了火车汽车飞机;原来没有文字,后来有文字,后来有纸有印刷,再后来有互联网有信息技术;原先烧柴,后来烧煤、烧石油、核能……从更快更高更多的角度,技术进步保证了文明程度高低的可比较性。但是,全球变暖以最不容质疑的方式告诉大家,毁灭地球的,恰恰是不断“进步”的技术。
    然而,站在文明阶梯比较高位的“先进者”还有一个捍卫“进步论”的法宝,也就是造成进步论破产的“技术进步”,这多少有点滑稽。他们认为还可以有新的技术来挽救进步论,还能有新的技术来维护他们“先进文明”的地位。对此我们只能说,到目前为止,那只是可能,并不能证实。首先,我们不知道新技术能否真的全面管用;其次,就算新技术针对二氧化碳的具体问题有用,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带来其它问题;第三,就算新技术真的管用,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先进文明” 所倡导的欲望满足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不可置疑的榜样,那么,新技术最多是缓解一下而已,病危通知书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进步论”其实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组合,除了“文明、技术”外,还有一个就是发财。钱多钱少也是先进、落后的区分,技术进步标志了赚钱手段的高低不同,技术和赚钱的结合,又成为文明先进的基础。因此,哥本哈根大会上,人们还看到,“进步论”的得利者,依然试图用他们的“先进文明”旗号加上“技术进步”的手段,继续永远赚钱的美梦。用北宋学者司马光的话说,天下财富有穷尽,谁如果多了,其他人就一定会少。虽然我们不是主张平均主义,但是,在财富享有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先进文明”确实没有给全世界做出值得效仿的榜样。
    因此,全球变暖已经意味着“进步论”的破产。如果客观地看问题,我们也应该承认,技术进步确实存在,确实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的进步绝不只是技术进步,掌握进步技术的人依然可能是野蛮,正如成吉思汗的战争技术比很多人高超,但在某些方面他依然是文明的破坏者。真正的文明进步虽然也有技术进步的因素,但不能成为“技术决定论”,更重要地取决于对人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以及为了全体人的利益,共同维护生存环境的观念。毫无疑问,在这次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的表现要比那些“先进者”更加符合真正的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9:58 , Processed in 0.0452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