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在西藏当兵的日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5: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小子:

    谢谢各位鼓励!小弟将陆续把在部队两年的经历一五一十的写出来。希望论坛里的老兵哥哥们也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你们的经历肯定比我丰富精彩!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看不起当兵的,因为部队已经没有原来的纯洁,这是中国的大环境造成的,难道部队之外的社会层面不是有更多的丑陋和黑暗吗?
    但是我们当兵的确实就象一些哥哥们说得那样,永远是底层的小兵,吃苦受难流血牺牲的永远是我们。反过来说,没有我们在边防线上吃苦受难和流血牺牲,他们---那些生活在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能够安心地过着他们豪华奢靡的生活吗?
    尤其讨厌那些动不动就喊武统的人物,真的打起仗来,首先死去的就是我们这些当兵的。
龙卷风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5: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小子:

    有朋友说:
    所谓大雪封山,指的是下雪时或者下雪后,山区被大雪笼罩覆盖,就像穿了一件雪的衣服,所以叫做封。因此,雪厚1米叫大雪封山,雪厚1厘米也叫“大雪封山”。雪的厚度不同,对通行的影响也显然大不一样。
    雪厚1厘米,肯定不叫大雪封山。封山的封是封锁的意思而不是穿衣服的意思。何况在西藏,不可能有1厘米的雪。我们连队所在地,最小的雪也在20厘米以上。
    大雪封山后,主要问题是道路打滑。平地关系不大,可以继续通行。上山的道路要爬坡,下山要下坡,就困难了。上坡爬不上去,下坡容易出危险。另一个问题是雪太厚的话,汽车就会陷在雪里,开不动了。第三个问题是,这种恶劣条件下,对人很艰苦甚至有危险。所以,大雪封山后,一般汽车就不开了,人也不外出了。但是紧急情况下还是可以开的,人也可以外出的,不过艰苦一点。所以,在乃堆拉山口,在所有其他高山哨卡也是如此,冬季的交通如果有需要,依然是可以维系的。
    我说:
    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完全错误。
    如果是封山,汽车就肯定不能开了。至于高山哨卡,从来就不可能通车,有些哨卡平时连人通行都很困难,大雪封山时就更不用说了。

    有朋友说:
    雪季并不是天天下雪,只要不下雪,就不存在大雪封山,汽车就可以开,而大部分天份是不下雪的。
    我说:
    不对。那要看什么地区。比如我们山上,雪季就是三天两头大雪纷飞。
   
    有朋友说:
    一般来说,10月就进入冬季了,但是2005年中印通关典礼就在10月2日举行,这从侧面说明,即使是冬季,但只要天气好,通行就没问题。
    我说:
    10月份应该还没有大雪封山,而且主要交通干线肯定有道班维护的。

    有朋友说:
    山口一般风也比较大,雪会被风吹走,不容易积雪。
    我说:
    不太清楚。但是知道积雪是不容易被风刮走的,除非雪崩。海拔高的山口常常终年积雪不化,比如我经过的那个山口。

    有朋友说:
    下雪一厘米也叫大雪封山,一米也是大雪封山。但大部分时候雪的厚度还是比较小的,那种雪厚半米一米汽车根本无法通过甚至人畜都难以行走的情况很少。在雪不厚的情况下,汽车完全可以通行,不过要慢一点,危险大一点,或者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派人扫雪,比如汽车轮胎裹上铁链防滑等。
    如果雪比较深,如到半米,这个时候汽车一般就无法通行了。但如果情况紧急,依然可以开路前进。最好是用推土机,没有推土机也可以用人力挖雪开辟通路。高原地区时有发生这种事情,汽车开到半路突然下起暴风雪,道路被掩埋,这个时候司机只好挖雪开路,如果呼救到救兵,也一样是挖雪开路。下雪影响交通的主要是上山和下山这一段,所以道路维护主要也在上山下山这一段,平地的影响不大,只有雪厚的时候要清除。
    我说:
    上面这些用在主要交通干线大概正确,用在不是主干线的地方肯定不正确。比如我们那里,大雪封山以后汽车肯定完全不能通行了。既没有道班维护,也没有推土机,人力挖则是天方夜谭。
   
    有朋友说:
    下大雪的时候,汽车一般不开,但是人和牲畜还是可以走的。古时商旅驮货,平时用马驮,到了雪季就用牦牛,四季无阻,只有遇到暴风雪,才要找地方躲避。
    我说:
    我们那里大雪封山后牦牛也上不去。

    有朋友说:
    有关宣传中对大雪封山的歪曲:
    歪曲宣传一,大雪封山后,蔬菜运不上来,官兵如何如何掉头发、脱指甲云云。
    真相,在这种高原地区,本来蔬菜就少,冬季本来就不产蔬菜了,所以不是蔬菜运不上来,而是冬季根本就没有蔬菜,运的上来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要解决吃蔬菜问题只能搞温室大棚。
    我的经历:掉头发、指甲凹陷是普遍现象,因为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缺乏维生素所致。大棚菜只有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部队才能种出来。且只适应夏季。我们连队的大棚只能长出萝卜和白菜,且个头和数量都小的可怜,仅够夏季熬汤喝(还不是天天有)。
    歪曲宣传二,大雪封山半年,官兵只能呆在哨卡,和外界联系断绝云云。
    真相:物资在封山前就会储备好,不是问题。大雪封山,气候恶劣,没事本来就没必要出门了,山下的人没事自然也不上来。可是有事的话,道路还是通的,前面已说过。比如送信,可以派人,也可以骑马,马不行就用牦牛;雪薄的话,可以出车,雪厚的话,也可以带推土机出车,甚至人力挖雪出车;现在还有直升机。所以交通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那种条件下出行,比较艰苦,代价大,危险也更大,所以没事尽量避免而已。
    我说:
    哈哈!老兄,您太想当然了,您以为我们是美军啊。您就等着看我的故事吧,我将会详细介绍。
    看一遍你解释的“歪曲宣传”,我不由得一阵伤心。那根本不是歪曲宣传,而是宣传的还远远不够啊!
    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我们岂止是掉头发和凹指甲?你看看我们的脸和手,你的胃都会痉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6: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小子:

    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小时候听我三伯讲的。
    我三伯当兵时,是在喀拉昆仑山一个高山边防连。他们连队的哨卡据说是全国最高的。他们那时确实通讯不便,甚至可以说是中断。小时候曾听三伯讲过,每当大雪封山的日子,山下团里会派一只狗(军犬)上山送信,每月一次。
    那只狗名字叫“肯尼迪”,体格非常强壮,比狼狗大,头象牛头(我估计可能就是人们崇拜的藏獒,我三伯大概不懂狗)。每当“肯尼迪”来的日子,对连队来说就是喜庆的日子,战士们会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然后由连长亲自为它解下墨镜,脱下口鼻罩(防冻的),再用钳子剪开铅封,打开它身上背负的背包,拿出信函,有公函,当然更多的是战士们的家信。正所谓边关岁月,家书抵万金啊!
    然后由炊事班专门为它准备正餐,连长亲自陪同,待它吃完休息一会儿,连长再把回函以及战士们的家信装进背包用铅封封好,把口罩和墨镜给它一一戴好,一声口令,它就冲下山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小子:

虽然当新兵时,曾暗自发过誓:
自己当了老兵后,决不打新兵。
但是后来在训练新兵时,当我看到
有的新兵战术动作做不好或者不听话时,
也曾动手打过。但我从来没有象班长那样狠。
就是这些,现在想来也觉得十分后悔,的确不应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6: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小子:

三公里低姿匍匐,是我的亲身经历。
但不是每次都必须爬完三公里。有时候只爬一段。
爬完全部三公里一共是四次,每次大概用两个多小时。因为我当时没有表,时间记不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6: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3: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城,印度拉达克Ladakh地区首府,属印度查谟*克什米尔,距离中印边界23公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5: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节朗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
克节朗战役简要示意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开始对入侵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包括克节朗/达旺地区作战和昌都/林芝/山南方向的佯动,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战区地形特点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拉则拉山脊以南,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该区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属典型的高山狭谷密林地。主要山脊比高均在1500米以上,有的高达3000米。山势陡峭,坡度一般在45-60度。山顶多为风化露岩,常有浓雾,终年积雪。山腰多为60-80度悬岩绝壁,不易攀登,除间有山腰谷地外,极少有平坝。山间谷地狭窄,一般宽度为50-300多米。森林密布,海拔4000米以下,多为原始森林,有松杉/杜鹃林和灌木草丛,通视展望十分困难,人员易迷失方向。松/杉林间可勉强穿行,多数杜鹃林/青杠林和竹林地段,由于藤葛缠绕,地面覆盖厚约半米的腐殖质层,松软,吸水性极强,人马行走极为困难。道路少而窄,除勒经仲昆桥至加林定,邦冈丁经哈东拉至龙布,吉米塘/龙拉至达旺为四季畅通的乡村路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小道。主要有扯冬经章多翻嘎波拉(或桑采拉)至龙布,章多翻吉山口至不丹,学不洞经色章湖翻郎当山口至不丹,白采向北翻拉则山口可至勒,勒经松多翻沙溜山口/打章寺通达旺等数条。道路多沿河坎,崎岖难行,并间有石峡路/阶梯路/傍崖窄路/栈道等险阻地段(勒经仲昆桥至乃林芒桥段,就有栈道6处)。有的地段单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难,一经破坏不易修复。离开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数地段可以沿山腰运动。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多不能徒涉。娘姆江曲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5-7米,由北向南流经麻麻/下地/邦金/大巴江入达旺河,全长约45公里。克节朗河(又名南卡曲)发源于色章湖,在仲昆桥南侧注入娘姆江曲,全长约12公里,河宽10-1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3-5米,有的地段达7米。两岸层峦叠嶂。河底多乱石,水冷浸骨。白采以东,河水较深,除择绕牧场和邦冈丁附近可徒涉外,余均不能徒涉。白采以西地段,河水较浅,可以徒涉。河上桥梁多为简陋的木桥/铁索桥/竹索桥/藤索桥和溜索桥,且年久失修,虽易于破坏,但因系林区取材方便,比较容易修复。
    克节朗河谷和达旺地区气候温和,高山谷地垂直温差悬殊,昼夜温差大,一般都在摄氏15℃以上。山间谷地有规律性云雾,一般每日约15时起雾,至次日10时左右始散,云雾大时,目视距离仅达数米,观察和联络困难。雨量比较集中,每年5-8月为雨季,时有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阻断交通,谷地下雨,山上下雪,空气潮湿。间有蚂蝗/毒虫等为害。12月至次年3月为雪季,高山垭口多为雪封。9-11月较利于部队行动。自卫反击作战在初冬进行是恰当的。
    龙布和达旺地区居民主要为门巴族,也有少数藏族。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既受藏族的影响,又有本民族的特点。该民族多居住在河谷两侧台地和山腰林间空地,信奉喇嘛教,与藏族宗教关系密切,有朴素的爱国观念,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历来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民。由于印度侵占该地区后,推行语言同化政策,广泛使用印地语/阿萨姆语/英语,因此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会说藏话,青年人多不懂藏语,但会说些印地语。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青稞/荞麦/鸡爪谷/豌豆等。
    由于战区特殊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部队在边境地区作战,必须要同时战胜印军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这两个敌人,只有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印军的部署和特点

    战前,印军部署在克节朗龙布/吉米塘地区的兵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第七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第七旅是第四师的主力。所辖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体格健壮。该营“于1944年在意大利战场作为第四师的一部分,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多来自拉加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加普特人和贾特人,均系印度最强悍的民族之一。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曾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战。旁遮普联队第九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士兵多来自旁遮普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东地区作战。印度独立后曾参加过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为巩固其已侵占和扩大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具体部署是:克宁乃桥以西为印军第七旅,克宁乃桥(含)以东/娘姆江曲河两岸为阿萨姆步兵第五营(附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
    第七旅旁遮普联队第九营位于扯果布/邦冈丁及以西之色章湖地区。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位于扯冬/卡龙和枪等地区。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位绒不丢/色兄朗沟至章多地区,为第七旅预备队。第七旅旅部和后方机关位章多,该地并设有空投场,是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后方补给中心。第七旅战术司令部位勒龙/吉普之间。
    阿姆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率第三中队两个排和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位沙则/仲昆桥地区,1个排位扯冬,1个加强排位枪等以西地区。
    近卫联队第四营(欠1个连)配置在龙布/下地地区,为第四师的机动兵力。
    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吉米塘。
    克节朗地区印军的部署特点是背山面水,前重后轻,宽正面,浅纵深,状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较薄弱,其左翼依托高山与纵深联系较紧,既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又是其要害。
    印军的部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据点。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缺乏战术协同和火力联系。阵地多设在山腰/山脚/谷地/河边和垭口两侧,以控制道路/河谷/桥梁和山垭口。重视组织和运用火力,对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进行了标定,计划了火力。火力组织上重视正面,忽视侧后。工事主要以地堡群为主,辅之以简单的野战工事,并有铁丝网/鹿砦/竹签和地雷等副防御设施。地堡多系土木和木石结构,有时利用大石或石缝构建,质量虽差,但数量较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地堡射孔多开在正面(有1-3个枪眼),视界/射界较窄,射孔死角较大。工事隐蔽伪装较好,不易发现。印军第七旅进入克节朗地区仅20多天,即完成了各据点的防御工事。入侵择绕桥西的印军,一夜之间即架设了一道40余米长/纵深约1米的鹿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西藏边防部队的决心与部署

    在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交手,这次作战是反击入侵印军作战的第一仗,其胜败得失,关乎国威军威。中央军委总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务求初战必胜”,核心是“打狠打痛、全歼速决”。因为只有成建制地歼灭入侵印军的有生力量,才能给印度极右派以有力的打击。
    为贯彻中共中央有关的战略策略思想,在反击作战前,中央军委和西藏军区前指都明确规定参战部队不得越过东经91°42’以免引起不丹王国的疑惧或因误入不丹王国境内,给印度以挑拨中不关系的口实。由于中国边防部队在反击作战中严格地执行了这些指示和规定,曾使少数印军进入不丹得以逃脱,但却赢得了不丹等周边国家的赞扬和好评。因此,当印度政府诬蔑中国入侵不丹时,不丹王国即发表声明进行辟谣,从而争取/团结了不丹等周边国家。
    西藏军区前指15日在麻麻召开了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张国华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的指示,研究了当面敌情/地形和作战部署。他在会上说:我们当面的对手虽是印度的“王牌”部队,但比不上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拿出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第一八一旅和第十一师的劲头来,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还要准备打第二仗第三仗。要团结一致,发扬荣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争取全胜。
    根据中央军委“初战必胜”和“打狠打痛”的指示,张司令员首先考虑的是口张多大的问题。口张大了,不易全歼印军,实现“初战必胜”;口张小了,则打不痛印军。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心要吃掉当面印军一个旅---第七旅,并两次发电报给总参谋部,陈述理由,终于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
    在决策过程中,西藏军区前指曾设想了三种打法:第一,由白采正面突破然后向左右卷击,歼灭印军;第二,直插哈东拉,先断印军退路,然后再围歼之;第三,集中兵力火力攻击卡龙,迂回章多,同时攻打沙则。
    张国华认为:第一种打法是正面顶牛,易把印军赶跑,达不到全歼的目的,是一种不得已的打法;第二种打法,从地形上看,是“矮子爬楼梯”,印军居高临下,对中国边防部队不利,也不易实现全歼印军目的;第三种打法虽主要突击方向是敌之强点(主力),但却是敌之要害(指挥机关,补给基地),如奏效则利于全歼。经过反复研究,特别是听取了藏字四一九部队司令员柴洪泉政治委员阴法唐的意见后,张司令员果断决定采取第三种打法。即从敌两翼(沙测和卡龙)开刀,并将主要突击方向指向印军左翼(卡龙/枪等),同时迂回侧后(章多),正面牵制,将印军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这样,就为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月18日24时,西藏军区前指下达了《歼灭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的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及山南军分区部队/炮兵第三○八团/工兵第一三六团各一部共1万余人,对侵入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力争在3日内,彻底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印军。
    西藏军区前指对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预计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一天时间,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一五五团和第一五七团主力,在山南军分区守点分队配合下歼灭卡龙/枪等地区印军;以第一五七团1个加强营从右翼向章多迂回,并相机攻占之,切断印军向西南的逃路;以第一五四团歼灭沙则克宁乃地区印军,并攻占克宁乃桥,同时以1个连控制打丁、构筑工事,阻击由丘散谋方向来援之印军;以1个火器分队占领让当南山,以火力封锁哈东拉至克宁乃的道路。砍掉克节朗地区的两翼。
    第二步用两天时间,以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攻歼扯冬/色兄朗沟地区的印军。第一五四团除控制打丁/让当两地任务不变外,团主力配合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攻歼邦冈丁/扯果布/色兄朗沟的印军。
    第三十二团(欠1个营)于10月19日20时前进至勒/得芒之间隐蔽集结,并指挥位于错那的三十一团第二营为战役预备队,在未加入战斗前归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山南军分区第二团白采/择绕/几儿等守点分队在战斗打响后,以火力从正面压制和牵制印军,配合主攻部队作战。第一团第一连于10月19日进至崩巴则山口,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并向沙溜山口方向派出侦察警戒,保障战役左翼侧的安全。
    炮兵第三○八团两个120迫击炮连(火炮12门)和第十一师两个82迫击炮连组成轻便炮群,配置在拉则拉/塔拉地区,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
    第十一师高炮营位麻麻/薄山口/宝丁山口一线,担任对空掩护,保障后方运输的安全。反击开始后,对侵入中国领空的一切飞机,只要在有效火力范围内,一概予以射击,力争将其击落。该营归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西藏军区前指统一指挥克节朗/达旺地区的反击作战。
    为配合克节朗方向的作战行动,西藏军区还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命令昌都军分区在察隅方向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嘎灵公印军实施佯攻;林芝/山南军分区之南伊/来果桥/巴嘎/工勋/马及墩和肖6个边防哨卡,前推至“麦克马洪线”,迷惑和牵制印军。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的佯动和推卡行动,可以牵制当面印军,造成配置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军的全面紧张,以保障克节朗地区主要反击方向的作战取得胜利,佯动、推卡部队由军区直接指挥。
    为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作战,西藏军区又令第十一师组织精干指挥所率第三十二团(欠第一营而配属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三十三团(欠第一营,并指挥三十一团第二营)于10月10日由日喀则出发,10月22日进至错那附近集结待命(第三十二团于19日20时进至勒)。错那经棒山口至达旺约60公里,向西南至麻麻40公里,交通方便,便于机动。第十一师前指率第三十三团进至错那后,既可对棒山口/达旺之印军构成威胁,又可在需要时迅速南下直插达旺或其以东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反击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

        从10月20日7时30分起,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对克节朗地区之印军实施了15分钟的火力急袭,摧毁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部分工事。7时45分,步兵发起冲击并迅速突入印军阵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强攻枪等/卡龙,砍掉印军的左翼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步兵第一五五团的任务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侍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印军。根据上级部署和敌情/地形情况,团长刘广桐决心以第二营并指挥第八连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歼灭枪等印军,尔后向扯冬/绒不丢发展进攻。第一营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歼灭卡龙印军,尔后向扯冬/绒不丢发展进攻,在第一/第二营的协力攻击下,歼灭扯冬/绒不丢印军。第三营(欠第八连)为团的预备队,适时跟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反击作战开始后,第一五五团主力在炮火支援下,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印军展开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枪等攻坚战斗

    枪等是克节朗河上游南岸山坡上的一块林间牧场,森林茂密,背山面水,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山的坡度为40-60度。南侧为绝壁,难以攀登;东侧为断续绝壁,仅有两处可勉强通过;西侧稍平缓,但乱石较多,向西约1100米处,有一棱坎;北为克节朗河,河宽约10米,深约0.8米,有些地段可以徒涉,与北岸的学不丢隔河相对。枪等有一条乡村路,东通卡龙牧场,西通色章湖;另有一条人行小道,向东南通往绒不丢牧场,向南通往章多。道路多沿河坎/谷地,崎岖难行。
    枪等是入侵克节朗河谷地区印军左翼的一个重要侵略据点。驻有印军两个连另1个排,约270人。其部署分为东西两个据点,相距约 500米,第一个据点位枪等西南侧,由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第三连(加强重机枪2挺)驻守;第二个据点由旁遮普联队第九营第四连驻守;第二个据点以西约1000米处,设有警戒阵地,由阿萨姆步兵第五营1个加强排驻守。印军东西两个据点的正面与纵深各为200余米,共修有地堡104个(第一个据点56个,第二个据点48个),地堡之间以浅窄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轻重机枪多配置在前沿或纵深便于发扬火力的位置上。工事前设有鹿砦等障碍物并有拉发地雷场。该地印军的兵力部署是前重后轻,火力配系是前强后弱。
   战斗发起前,第二营连以上干部进行了现地侦察。根据团首长的作战意图,针对当面印军情况和地形特点,营决心集中主要兵力火力,采取四面包围,多路攻击,穿插分割,逐次歼灭的战法,全歼枪等印军。并决定乘夜幕迂回印军阵地东南及正南之侧背,向西北方向实施主突,首先歼灭第一个据点之印军,尔后再转移兵力歼灭第二个据点之印军。这样,避开印军正面,攻击其侧后,可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战果,在地形上又处于居高临下之势,利于全歼速决。
    10月20日4时,第一五五团第二营开始接敌运动,5时40分进至克节朗河北岸。6时30分,第六连主力在第二个据点西北侧桥西,隐蔽地徒涉克节朗河,进到指定位置。同时,该连第一排在河北岸展开。第二营主力(第四第五第八连)在火力急袭开始后涉过克节朗河,沿枪等东侧运动,仅14分钟,基本上达成了对枪等印军的包围。
    第五连第一排(欠第三班)进至第一个据点东侧即遭印军火力压制。该排从行进间展开并发起攻击,4分钟连克印军地堡4座,歼其1个班。此时,副连长率第二排及第一排第三班赶到,见印军阵地翼侧无障碍物,即令第一排迅速发展进攻,令第二排从第一排左翼进入战斗,由东南向西北攻击。第一排前进中遭印军地堡群交叉火力猛烈射击,各班遂互相掩护攻击前进,在前进中排长中弹牺牲,全排攻击受阻。第二排刚发起冲击,也遭印军猛烈射击,伤亡3人,前进迟缓。连长遂将连火力组分散加强各排,并令第三排加入战斗,由南向北攻击。同时,营长亦令营预备队第八连的第一排向印军阵地东北角攻击。
    第五连全部展开后,第一排在火力掩护下,以喷火器抵近喷火,消灭了堡内印军,向纵深发展,经1小时战斗,又攻克印军地堡10座,歼印军30余人,在伤亡7人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战斗。第二排同时使用喷火器/40火箭筒,连续摧毁印军地堡8座,歼灭堡内印军。印军遂出堡进入交通壕顽抗,并以机枪火力压制。第一排第三班(归第二排指挥)派出战斗组,绕到印军地堡后面,消灭了印军机枪火力点。第二排继续猛攻,将出堡顽抗印军大部歼灭,尔后又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将地堡内残余印军全歼。第三排居高临下由南向北进攻,连续消灭10座地堡的印军。此时,第五连战斗队形西南侧台地上印军机枪火力点对该连威胁甚大,营长即令第四连一部兵力向该处印军攻击,经30分钟激战,接连攻克印军地堡10 座,歼印军20余人,歼灭了印军机枪火力点,有力地支援了第五连作战。第八连第一排消灭东北角两个印军地堡后,继续发展进攻。战至9时30分,第二营共攻克地堡56座,全歼了第一个据点印军。
    在第五连攻击第一个据点印军的同时,第四连主力由第一个据点西南侧向西运动,该连第三排(附第一班,欠第九班)插到印军第二个据点南侧,趁印军尚未发觉之际,迅速将其包围,并令第八班立即发起攻击。该班迅速突入印军阵地,连克4座地堡,在继续发展中遭印军地堡群火力猛烈射击,排长中弹牺牲,前进受阻。该班遂抢占附近有利地形,同第二个据点印军形成对峙。当第一个据点印军基本被歼时,营指挥员即令第四连由东南向西北,第六连由西向东,第八连由东向西三面夹击第二个据点。
    在攻歼印军第二个据点的战斗中,第二营分别从印军阵地侧后的南东西三面攻击。第四连副连长带领火箭筒班进至印军地堡群附近,以9发火箭弹连续摧毁地堡10座(其中1发穿过1座地堡,炸毁1座地堡),歼印军1个加强排。这时,第二个据点印军龟缩在地堡内顽抗。第四连以一部兵力,由南向北继续猛攻。前进中,第四/第五班遭到印军设在大石崖下地堡内1个班火力的猛烈射击,前进受阻。第五班班长在火力掩护下,从地堡东侧向堡内投弹3次,均被印军反掷出来。连长又令第四班抵近地堡投弹,连投7枚仍未奏效。之后,副连长令喷火手在火力掩护下接近到地堡西南侧约10米处,对印军地堡射孔喷火,消灭印军7人,缴轻机枪1挺。此时,连长又令第二/第三排直捣印军连指挥所,击毙其少校连长,消灭了堡内印军。第六连在第四连打响后即向印军第二个据点西侧阵地猛攻,连克地堡9座,攻占了凹沟以西印军阵地并乘胜向东发展。第八连另两个排在57无坐力炮火力支援下,连续攻克印军地堡13座,消灭了第二个据点东北角负隅顽抗的印军,尔后向西南发展。10时40分3个连胜利会合,全歼了第二个据点印军。位于第二个据点西侧之印军战斗警戒人员及枪等少数漏网印军并22人,逃窜至克节朗河北岸,也被第六连第一排及炮兵分队歼灭。
    经过3小时激烈战斗,西藏边防部队第一五五团第二营,全歼入侵枪等印军两个步兵连共270人(其中毙228人,俘42人),攻克地堡112座。该营牺牲21人,负伤34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9 18:49 , Processed in 0.0498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