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6|回复: 11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9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0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7: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仝(795-835),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村)。自号玉川仙子。家境贫寒,少时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他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朝宦官专权,因此招来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变”时,宦官仇士良诛杀文武百官,株连者达千人以上,当时卢仝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难。遗有《玉川子诗集》传世。
    卢仝好饮茶,有“茶痴”之号。邑有卢仝煮茶泉。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共262字(不含标点),诗人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尽情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
    诗人以优美生动的文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开头写孟谏议寄来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献给天子王公的贡茶一般珍贵。中间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潇洒浪漫,不同凡响。诗人以排比句法,从一碗到七碗,写下了诗人独特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最后四句对“堕在颠崖”受苦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是好友赠送的新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欣赏《七碗茶歌》,我们还要赞美谏议大夫孟简与处士卢仝的真挚友谊---没有他的赠茶,中国茶文化也许就不会有这首《七碗茶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仝(约795-835)河南济源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自号玉川子(玉川乃济源古称)少时家贫,仅破屋数间,惟图书满架。不到20岁,隐居庐山,后又隐少室山,终日苦吟,依赖僧人施舍糊口。朝廷两度征为大夫,不至。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十分欣赏其才情逸志,颇加礼敬,经常接济。韩愈劝他参谒东都留守及河南尹,不听。
        当时,卢仝与诗人孟郊的从叔孟简友善,不久,孟简自谏议大夫除常州刺史,卢仝从游常州,因其好茶,期间特来宜兴,结识宜兴金鹅山人沈师鲁,并作诗相赠。宜兴旧志曾载其诗《怀金鹅山人沈师鲁》二首,其中云: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群速来助我喜。孟简拜谏议大夫后,曾馈送官茶(阳羡贡茶)与隐居洛阳的卢仝,为此,卢仝写下了带来一生荣誉的传世之作《走笔谢孟谏议大夫寄新茶》这曲也称《茶歌》的诗,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茶家吟咏到茶诗时,仍屡屡吟及。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描述的是诗人凝视孟简送来的用白绢密封并加三道印泥的新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接着,他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当他饮到第七碗茶时,只觉得两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飞上青天。
        《茶歌》的问世,对于传播饮茶的好处、使饮茶的风气普及到民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后人将其列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事之一(其他两件事分别是陆羽《茶经》赵赞“茶禁”)。
        特别要说的是,有很多人认为卢仝曾隐居宜兴,种茶于茗岭。这种误传的源头大概是明人周高起《洞山*茶系》记载的所谓“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事实上,在卢仝出生的三十年前,阳羡茶已经成为皇帝“清明宴”上的珍品了。可以说,宜兴不是因为有卢仝而有茶,而是有茶才引来卢仝。当然,宜兴茶因为沾上卢仝的大名而有了更广泛更响亮的名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2: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禁,即对茶征税。

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2: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彪西:牧神的午后

    榷茶,为官府对茶实行专卖管理的制度。
    禁榷制度的理论在西汉建立起来之后,即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赞赏并竭力推行。
    榷茶制度代形成之后,即为历代相沿袭,直到清代中叶才告消失。
    榷,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利/专卖/垄断。
    《史记*王宗世家》韦昭曰……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0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榷茶制度
        唐朝茶叶生产大发展,物资丰富,唐朝全国有17州产茶。793年,唐朝政府收税40万缗,产茶约114万斤,每斤二十六两,折合市秤,其数更可观。商人业茶可以致富,而国家又出现了财政危机,因而效法禁榷制度。宰相赵赞建议:税天下茶,十取其一。贞元九年(793年)张滂创立税茶法,形成定制。(太和九年十月乙亥)王涯献榷茶之利,乃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自涯始也。到武宗时期“禁民私卖”榷茶形成制度。
        唐代榷茶的目的,最主要是增加国库收入,晚唐“西川富强,只因北路商旅,托其茶利,赡彼军储”四川茶利足以弥补唐王朝巨大军费开支。第二,榷茶为了茶马互市,回屹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第三,榷茶为了抑商,禁榷制度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往。
        宋代榷茶制度:
        宋朝茶区扩大,产量更多。六榷务十三山场都卖茶,每年收获10533747斤,比唐朝增加10倍。因此倍加重视榷茶制度。
        《宋会要*兵》记载,买马经费的来源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课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高宗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占6.4%孝宗时为6530余万贯,茶利占12%由此可见茶课之丰厚。而由于“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茶成了博马的必需物资。茶的政治属性已远远超过商品属性,故入宋后,皇帝/大臣/经济学家都直接参与茶法的制定和修订,而且争论非常激烈,变更也很频繁,使茶法日臻完善。
        北宋建都开封,受契丹/西夏军事威胁,而国家财政主要依靠东南。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开始禁榷东南各省茶叶,于汴京/建安/汉阳等地置榷货务,后调整为六个。“令商人人金帛京师,执引诣沿江给茶;令民折茶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下送官及私藏者,没入之”并禁园户(茶农)“毁败茶树”和卖“伪茶”;官吏私贩者同罪。
        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二》本朝茶法:乾德二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
        《宋史*食货志下五》宋,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为榷货务六。亦省作“榷务”。
        《宋史*食货志下五》总为岁课(茶)江南二十七万余斤……悉送六榷务鬻之。
        茶叶六榷务:宋代于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所设之六处官方茶叶贸易机构。也称六榷务。
        另外,又在淮南设立十三场,在其管辖内的园户隶属于山场。山场是征收茶租/收购茶叶/贩卖茶叶的场所。这样,形成了“天下茶皆禁,唯川峡两广听民自卖,禁其出境”的局面。尔后,于嘉祐四年(1059年)驰禁,崇宁元年(1102年)复禁。
        神宗即位,有所振作,力图富国强兵,采纳了王韶招抚蕃族,进图西夏的建议,要在与四川接壤的熙河打仗,需要军响,这就不可能舍近求远(东南)故于熙宁二年(1069年)在四川成都府设立市马务,川茶官榷,卖茶博马,历史上的“茶马法”即从这一年开始。川茶禁榷后就一直没有驰禁,造成嘉祐四年后“天下茶法既通商,而两川独行禁榷”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7 19:50 , Processed in 0.0522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