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43|回复: 10

什么是魏晋风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4 0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
    《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
    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
    魏晋之前的诗歌特点。从诗的起源上讲,我比较倾向于“诗起于乐”。这一点从诗的节律特点就可以看出来。而歌/乐府诗则从实物的角度提供了明证。正因为如此,诗歌的音乐性成了诗的先天特点。而中国诗的发展也一直在遵循着这条暗线。看一看诗/词/曲的发展过程,哪一个不与音乐有关呢?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
    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
    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他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
    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
    再有,曹植《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3: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自由,疏朗飘逸,自然旷达。
地球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风骨=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是二者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果是比较二者的话,建议思考一下二者相互的影响及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竹林七贤:
    三国魏七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刘伶《酒德颂》,向秀《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
    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只因好友山涛向司马氏推荐他当官,他便因“足下故不知之”写下这篇绝交信:既然你不了解我的为人,那么朋友也没的做了,咱还是绝交吧。
   关于不随和,鲁迅先生曾说: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文人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只是和事佬。但这不随和又并非回避,只是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而不管是非和所憎。
    不随和的嵇康最终因“非汤武而薄周礼”被逮捕捕入狱进而处死。嵇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嵇康死,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一曲广陵绝天下,打铁嵇康谁能仿?
    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非陶渊明莫属。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又融入老庄玄理,读之亲切自然而又意至深远。他爱老庄虚静无为境界而没有清谈怪诞的行为及服药求仙的异想,他有佛家空观慈爱的精神而不带丝毫迷信色彩,所以后人评价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也是他作品的主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平民生活的率真感情,让陶渊明的田园诗登峰造极。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的诗歌成就,更在于他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座精神的巢,用以掩护他们同丑恶划清界限。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使这位“赫赫有名的大隐”成为一个不可重复的主题。
    一个风雨摇曳的时代,走来一群让我们翘首仰望的风流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4: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
    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4: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月.jpg
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露语轩-陆羽轩-露雨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2: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闲茶-茶语悠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玮计划出一本书:翡翠湾日记@此生未完成进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5 19:01 , Processed in 0.049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