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3|回复: 0

关于死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天于网上看到罗京去世的消息,我沉默了很久,这种沉默别于我内心的极度不平静。打电话给WY,他手机关了,想打给远方,最终拿起手机又放下。我跟远方一起与罗京吃过饭,在他查出病前。罗京是个和善沉稳之人,很有礼貌,身上毫无张狂之气。他不算是我的偶像(我没有偶像),但我一直喜欢他(此喜欢不同于彼喜欢),他的外表轮廓与年轻时的父亲有几分相似,看到他觉得很亲切。罗京死了,远方离我而去,万岁与天长地久只存于高呼的口号与誓言里。生命与爱情,哪一种死去,人生就结束了。
    关于死亡,是我最近思索比较多的问题。我生在医生家庭,父母/弟弟都是医生。我在一篇旧文里这样描述:
    死亡在家里从来都是不被避讳的话题。在家人嘴里,说到死亡如同说“你吃饭了吗”一样稀松平常。父亲在90年代初创办了自己的小诊所,租了个小楼,一半房间被辟做病房。那时起,我常亲眼目睹死亡,甚至其全过程。
    父亲跟我讲过他年轻时一桩真实的经历。一个暴雨的夜里,他在查房,突遇停电,其时,正好走到一个气息奄奄的病人床前,猛然间,没容父亲反应,一双手准确地掐住了父亲的脖子,纵是胆大如斯的父亲也是大惊不已,挣扎中,脖子上的手却箍得越来越紧越来越用力。突灯又亮,电来,脖子上的手蓦地松开,一个身子轰然倒下。父亲伸手探其鼻息,人已死亡。原来,那个病人临终前回光返照,灯灭,受惊,出此之举。
    死是令人畏惧的,目睹死亡是件残酷的事。人人都不愿意死,回光返照的病人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其实是对生的渴望,可正常的死亡我们无法逃避。那些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者,必是覆灭了生的信心和勇气。对于一个家庭乃至社会,自杀是自我陶醉式的自私,反映的也不仅是个人的荣辱经历,更是一个群体和社会背后深藏的诟病,而对自杀者本人的想法,我赞同法国作家米歇尔*沃维尔的观点,其“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于绝大多数人,虽然承受着各种压力,仍然会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说般,“以一种非常宁静的甚至感官的惯性状态,消减引起恐惧和希望的所有激情”,使得可“无忧无虑地享受剩下的日子”,随后,“习惯于懒散,不眠,习惯于想象而不行动,习惯于注视肌体逐渐缓慢的灭亡……”
    “死在徘徊,人们自身携带着死,死在折磨着,窥伺着,在街道的一角等待着人们。一切相遇,哪怕是相爱的邂逅,都是死的媒介。”
    这段话记载于《死亡文化史》一书,鲍里丝*维安《一天天的泡沫》以及萨德对死亡的解读里,更一目了然地说明了爱神与死神、情欲冲动与死亡冲动的联系。欲望-焦虑-虚无-死亡,是一条脉络,死亡由欲望而来。
    在这个受折磨的时代,我们试图通过理性的方式看待死亡,但远远不够沉静平稳。是啊,我们虽然并不指望我们的语言、动作和梦幻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无限延长,但我们仍然可以坚守我们这执著脆弱的一生,坚守爱。在死后的悼诗里,或许可以这样写道:
    在他的一生中还留下些什么?请告诉我们。
    只有一个名字!在一个我无法面对而哭泣的棺材上。
    哦,不能哭泣,是否应当忘记他?
    能使人爱的人不会完全死去,
    请留下对他的思念。
    安息吧,罗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9 08:33 , Processed in 0.04096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