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61|回复: 1

苍舒说事儿007:穿插and渗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1 14: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场打穿插,客服做渗透。两手都要硬,预备队死留。
成事在粮草,绝命志未酬。骑驴再找马,欲得且言休。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插与渗透战术之比较:利剑Vs与投枪

        “穿插”与“渗透”是军事上常用的两种战术。这两个词看似简单,然而在很多场合却存在着混淆使用的情况,甚至有不少人受西方观点影响,将两者不加区分统称“渗透”。
        作个形象比喻,穿插可以看作一柄分割敌部署的“利剑”渗透则是一支直接攻击目标的“投枪”本文试从二者的概念入手,对两种战术的异同作一探讨……
        * 穿插战术及战例
        在美军和苏军的战术手册中,都看不到“穿插”一词,相接近的概念有渗透迂回。只有在我军的战术教材和相关资料中,才能找到“穿插”一词。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穿插是我军独创的称谓。其他国家虽然有类似的作战行动,却将其归类于其他作战行动类型,并非进一步提炼。
        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战术学》一书对穿插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穿插是指利用敌人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行动。主要用于割裂敌部署(战斗队形)夺占敌纵深要点,袭击敌重要目标,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主力攻歼敌人。其方式,按兵力的行动性质可分为强行穿插/秘密穿插或两者结合。
        其他资料,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当代战术指南》等所下的定义与之大体相同。
        穿插行动在我军战史上的运用极为广泛。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穿插行动战例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进行的三所里/龙源里穿插迂回战斗。三十八军在敌军战线上的德川方向打开战役缺口后,一一三师即向敌后方的三所里实施穿插。该师占领三所里和龙源里后即将敌军整个战役部署割裂,动摇了其整个战役布势,迫使敌军全线溃退,是促成战役胜利的决定性行动(关于这段历史,详见《追忆抗美援朝中的“左勾拳”行动:三所里/龙源里穿插迂回战斗战术运用》)另一个典型战例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一七八团二营于1951年5 月16日进行的五马峙穿插战斗。当时二营奉命在团第一梯队营完成突破任务后,向敌纵深五马峙穿插断敌退路。16日17时,二营开始按预定计划实施穿插。19时,担任尖兵连任务的六连和营火力队在追击溃散敌人时走错方向。营指挥部发现后改以四连为第一尖兵连继续前进,令六连和火力队改为后卫。21时,四连与敌接触,将敌击溃后尾追逃敌时又走错方向。营指挥部又以五连为第一尖兵连,同时令四连回转。五连吸取教训,行进中仔细核对行进方向,于17日7时进抵五马峙。经半小时战斗,攻占了五马峙两侧高地,四连也占领了密亿洞以南高地,切断了敌南逃道路。二营一夜行进30公里,击破敌层层拦阻,按时完成了穿插任务。在此前解放战争时期的鲁南战役中,我军运用多路穿插手段,将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1快速纵队分割成数段后,各个加以歼灭。
        穿插行动的特点是深入敌纵深,多面受敌,边打边插,独立作战,情况多变,指挥保障困难。
        * 渗透战术及战例
        与穿插战术不同,渗透战术是各国军队公认的作战行动方式,但各国军队对渗透的定义和理解有一定的差别。美军认为,渗透是指进攻部队以其全部或一部分兵力隐蔽地从敌防御间隙穿过敌防线,渗入至敌后方有利位置,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渗透行动通常用于攻击敌防御薄弱的阵地,或从侧后攻击敌较强的阵地,或攻占关键地形以支援主攻,或袭扰敌后方。
        苏军对渗透的理解与美军有很大不同,其认为渗透是军队的一种行动方法,指步兵(摩托化步兵)空降兵或空中机动部队的单兵/独立小组或分队秘密潜入敌方驻地。渗透是为了夺取和控制或摧毁重要目标,进行侦察/设伏和袭击以疲惫敌人。
        而我军所说的渗透则是指秘密渗入敌部署纵深或后方的行动,主要用以侦察/袭击敌部署纵深内的重要目标,破坏/袭扰敌后方补给线,配合主力战斗。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我军与苏军对渗透的理解较为接近,而与美军的观点有较大不同。
        首先从行动范畴来说,我军与苏军都是指小分队的秘密侦察/破袭行动。美军对渗透的定义范围则要广一些,除了包含我军和苏军的定义内容外,还包含了以秘密方式进行的穿插行动。
        其次,美军渗透行动使用的力量可以是进攻部队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是其全部,这大大超过了我军和苏军渗透行动的力量使用。
        其三,美军渗透行动的目的层次也比我军和苏军要高,美军的渗透可以是整个进攻行动的助攻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进攻行动本身。而我军与苏军渗透行动的目的基本上局限于侦察和破袭。
        在我军战史上,最著名的渗透行动莫过于奇袭白虎团了。在抗美援朝时期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〇三师六〇七团杨育才率领的化装侦察班,成功渗入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击毙正在开会的敌机甲团团长以下54人,捣毁了该团指挥系统。该班在渗透的同时,还引导二〇三师穿插营完成了穿插任务,为全歼白虎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次著名渗透行动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当时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担负在德川方向打开战役缺口的任务。为了全歼德川守敌,三十八军组织了由军侦察连/一一三师侦察连和两个工兵排组成的侦察支队。侦察支队由军侦察科科长张魁印率领,任务是从敌两个师的结合部渗入敌后,炸毁武陵桥,阻敌南逃北援,配合主力歼灭敌人。侦察支队在朝鲜向导的引领下,成功渗透到武陵桥附近,并于我军向德川发起攻击时炸毁了武陵桥,成功达成阻敌行动。后来以这个战例为蓝本,拍摄了家喻户晓的电影《奇袭》此外,我军还多次使用炮兵观察组,以渗透战术进入敌后,引导炮火轰击/观察死角目标。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曾广泛采用以步兵突击群渗入敌对方阵地间隙进行攻击的渗透战术。二战时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也经常使用渗透战术利用暗夜袭击美军。
        渗透行动要求利用有利地形/暗夜和不良天气,从敌作战部署的间隙秘密进行,需要迅速隐蔽,避免被敌察觉和与敌交战,被敌发现后可绕行或强行通过,完成任务后立即转移。
        * 穿插与渗透之异同
        在我军战术理论中,穿插和渗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行动,而美军战术理论中没有穿插一词,加上其渗透行动含义较广,因此在很多国外著作中都将我军的穿插行动称作渗透行动。下面来看看两种战术行动的异同。
        * 相同之处
        行动方向相同。
        穿插和渗透行动攻击的目标都位于敌纵深和后方,两者的行动方向都指向敌方纵深和后方。因此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后,抑或是从地面/空中或水上/水下进行穿插和渗透行动,都必须穿过敌方防线,到达其纵深和后方,从而达成任务。
        都有秘密行动方式。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渗透本身就是以秘密隐蔽方式进行的,除非被敌方发现,否则决不提前暴露行踪。而穿插行动中的秘密穿插,也是力求在不被敌发现的情况下完成穿插任务,这一点与渗透行动是相同的。
        * 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
        我军穿插行动的目的是夺占敌纵深要点,分割打乱敌部署,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很多时候穿插行动是决定整个进攻作战成败的关键。而渗透行动的目的是侦察和破袭,其起到的是配合作用而不是关键性作用。比较两者,显然穿插行动的层次要高一些。由于我军运用穿插分割战术更多,也更成功,因此按照我军定义,从语义上讲,使用“穿插分割”一词要比“渗透分割”规范得多。
        行动方式不同。
        穿插行动虽然包括与渗透一样的秘密行动方式,但也包括强行穿插方式。强行穿插一般于第一梯队在敌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后进行,穿插部队利用第一梯队的突破成果遂行穿插任务,同时要求在穿插过程中边打边插,战斗贯穿于行动的全过程。而渗透则强调不被敌发现和避免交战,力求隐蔽进行。从这一点来看,穿插行动的激烈程度要大大超过渗透行动。
        兵力使用的差异。
        我军的渗透行动一般是小分队级别,甚至是战斗小组乃至单兵。而穿插行动则是利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进行,而且通常是进攻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渗透行动与穿插行动界限不明,其渗透行动也使用部分主力,甚至使用全部进攻部队进行,似与我军的穿插行动相同。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我军的穿插行动只能用一部分主力部队进行,而不能使用全部进攻部队。因为穿插部队分割敌部署后必须有正面攻击部队才能对敌构成攻歼部署,否则敌军可以从其他方向转移而避开我军攻击。
        另外,渗透可以是整支部队统一行动,也可以是分散隐蔽进入后再汇聚力量或分散进入后分散攻击。而穿插行动只能是整支穿插部队的统一行动,如果在敌后强行穿插分散力量只能招致重大损失,无力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穿插和渗透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行动,虽然内容有所交叉,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3:22 , Processed in 0.0421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