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92|回复: 2

王冉冉:《外贸结构转型:国外经验及其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 22: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外贸结构转型的国外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仍隐藏诸多问题。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外贸结构转型,有必要对国外相关经验进行分析。

    (一)美国外贸结构转型史
    1. 美国建国到南北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贸易结构很不合理,1821年美国进口商品大约有2/3是制造业产品,而出口商品85%是食品和原材料,这一比例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的爆发。
    2. 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外贸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866年到1914年,美国原材料出口总额的比重从70%左右降到40%,而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则从16%上升到48%,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3年美国出口大宗产品居第一位的是原棉,占出口总额的22.5%。到1938年,美国大宗出口产品首推机械,占到出口总额的15.9%。即实现了出口第一大类产品由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机械类产品的转变。
    4. 战后的美国外贸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战后至80年代,在美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农矿产品所占的比重从1965年的23.83%降至1980年的19.46%,同期资本货物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83%和34.46%,其他商品的比重分别为45.74%和46.08%。即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上升。
    80年代后,一方面高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1987年至1992年间,美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8.08%,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年均增长14.0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2年的18.35%提高到1995年的48%。
    90年代后,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扶持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上升。
    2002年,美国贸易出口中有30%是服务贸易完成的,而1980年服务贸易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17%。
    总结美国的外贸商品结构演变过程,其实现了由资源密集型的原材料为主到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而在制成品内部实现了资本密集型产品不断增长及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同时,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二)日本外贸结构转型
    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个转折点为界,可将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及其结构的演变过程划分为恢复期、高速增长期和石油冲击后三个阶段。
    1. 恢复期(1945年-1955年)
    这一时期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廉价劳动投入为主要基础的传统轻纺产品出口占据了绝对性主导地位,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已显露出向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在1949-55年间,重化工业制品出口额由0.82亿美元增加到7.39亿美元,出口贸易的比重也相应地由26.1%上升到36.7%。
    2. 高速增长期(1956年-1973年)
    这一时期日本出口商品结构成功地从战后初期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品。20世纪60年代以后,轻纺工业在日本的出口贸易中所占地位急剧下降,由1960年的56.1%骤减到1973年的20.6%;而重化学工业品(包含电子机械、金属制成品及化学品)由1960年的43.9%猛增至1973年的79.4%。
    3. 石油冲击后的对外贸易(1973年以后)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73年至1985年,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加时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重化工业品仍然是日本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73年的79.4%升至1985年的86.7%。但是,其内部构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较多消耗资源的钢铁和化学产品所占比重下降,知识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上涨。例如,钢铁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73年的14.4%下降到1980年11.9%,而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却由1973年的55.1%上升至1985年的71.8%。
    (2)1986年至1997年,出口商品结构中家电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为一般机械产品等生产资料所替代。
    1985年广场饭店协议以后,日元升值,日本的外贸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数值上可以看出,1985年,各类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是:汽车24.4%,电器20.6%,一般机械19.2%。而到 1991年,一般机械为24.7%,汽车为22.4%,电器为21.5%。这表明,在1985年后,日本出口产品的主体即从家电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转变成了技术水准较高的由一般机械所代表的生产资料产品。
    (3)1998年至今,亚洲经济危机后的恢复发展期。
    金融危机到现在,日本的贸易发展与贸易结构没有太大的波动,各项出口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机械设备在出口总额中仍占主导地位,1999至2001年间,其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73%左右。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信息化产品在世界市场具有很高占有率。
    总的来看,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已成功地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主。
    (三)韩国外贸结构转型
    1. 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在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62年的27%增长到1970年的83.6%,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产品出口为主转变
    在加入关贸总协定初期,韩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工业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使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出口的主力。而70年代出口商品结构则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从1970年到1979年,重化产品在制成品出口中份额从15.5%提高到43.1%。
    3. 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电子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中重化工业制成品及电子产品超过轻纺工业品,1982年达50.8%,在以后的出口中电子产品及重化工业制成品为韩国的主要出口商品。1996年电子产品及重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1.6%。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 22%提高到1999年的36%。
    上述分析表明,韩国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了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重化工业制成品为主,再到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

    二. 推动美、日、韩外贸结构成长的因素
    通过总结上述美国、日本、韩国外贸结构的成长过程,下述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以美国为例,美国外贸商品结构实现高技术产品出口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与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1993年克林顿上台执政,提出“国家出口战略”,确定了6大重点出口扶持产业,即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推动下,美国IT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科技实力居于世界首位,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从 1990年的6.1%,1995年的7.6%,提高到2000年的10%,从而为美国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奠定基础。
    (二)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
    这以日本最为突出。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历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重点发展以钢铁、合成纤维和化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第二次就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到1973年的重化工业化。日本重点扶植和发展以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为中心的重化工业;第三次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后,逐步确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第五次,亚洲经济危机后的恢复发展期。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的任务是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新时期的主导产业。
    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的不断提升过程,为外贸结构的高度化奠定了产业基础。
    (三)重视推动技术进步
    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不断增长离不开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确立了企业的R&D投入主体地位。从经费来源看,1991年,企业R&D投入已占59%,联邦政府R&D投入仅占36%。2000年美国企业R&D投入达到66.12%,联邦政府只有28.7%。
    另一方面,加强政府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鼓励。美国政府重新评估其R&D政策,鼓励政府、企业和大学开展更紧密的研发合作,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自1993年开始,联邦政府对企业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收减免,并把小企业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
    (四)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育和吸收人才。
    韩国政府亦非常重视教育,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人。目前,韩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人才培养重点方面,韩国政府重点加强与研究消化引进技术和开发新技术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
    (五)注重培育动态比较优势
    以日本为例,在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和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日本在外贸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先期扶持潜在比较优势部门的发展。如50年代扶持重化工业、60年代的技术立国战略等都为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三. 国外转型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及外贸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
    (一)要认识推动外贸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其长期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国的比较优势会不断变化,对外贸易能否持续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与该国能否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外贸结构的升级有直接的关系。美国、日本和韩国从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人手实现外贸持续增长,这对中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看到,欧美出口结构高度化用了40多年时间,日本和韩国步入出口产业高度化用了30年时间。因此,外贸结构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促进外贸结构转型的顺利实现。
    (二)要掌握外贸结构转型的方向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从要素密集度角度看,一个国家外贸商品结构将获得提升,将发生由以出口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内部,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的转变。
    (三)外贸结构转型离不开政策的积极干预
    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外贸结构转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如日本和韩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推动本国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及外贸结构的优化。同时,美国、日本和韩国均重视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扶持本国的战略性产业、为提升本国贸易产业的竞争力、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此外各国也均重视利用金融政策等推动外贸结构的优化。
    (四)外贸结构的转型要依赖对高级要素的培育
    从上述各国外贸结构转型的经验,我们看到,各个国家的外贸结构转型中都离不开对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的培育,技术创新与丰裕的人力资本为外贸结构转型奠定了要素基础。
    (五)外部机遇与压力有利于外贸结构的转型
    依靠产业结构的自发演进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开放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国际市场,顺应经济的内在发展逻辑,借助一定的条件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日本与韩国的外贸结构转型经验告诉我们,抓住外部机遇(如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和利用外部压力(如本币升值、贸易摩擦增多等)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转型。
    (六)外贸结构转型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
    对外贸易结构及其转换是由比较优势状况及其演进决定的。
    由日、韩经验可知,比较优势的动态培育有利于推动一国的贸易结构转型。
发表于 2009-1-13 15: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快速度储存石油和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9 05: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7:28 , Processed in 0.0423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