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19|回复: 42

聂绀弩:什么是@大兵团作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0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运筹主力兵团大规模作战,战区指挥员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综观战争全局,敢于独立思考。能够把战役问题放到战略高度上去考虑,通过战役胜利去实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02. 综合考虑战区内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对比和行动企图、当面敌军各部的战斗力强弱和所处态势、民情和地理条件、以及战役发展各阶段间的前后关联等等等诸项因素。正确选择作战区域和攻歼目标,一切以便于歼敌为原则。
    03. 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战机通常是通过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既要善于捕捉战机,更要善于创造战机。
    04. 指挥的重心,应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只要在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掌握了主动,就能确有把握取得战役全胜。指挥员应以极大精力,促使战役转折的尽早来到。
    05. 善于集中兵力。集中兵力的关键,是选择和判断作战的重点。要根据战役的发展变化,适时转用兵力,实行连续作战,求得一支部队顶几支用。这样,才能在战区总兵力对比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决定性的时间和部位形成对敌优势。
    06. 战争规模的发展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必然引起作战方式的转变。战役指挥员要适时实施作战方式的转换以及由此引起的战术技术上的改变。
    07. 根据各支参战部队的特长,加以恰当使用,或用于野战,或用于阻击,或用于攻坚,等。同时,合理使用地方武装,与野战兵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08. 战役过程中和战役结束后,当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新的战机时,要果断地巧妙地组织部队撤离战场,迅速转移。这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也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
    09. 大兵团作战要严密组织,参谋机关应成为军队行动的“发动机”。指挥员必须高度重视司令部的工作与建设,以保证首长和司令部的不间断指挥。
    10. 高度重视大兵团行动的后勤保障,特别要充分依靠战区内党和政权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支援前线,保证部队供应。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7: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03月26日下午04点25分,聂绀弩长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03月26日这一天,他对守候在床边的周颖说: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
    周颖剥了一个蜜橘给他。
    他一瓣一瓣地把蜜橘全吃了下去,连核儿都没吐。吃完后,他说:很甜,很甜。
    接着,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沉,再也没醒过来。
    有人称聂绀弩为@才子,有人说他是典型的@文人气质,有人以为他是@名士派作风。
    在现代中国,鲁迅那种(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境界,罕有企及者,聂绀弩庶几近之。
    聂绀弩的文采风流,聂绀弩的精神深度,聂绀弩的人格境界,近乎绝唱矣。聂绀弩周树人,德玮最敬仰的人。如同我敬仰朱总彭总陈毅陈赓黄克诚张爱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锄草》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敬文《怀@聂绀弩》少日耽书黠与呆,中年文斗几擂台。怜君地狱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1: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生活的艰辛,会使人and越活越刚强。@聂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推磨》
百事输人我老牛,惟馀转磨稍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
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清厕:同@枚子》
(一)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潇潇。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二)
何处肥源未共求,风来同冷汗同流。天涯二老连三月,茅厕千锹遣百愁。
手散黄金成粪土,天将大任予曹刘。笑他遗臭桓司马,不解红旗是上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啖若民膏,吮若民脂,望妃子红尘,唐室中衰,斯有说矣。
一日色变,两日味变,数国朝痛史,人心易坏,其如是乎。@2017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绀弩《伐木(赠)李锦波》
终日执柯以划柯,红松黑桧黄波罗。高材见汝胆齐落,矮树逢人肩互摩。
草木深山谁赏美,栋梁中土岂嫌多。投柯四顾漫山雪,今夜家中烤火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四日@施蛰存《评@聂绀弩:@管城三寸尚能雄》

    上星期写了一篇《喜读三叶集》,重温一本旧书,昨天在黄裳书架上发现一本港版新书《三草》,可谓有草叶因缘。去年曾有人抄示过聂绀弩同志的一些名句,以为是友朋中抄传出来的,却不知已印出专集,真惭愧我的孤陋寡闻。
    向黄裳把书借回,灯下展读终卷,在又惊又喜之余,涌起了许多思绪。我不记得有没有会过聂绀弩同志,仿佛会过一面,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于聂绀弩同志的文章,三四十年代曾读过不少,可是从来没有把他的文艺评论文章和旧诗联系起来。《三草》中有和雪峰诗二首,乃知冯雪峰也写过旧诗。一九二七年秋到一九二八年春,雪峰在我家小楼上住过半年,我们天天谈文艺,就是不谈旧诗。我当时爱读李商隐,一部《玉溪生诗集》常在书桌上,雪峰翻也不翻,有时还斜瞥一眼,给一个“无聊”的评语。于是我读我的李商隐,他翻译他的石川啄木。岂知四十年后,雪峰也做起旧诗来了。近几年来,还看到过茅盾冯至沈从文臧克家等人的旧诗。我想,难道一顶南冠,十年浩劫,竟把许多新文学家改造成旧体诗人了吗?这是什么缘故?我的解答是:旧体诗还有生命力,还有魅力。读罢《三草》,又觉得它还有发展的前途。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一别三十年,我对聂绀弩同志简直应当折腰致敬了。于是我写了本文,十分有理由地为他“吹捧”。
    中国旧体诗词,唐宋以后,几乎可以说已定了型,没有发展。直到梁启超黄公度,才有意来一个@诗界革命,但也只限于使用许多新名词、新事物。在平仄对偶的条件之下,这些新名词、新事物也还受到限制,不能随意尽量使用。王半塘作《八声甘州》词,用了一个@乌里雅苏台,一时词人为之叫绝,可是也始终只此一句,没有能发展下去。《人境庐诗草》盛行过一时,有许多人摹仿,也终于还是酒阑人散。
    聂绀弩同志的诗,在运用现代新名词、新事物,或俗字琐事这方面,还是追上了梁启超黄公度的脚迹,不过他用得比梁黄更活,更浑成,如“自由平等遮羞布,民主集中打劫棋”“出问题时有毛选,得欢欣处且秧歌”“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以及最为人传诵的“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椎心坦白难”都是不刺目,不碍口的妙句。不过这条路子,也并不是梁启超黄公度开创的,诗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杨诚斋,词如辛稼轩、陈维崧都早已作过尝试。陈宗石称其兄维崧的《迦陵词》把“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甚至俚语巷谈,一经熔化,居然典雅,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这段评语正可以移用于《三草》。因此,我以为这还不是聂绀弩诗格的第一个特点。
    我说,聂绀弩旧体诗的更大的特点是它的谐趣,一种诙谐的趣味。这是传统中国诗里最少见的,日本俳句里却有不少。一个人对待反映各种时代现实的世态人情,持过于严肃认真的态度,或无动于衷的态度,都不会有谐趣。只有极为关心,而又处之泰然的人,才可能有谐趣。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谐趣也不同于西洋的幽默,幽默要有一点讽刺。《北荒草》第一首《搓草绳》诗句云:一双两好缠绵久,万转千回缱绻多。《挑水》的“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脱坯》诗的“看我一匡天下土,与君九合塞边泥”《拾穗》诗云:一丘田有几遗穗,五合米需千折腰。《马逸》二联云:无谔无嘉无话喊,越追越远越心灰。苍茫暮色迷奔影,斑白老夫叹逝骓。《受表扬》云:梁灏老登龙虎榜,孔丘难化溺沮身。全首诗则有《寄高旅》《萧军枉过》《悠然六十》等,都是极饶谐趣的诗篇。使人读了禁不住一笑,佩服其设想之妙。
    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聂绀弩同志的谐趣,背后隐藏着另一钟情绪:沉郁。例如“文章信口雌黄易”这一联底下却来了“一夕尊前婪尾酒,千年局外烂柯山”。读到这一联,你还能笑吗?此外如“坐老江湖波涌跃,起看天地色玄黄”“最是风云龙虎日,不胜天地古今情”《雪峰六十》诗云:天下寓言能几手,酒边微语亦孤忠。又《挽雪峰》诗颈联云“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恸辈行情”而颔联却是“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赠答草》序诗云:尊酒有清还有浊,吾谋全是亦全非。《锄草》云: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寄高旅》云: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近哀。《真宅》诗云:乾坤定后无棋局,酒肉香中一佛徒。《三草》集中有许多诗不是上联有谐趣,下联见沉郁,就是一句有谐趣,一句见沉郁。这个
创作方法,聂绀弩同志自己说明了:江山闲气因诗见,今古才人带酒怀。便是斯情何易说,偶因尊句一俳谐。(《即事赠雷父》)正是以谐趣寓不易说之情,所以这谐趣成为一种破涕之笑,创造了诗的高格。
    从正统旧诗的标准来衡量,《三草》中也有许多耐读的佳句,如“天下人民无冻馁,吾侪手足任胼胝”“草木深山谁赏美,栋梁中国岂嫌多”“老头能有年轻脚,天下当无不种田”“盛世头颅羞白发,天涯肝胆藐雄才”“非才碌碌邀奇赏,国士惺惺肯远来”“青春此世如乌有,迟暮于人亦等零”“西风瘦马追前梦,明月梅花忆故寒”这些联语也都是感情极为沉郁的。
    《三草》是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出色的旧体诗,体虽旧,诗却很新。所以我说旧体诗似乎还有发展的前途。不过要再出现这样一个诗人,却并不容易。我写完了我的读后感,奉题一诗为证:
    荒漠归来赋恼公,管城三寸尚能雄。灵均愁瘁何人识,曼倩诙谐取自容。
    大地山河棋一局,弥天风雪酒千钟。撑肠芒角难消得,付与攒眉苦笑中。
    德玮注释:聂绀弩《三草》(旧体诗集)1981年,香港野草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2: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四日@施蛰存《评@聂绀弩:@管城三寸尚能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永沂《@聂绀弩 @钱钟书 @的诗缘》

    晚年竟以旧诗称。传奇人物,杂文家,聂绀弩,在逆境中创作的旧体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魅力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诗坛上有了“聂体”之誉。他的诗,严格遵从传统的诗词格律,但,题材新,思维新,感情新,格调新,语言新,句法新,以杂文入诗,有学者称之为@奇诗 @新声。但,亦有“正统派”诗人嘲其“非正格,打油体,不能登大雅之堂”。
    对新出现的一种旧体诗“变体”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现象,不妨讨论。笔者是@聂诗迷,也是@钱钟书迷,近年在重读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时,似有触动而曾联想,未知钱老有没有读过与他同时代的聂绀弩的诗作,如有,又会有何评议?但,实际上,在聂绀弩的《散宜生诗》自序及后记中提到当代几位著名学者诗人对他的诗的评价时,就是没有钱钟书的大名,因此,我之钱评聂诗的设想纯属是凭空而构。
    但,现在,这一“凭空设想”有了答案。新近在香港作家《散宜生诗》高序的作者(高旅)先生家中发现聂绀弩佚诗68首及一些与诗有关的信,令聂诗爱好者一阵惊喜。其中有一封信就提出钱钟书对聂诗的评价。聂绀弩,高旅,钱钟书,三位先后作古,不言而喻,这封信就极具史料价值了。
    这批佚诗和信件的发现,相当偶然。1998年02月,清华大学热能系王存诚先生(与聂老和高旅先生有些世交,近年业余从事聂诗研究)赴台湾公干返回时,路经香港,有三天时间逗留,尚未知高旅已于1997年07月去世的消息,到了高家,原期@登门求教,不料竟成吊客。蒙高旅夫人(熊笑年)女士慷慨惠示聂绀弩给高旅的信件(包括上述那封信),始得以从中“发掘”出这批佚诗。若无此行,钱钟书对聂诗的评价恐现在仍不为世人所知,真是天意!
    先是蒙聂诗注家(侯井天)先生把整理好的68首佚诗寄来,后(王存诚)兄又把有关的聂信手迹复印件惠我。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那封信,信写于1961年底,摘录如下:……王夫之两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两句是钱钟书为我赠他诗,谓我诗可与此二句相当而为我诵出的,这是高帽子,且不管他……
    借“诗”论诗,也是论人,钱钟书在这里“抛”了一个“书袋”,大师的书袋当然是随抛随有,但我们要检得其具体出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试翻开《王船山诗文集》,查“诗”部分、查“文”部分,将会“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一联却原来见于一首词《鹧鸪天》的小注中,词题是《刘思肯画史为余写小像,虽不尽肖,聊为题之》,词中有两句道: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就在此处,有注道:《观生居旧题壁》: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善诗文、工词曲,其学、其诗文自成一家,这“观生居旧题壁”一联,表达了他不盲从古人、不随俗、要独开生面的抱负和决心。
    钱钟书这位大学者、诗学大师,耿介孤高,不愿轻许别人,此众所周知,他借王夫之此联评价聂诗,准确、形象、传神,极具钱钟书特色。“开生面”三字,可谓不刊之论,聂诗实当之无愧;而以“七尺从天乞活埋”一句为聂绀弩取影,不亦肖乎!在那个“避席畏闻”的特定时代,对此按“政治标准”随时会被视为“异端”的聂诗能作出这一评价,所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要冒“犯忌、犯上”的风险的。现尚无从得知钱钟书是在什么场合“为”聂绀弩“诵出”此两句,当时年届知天命的钱钟书已处于“默存”阶段,可以推想,这是钱钟书的书生气禁不住“大发作”时发出的肺腑之言,或我们可称之为“私下的评价”,在当年,此类私下的评价,往往才是情真意切的。
    在1962年初的一封信中,聂绀弩抄示高旅一首《答钟书》,此乃聂翁因钱钟书的“高帽子”触动情怀而作的一首七律,诗道:
    五十便死谁高适,七十行吟亦及时。气质与诗竞粗犷,遭逢于我未离奇。
    老怀一刻如能遣,生面六经匪所思。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人师。

    这首诗当然不是一般应酬赠答之作,诗“答”出了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对自家诗的自我评说,值得探讨。
    首句乃出自《新唐书》:(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这是聂翁自比高适,自负语也。“七十行吟亦及时”,时势造诗人,老正“逢时”,岂可无诗。
    “气质与诗竞粗犷”,即有学者提出的“风格即性格”之说;对句是道有此性格,便有此“遭逢”,有此遭逢,便有此等诗,未足为奇,所谓“江山不幸诗人幸、诗穷而后工”。
    “老怀一刻如能遣,遣还”,可联想他后来所说的“我作诗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散宜生诗》后记)“旨在自娱”(《致杨玉清信》),这是声明他作诗毫无功利杂念,非邀宠,非献媚,诗不是“工具”,也不是“服务行业”,纯属缘情。“生面六经匪所思”,答钟书所评而作的自谦语。
    而最后两句则又是自负语了。“行我法、不为人弟”,方能生面独开,“不人师”,隐有龚自珍“但开风气”四个字。吾道非孤,看来聂绀弩对钱钟书称许他的诗是别开生面,大有知音之感。
    在这批佚诗中,比《答钟书》稍早的还有一首与钱钟书有关的七律,题目是《题〈宋诗选注〉并赠作者钱钟书》,录如下:
    诗史诗笺岂易分,奇思妙喻玉缤纷。倒翻陆海潘江水,淹死一穷二白文。
    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头巾。吾诗未选知何故,晚近千年非宋人。

    《宋诗选注》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注、评均极有特色,见解精辟,语言生动。奇思妙喻,比比皆是,深受读者喜爱。但,出版不久,就受到大规模批判,被称为@充满资产阶级思想和形式主义的作品。要读懂这首聂诗,对这段“痛史”不可不知。
    此外,还要弄清几个典故。
    “陆海潘江”出自钟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一穷二白”句乃今典活用。
    “真陌真阡真道路”,反用《南齐书@张融传》一典:(张融论文)政以属辞比事不羁,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
    “不衫不履”出自《太平广记@虬髯传》: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聂诗擅用典,活用典,此诗连用数典,却能一气呵成,妙语连珠;寓意深刻,藐排“左”议,对钱钟书及其《宋诗选注》极表饮佩赞誉之情,同样可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两句来形容。而结句“吾诗未选知何故,晚近千年非宋人”,意谓我非宋人,否则,我的诗也会入你钱兄的青眼,此处以“聂体”特有的幽默的笔法,又一次显示了聂绀弩把钱钟书引为知音同调。
    聂绀弩和钱钟书是同代人(聂大钱七岁),两人性格不同,“遭逢”不同,做的学问不同,诗的风格也不一样,但,在“诗学观”上却大有心灵相通之处,相濡相惜相重,这一封信、两首诗正好为证。
    从1961年到现在,钱之一评、聂之一赠一答,竟被尘封,“梦断香销四十年”,百劫如烟,尘埃落定,直到“文物出土”,这一段聂钱诗缘的佳话,才得以渐为世所知,真令人十分感慨!
    最后,说一段可能不是题外的话,近读李锐的《直言》,其中提到于1987年黎澍和他到钱钟书家,“谈得兴高采烈”,其中一个话题便是聂诗,可惜道之不详。相信广大读者和我一样,都希望能知道多一点,借此特向李锐先生求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03: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永沂《@聂绀弩 @钱钟书 @的诗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4 22:00 , Processed in 0.04544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