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3|回复: 10

德式闪电战vs苏式大纵深作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6 0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战后,保守的法国陆军认为战壕战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将坦克当成步兵的附属品,作为火力支援和钢铁堡垒,将其完全从属于步兵。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通过闪击战摧毁了大半个法国,由此证明了坦克作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 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的力量;
    2. 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突破前沿防御,而是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的;
    3. 坦克必须应用于适合它的地形
    4. 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

    其中,坦克运用发展最成熟的有两种理论:闪击战和大纵深作战。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前苏联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所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并形成了以地面坦克突击为核心的完善的军事理论。
    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前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
    所谓突破口理论是:将进攻部队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
    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
    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
    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
    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发展胜利(纯突破口理论)。
    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
    何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当然,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战争初期/中期,苏联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发挥(主要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得喘不过气来,处于战略被动),但是,大纵深防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莫斯科保卫战)。
    二战中,突破口战术逐渐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技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敌人。突破口往往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并在狭窄正面展开。在战役发动时,航空兵炮火准备往往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等等。

    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对北约的战略优势,将突破口战术发展成大纵深战略,即强调在宽大的正面上,实施多点(多个窄正面)突破造成敌人防线的崩溃,同时,快速向敌人纵深插入,切断敌人补给,占领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夺取机场,摧毁指挥通讯中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5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
    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
    德国的陆军非常强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
    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西德还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战术。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为了挡住在核条件下苏联的坦克优势,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以坦克对坦克是最佳的选择,所以,美国德国开发了M-1豹-2坦克,其根本目的在于以质量的优势换取数量的优势,以高成本,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设计的一种防御性坦克,要达到以一挡三的地步。
    我们可大略看出美德坦克几乎走的是一条路子。而英,法坦克则大相径庭,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苏联坦克的直接威胁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的坦克优势一直到80年代以后。此时,美国提出了新的作战理论:空地一体战
    空地一体战,就是发挥空中部队的优势,对敌人进行全纵深的火力打击。
    在战术上,通过利用地面部队阻滞敌人第一梯队前进,通过战术空军遮断华约后续梯队与后勤保障(美国战术空军特别重视遮断战术的运用)。
    空地一体战就是为了应对大纵深而来,如果说大纵深是一种强调进攻的战略战术的话,那么空地一体战就是一种强调防御的战略战术(这种情况在海湾战争中有所改变,地面部队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依赖空中打击力量,一旦地面部队遭到打击,完全可以转为防御,由空中力量收拾敌人)。
    苏联针对于空地一体战提出了快速集群的概念,就是第一梯队在突破口取得进展时,投入快速集群,向敌人机场/远程打击兵器推进。美国则第二次修订了空地一体战,强调机动防御。
    实际上,空地一体战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地面部队是否能够挡住敌人的装甲优势。所以,北约军队(也不是完全这样,比如法国就很另类,当然不算主流)的地面部队由于更加重视防御,所以,他们的装备更重一些,地形的适应能力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形战术机动性是非常好的,这些可从豹2-M1A1等坦克型号的最大行驶速度,单位压力等数据中看到。
    苏联是处于进攻状态,并向敌人纵深推进。所以,其装备必须适应更多的地形,前进更远的距离。所以,其装备的战略机动性要更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德国的闪电战,就不能不提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鲁登道夫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也是人民的责任,总体战需要民族整体的力量,在这种论调下,闪电战可以说是总体战具体实行的产物
    如果说总体战提出了一种纲领,一个理念的话,那么闪电战就是一个具体实行的计划,具体实行的方案。为了避免重蹈两线作战的长期消耗之中,必须采取速决战,迅速解决一个方向的敌人,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另一个,那么,速决战/闪电战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所谓广义的闪电战,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一面,其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强调,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打击敌人,必须在战前就需要将全国的力量(包括经济/军事/物质 /精神准备等诸多准备)转入战时轨道。利用小规模战争,演习等集结部队,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突然打击敌人。
    比如,之所以德国轻而易举击溃了法国,这就是因为德国利用入侵波兰完成了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的转变。苏德战场之所以德国在初期占有绝对优势则是因为德国在入侵法国等一系列战争中,完成了战争准备,虽然当时苏联也在准备战争,但是和平到战争的精神准备不足,物质上也没有完全的准备。
    因为是利用外交手段政治姿态来迷惑敌人,集中全国力量,隐蔽的集中军队,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所以,在突击初期完全可以轻易的撕破的敌人防线。

    在战术上,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有许多区别。
    闪电战,往往不留预备队,全军装甲力量都配置在第一梯队中,营造战争的突然性,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突破口,获得较大的突破成功率。
    法国之战,巴巴罗萨计划都是如此。
    在第一线集中尽可能多的力量,给予敌人最猛烈的打击,意图造成敌人混乱,以达到迅速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目的。
    大纵深作战,则是通过建立多个梯队,依次投入战斗。
    第一梯队用来撕破敌人防线,而后续梯队则是用来发展胜利,但是实战中,敌人往往通过预备队反冲击,建立多条防线,增大防御纵深的方式来进行防御。所以为了达成目的,大纵深作战往往建立多个梯队,甚至建立三/四个梯队。

    在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德国人更加重视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苏联人更加重视突破的深度。
    德国人,往往采用钳形攻势,在敌人纵深打围歼战,像基辅战役等几个大规模围歼战就是如此。
    苏联人,更重视突入的深度。
    这两种方式可以说各有优劣。
    利用钳形攻势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虽然可以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技术兵器,但是却耽误宝贵的时间,使得敌人可以在更深远的纵深组织防御。而围歼敌人有生力量往往又依托坚固工事城市等困兽犹斗。
    而深度攻击,则突入深度尽可能的远,而敌人诸兵团由于没有了后勤,指挥等支援,后路又被切断,所以不得不迅速撤退,与敌人进行赛跑(不过二战后期德国军队装备较重,油料消耗大,往往跑不过苏联的突击部队),但是深度攻击造成了敌人往往从各个缝隙中溜掉(德国曼斯坦因也曾经在某些战役中尝试过深度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闪击战还是大纵深作战,都受到国家战略纵深的限制。
    所有的坦克纵深突击战术,都受到坦克机动距离的限制。
    坦克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才能持续进攻。欲保持快速的进攻速度,由于后勤补给难以跟上,所以每次接受补充支援后,再次攻击的距离是有限的(当然,如果采用战斗箱一类的队形,也许可以随队提供一定的支援,但是这种支援是有限的,比如二战北非战场的隆美尔、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都采取过类似队形)。
    所以,无论闪电战还是大纵深在初期高速前进一定距离后,将产生一个停顿的过程,这将是防御方反击的最佳时机---其被称为致命的停顿(有人把这叫做致命七日,因为按照计算,苏联人一次补给仅够连续作战一个星期的,而七天过后,对苏联缺乏弹药油料经过大量消耗的部队将是危险的。美国则相应提出七日战争前六天,地面部队尽可能的迟滞敌人进攻,而战略空军不断打击敌人纵深,战术空军进行遮断敌人后续梯队,等到第七天才是大反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军来说,对于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经验十分缺乏,实际上,我国目前也缺乏成型的地面机械化作战理论的指导。
    60/70年代,中苏交恶,我国失去了从苏联获取先进坦克的渠道,装甲兵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而面对苏联边境陈兵百万,华北/东北/西北面临苏联的坦克优势,局势相当危急,所以这时候,我们主要强调人民战争,军事上采用诱敌深入,防御反击的战略。
    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苏关系的趋于缓和,所以有一段时期强调积极防御。
    90年代后,则强调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自从苏联解体,我国的军事重心从北方防御敌军坦克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突贯,转到中南沿海一带,重视发展海空军。
    这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好转,我国坦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从中也发现很多问题。那就是没有战略战术理论支撑的设计思想出现了模糊不定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各国的坦克来说我们都可从中发现其坦克的特色,并体现了各国坦克作战的思想。
    我们看看苏联的t系列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进攻性的坦克,完全是为了实现大纵深作战而开发出来的,比如车体较轻,战略机动性好(重量轻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而在大纵深的高速大纵深突击中,后勤补给几乎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所以尽可能的减少燃料消耗是必需的),重视前装甲以适应野战,重视火炮威力(比如口径要比北约的大5-10,但是威力实际上增大有限,但是主要是因为弹药的缘故)。
    而同时期的美德坦克则是为了在地面上挡住苏联人的进攻而走了一条以质带量的路子。美德坦克是一种防御性的坦克,就是全面重视火力-防护-机动,牺牲重量和战略机动性,以反坦克为主要任务(个人认为已经走入了坦克发展误区)。
    就是英/法/以色列,我们也会发现其坦克的特点。
    反观我国坦克则缺乏其特色,而在前苏和西方坦克设计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诸如圆盘式自动装弹机的争论,炮塔隔舱化的设计,炮射导弹等等),就是因为我国缺乏成型的坦克作战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如,我们会发现经常性的举行一些长途奔袭的演习,演练。比如,前一阵子南京军区举行的7昼夜奔袭1000公里。实际上,这些演习的假定正是体现了对坦克作战认识的不够。
    大纵深作战,坦克突袭敌军纵深,是有一定深度的,不是想突多少就是多少,而这个深度正是受到敌人的抵抗程度,后勤的制约。
    一般来说,对于一次成功的大纵深的突击,数百公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进攻的顶点。而上千公里实际上在战时激烈对抗的环境下很难达到,关键是后勤难以保障。而对于战略机动来说,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运用火车,渡轮,坦克运输车来运输,以保证坦克进入战场时良好的状态实际上坦克这东西很娇贵的,利用坦克自身动力机动1000公里,到达预定地点,能够50%保持良好无损的状态就不错了)。

    大纵深作战实际上很好对付。美国人用的是空地一体战。另外要重视城市战
    大纵深作战要求快速纵队进行纵深突击的时候,对于坚固设防和城市这种易于隐藏兵力与地形复杂的地区,能绕开得绕开,能冲过的冲过,不能绕开的,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一切都留给后续部队。快速纵队强调的是速度,是突击纵深,只有更快更远才能给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现在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往往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比邻而望,而且,城市往往是经济政治中枢,是交通枢纽,往往控制着几条乃至十几条重要铁路公路。而且城市是部队最好的补给基地,也是部队隐蔽集结,优良的进攻阵地。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城市战,不但重视城市的防御战斗,还要重视城市的进攻战斗。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作战部队,研制专业的城市作战兵器,建立包括城市进攻,城市反游击,救助,安抚,甄别难民等一整套城市作战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扫愤青如卷席!热吻美女似潘安!

    德军当年在阿登发起反击,盟军一夜之间发现了20多个师的新番号。艾森豪威尔当时说,这些狗娘养的哪里弄出来这么多部队。这话虽然很难听,但是反应出德军的高效。有效的利用了德国境内鲁尔工业区的交通便利的优势,把眼镜蛇战役后陷入崩溃的B集团军群重整了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表明,
机械化作战的精髓就是“机动”!
反倒是坦克装甲有多厚,炮管有多粗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应该盯着战线上突击集群是否能够打开通道,而应该看到这些部队从哪里机动而来。
    按照前苏联的条令,机械化师应该能在一夜机动250KM以上,在拂晓进入攻击阵地,并在凌晨发起攻击。而这些机动的组织,各种勤务站的架设,后续部队的开进,攻击阵地的构筑和控制,才是真正机械化作战的内涵。

    到了现代战争,再厚的装甲在机械化分队面前都是纸老虎。因为反坦克导弹的普及和各种火箭筒的存在,使得机械化分队不再面对坦克素手无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5-18 17:49 , Processed in 0.0453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