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9|回复: 0

翁振鹏:十论纯文学的死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8 1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纯文学的终结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而即将成为残酷的现实。
    纯文学衰竭的现象主要表征有几个方面:
    其一,青黄不接的断裂。
    八十年代活跃的作家进入创作衰退期,新生代作家还没有成熟,形成断代空缺。列举说明,我们不否认从榕树下走出几个所谓的作家或者诗人,但置于千千万万个文学爱好者对精神需求和灵魂安放而言,犹如黑洞中的烛光,颓败衰微的纯文学现场呈现一片狼藉。
    其二,重商主义对纯文学的影响。
    作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成为衡量一个作家成功与否的主要参数。各大出版商/杂志社乃至审编团的“采诗官”身怀极度的金钱焦虑,漠视对文学新人的深度挖掘。这种畸形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严重腐蚀纯文学的灵魂和原创力。最终导致各类纸媒刊物和文学网站垃圾丛生。那种对人性深度挖掘的取消,也是对文学本身的取消!任何背离文学本质的起哄和商业炒作,都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
    其三,文学的界面的变异延伸。
    新的历史情境下,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的兴起,压缩了纯文学的生长空间,令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作家和有价值的作品,无法获得公众认可。这些相对独立迥异的文化载体,早已浸渍现阶段的精神领域,冲击着读者的视觉疆土和版图。榕树下站在一个纯文学网站的高度观察各种文化现象,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割据一方的既成事实,它们不是揭竿而起,而恰恰是当今多元文化高度发展的衍生品。它们也不是洪水猛兽,是一种强化现实意识的探索,承载着社会群体意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明智选择。
    而片面地提及各种载体与纯文学相悖的理论尤其不妥。它们的本源不离其宗,那就是:对人的一种更深远的心灵拓展,对个体心灵碎片的理性愈合,对大众被社会冷漠后的温性抚摸;文学,尤其是纯文学首当其冲!而事实上,纯文学已经被挡在一座座崛起的峰峦前,被搁置在浊水横流的浅滩上。“快餐文化”迎合了物质时代部分读者的精神需求。
    其四:“快餐文化”的泛滥对纯文学的变构冲击。
    疯狂的“唯物”主义追求,使纯文学沉沦为一棵没顶的“水仙花”,奄奄一息。曾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中国文学,走进了一个萧瑟闭锁的精神荒原。在包括榕树下的各大文学网站上,陈列着一具具枯槁僵硬,类似于木乃伊式的文学躯壳!
    其五:把文学沦为某些文学载体的工具。
    在一些网站,打着包装文学新锐,探索文学苦旅的旗帜,混迹于纯文学阵营。肆意吹嘘某些个人的文学作品,推出各式的开篇作家,开卷诗人以混淆视线。这种盲从效仿和荒诞崇拜的牵引,使更多的文学人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陷入了漫天荒芜,遥无人迹的境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作品,屡屡出现在各大网站/刊物的前沿阵地。
    其六:情思的物化。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社会高度的商品化疏离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纯文学成为一座现代情绪的斑驳雕塑。一方面,徘徊在钢铁和水泥的城市丛林里,一部分小资阶级找不到出路的郁闷愁苦难以遣发,信息化,都市,享乐主义,狂躁的变奏使纯文学远离了成为外化载体的可能。他们不再于玩味心绪,并将之诉诸与文字。物质的强烈刺激转移了他们的视觉神经。另一方面,向城市涌动的大军,声音纤弱,视觉狭窄,大多充满伤感,过度沉浸于个人经历的一种潜意识的即时表现。纯文学成了他们官能的抒发!打工作品尤为佐证。
    其七:纯文学创作的态度和氛围消解。
    当下创作的纯文学作品艺术性丧失,不是作者本身的创作能力问题,而是创作的态度使然。西方文学对中国本土文学的颠覆性渗透,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一些作者停留在对卡夫卡/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创作形式上的刻意模仿,并拿来简单重复。另一方面,作者本身存在着心气浮躁,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锤炼,没有对生活,对人性的真实挖掘,静心打磨。在追求“丰产”心态的驱使下,推至读者面前。从而使文学作品艺术水准大打折扣,丧失了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者避而远之。
    其八:纯文学作品思想的自身匮乏。
    纯文学作品应该是超越时代文化理性思考的传达者。应该是一种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穿透,对人性的审视和历史的反思。一部作品仅仅停留在对写作技巧的挖掘,用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的阐扬,就远远拘囿了他们对历史思考的深度,陷入一种对超文本狂热追求的情感羁绊。在当下思想相对贫乏的年代,在政治/金钱/名声等诸多因素的牵引下,一些紧随生活背后亦步亦趋的作品,并没有以纯文学独立的精神向度穿越生活的本身!
    其九:文化权利对纯文学的盘剥。
    不能否认在当代中国存在以凭借文艺(包括文学)权利为特色的割据现象,文学权利的争夺成为某些主流刊物等载体实践操作的重要关切。一些熟悉的“老面孔”与文学权利的统治者相互关照,私下暗合,他们的作品常常占领了大型刊物的有利地形,传播人类精神的平台一时间成了他们争夺好处的名利场。 文学评价体系出现新人新作品的不对称/不买账/不得力现象,加速导致了纯文学的边缘化结果。
    其十:地方政治对纯文学的扼杀。
    一种以文化表现形式和地方政治利益为目的的情态日益突出。地方政治利益和文学的命运绑定一起,连为一体。讴歌政绩/赞美功勋/吟咏亮点的“主旋律”作品大量充斥整幅版块,而揭露不幸/鞭挞罪恶/呼唤良知的作品往往石沉大海。这种纷纷走近大众视线的作品,却走出了艺术的本源。
    功利和美感的偏离,促使文学作品将沉思的灵魂带到了苦难的现实。以反腐/环保为题材的许多作品,甚至需要地方政治的现实观照。这种地方政治利益对文学的“绑架”导致了把握时代脉动,保持心灵自由的艺术探索,只能在抵达“雷池”前,止步“修缮”。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8 19:41 , Processed in 0.0343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