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丁香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剑英:
01.不怕不做事前诸葛亮,就怕不做事后诸葛亮02.不怕事前不研究,就怕临事不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0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战争初期淮南根据地略图.jpg
坚持淮南:记解放战争初期的淮南战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7: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jpg
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http://www.fyjs.cn/bbs/htm_data/158/0801/12135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7: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部队,内战全面爆发。7月13日,在离中原地区不远的华东之苏中地区,我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从此战之前一直到半年之后的鲁南战役,我军最高指挥机关主要领导毛泽东等人与华东两个战区(山东/华中)的主要领导陈毅粟裕等人之间,在战略攻防/作战方向等诸多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意见,以至于在往来电报中形成各种意见的争论。
        此时华东地区我军分为“两区四方”即山东军区(新四军军部兼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刘先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早在当年1月4日,中央军委在给华中军区和野战军领导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人关于建制和指挥系统的请示电的复电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于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同志指挥。你们野战军经常的位置及战略性的行动,均须事先取得陈毅同志的同意并报军委。规定了华中野战军的指挥系统属性,即华野接受中央军委和山东军区的双重领导,这也使毛泽东可以听到陈毅和粟裕两种不同意见,对于毛泽东的正确选择大有益处。
        战争进行到解放战争时期,对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军事思想,几方领导人似乎都没有异议,但是在如何集中兵力,集中兵力使用于何作战方向等具体问题上,却产生了不同意见。这在当时也属正常,因为各人所处战区的位置不同,对军事思想的理解不同,作战经验的不同,对部队和战区的了解不同等等,但都能据理力争,充分发表意见,希望最高当局认可自己的意见并付诸实施。
        今天我们读到当年的电文,研究这一争论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我军最高指挥机关对战局的看法及对战区指挥员的意见的尊重,战区指挥员对自认为正确意见的坚持,以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是对战史的最好的学习过程。
        当年这一争论随着战役的展开而此起彼伏;随着我军退出苏中/两淮/苏北进入鲁南而使歼灭敌军的战役越打越大,不同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争论的结果是:华东战场主动权的易手,国民党军由战争开始时的全面进攻被迫转为重点进攻;我军撤出华中根据地,退向山东根据地腹地,把包袱甩给敌军,但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集中了兵力,完成了华东战场的战略转折,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是:鲁南战役之后,我华东地区的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真正达成了兵力的集中;并以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为基础,加上山东野战军指挥部一部,组建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真正实现了指挥的统一,为以后打更大的歼灭战,进而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8: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胜利之后,我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连成一片。
华中军区又称苏皖军区,包括淮北/淮南/苏北/苏中四个军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6年1月7日,
山东野战军完成整编,下辖1/2两个纵队和7/8两个师,共7万余人。
战前1纵位于山东泰安,其他山野主力集结于枣庄/峄县/台儿庄一线。
1946年5月8日,
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完成整编,主力部队扩充为1/6两个师和7/9/10三个纵队,
野战军由4万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并加强了地方武装,建立了较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战前,9纵位于淮北灵璧,10纵位于高邮,其他华野主力集结于东台/如皋一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1: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二》

    立言有裨于世,足为千古可重而不废者,必性命之学,经济之文,所以历久而弥彰也。然无益之说,虽长篇屡牍,焉得人人而重之至若可重者,欲其见诸实事,大则体国经野,泽被下民而靡穷,小则拯急恤灾,征诸日用而最切。盖莫近乎医,医能去病,人不能无病,病不能不医,以医有起死回生之力也。
    医岂易言乎哉?苟医者胸无洞见,拘定旧规,不知变通,经治必然功少,是以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抑知古今内症之书,已极浩瀚,果能潜心考究,加以临症经历,自可日进乎神明。非比外科必须传授,另多手法奇方,或有专长之症,试之必奏其神。又往往秘其术而藏其方,不肯一白诸人。殆欲矜其独得,以为射利与传家之具也。
    余不惮数十年心瘁,搜求前贤之义蕴,并所历各症之情形,更将师传以后化出诸法,汇辑成帙,以灾枣梨。愧无深文绮语,以供称许,要使阅者,了然心目。一得之愚,未必于医林无小补云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舒不忘)林彪自撰座右铭: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莫对人言。
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0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9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央并陈毅舒同,指出:淮南粮草困难。苏中主力出击,粮弹供应和民夫运输都要苏中后勤支援。主力西移,苏中必失,使后勤支援断绝。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淮南当面之敌强于苏中之敌)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建议王陶两纵(指1/6师,王:王必成,陶:陶勇)仍位于苏中解决当地之敌。
    淮南周边的敌情证实淮南战局不能乐观:浦口/浦镇有5军,六合有整编74师一个旅,军部附两个旅在镇江,整编25师已到扬州,整编83师在泰州,合肥蚌埠灵璧一线是桂系7军、整编48/58师,比苏中周边的敌情严重得多。
    陈毅于次日(6月30日)复电华中野战军并致中央军委,不同华中的意见,要求“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认为“王陶留苏中一二仗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胶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
    陈毅主张“敌向内,我向外”与中央的计划是一致的。陈毅对中央关于外线出击的计划的拥护是竭诚的,经过自己思考的,并非唯唯诺诺之言。同样,粟裕也不是唯唯诺诺之人,同样有想法有主见,对战局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中央军委接到双方电报之后,毛泽东于当日18时同时发出两份电报。
    一份给陈毅,指出:华中29日酉(17-19时)电,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盼告。
    另一份给华中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指示: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由此表现出毛泽东对执行原定计划有望松动的可能。
    陈毅接到毛泽东的电文之后,于7月1日致电华中野战军并报中央军委“同意王陶纵留苏中待机”但是留了一个尾巴:但5旅应开至六合/天长间(即淮南)整训。
    7月4日毛泽东在其“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电文中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毛对我军初战的战略方向进行了修改,也使“外线出击淮南”和“留苏中打几仗”的争论告一段落,这应该算作关于苏中战役争论的第一个段落。
    将外线出击改为内线作战,或讲推迟外线出击的时间,这一改动,不是取消外线出击,而是从这时起,计划的实施每推迟一次,内线歼敌的时间就延长一次。就是这样走下去,很象摸着石头过河。直到1947年3月6日,中央取消了这个计划,内线歼敌的方针就坚定不移地确定下来,直到战略进攻阶段开始。
    1947年3月6日是指莱芜战役之后,毛泽东说:现在不要考虑外线作战问题,要以歼敌为原则,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
    遂有了后来称为“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0: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淮撤退,虽说是我军主动放弃,但毕竟是“非正常放弃”,当时在华中地区党政军民中引发种种议论。有说是打了败仗,有说应该像“保卫马德里”一样保卫两淮。为了消除这些“思想混乱”9月25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我们所进行的运动战,胜败不决定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
    同一天粟裕在华中野战军干部大会上作苏中战役总结,指出:我们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恰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并且,各兵团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
    谭震林说得更有意思:淮阴没有失守,(山野/华野)就各坚持各的道理,淮阴失守了,就统一了。大家都是山大王刚下山,以前各霸一方,各有各的特点;虽然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遇到具体的事就不可能一下子一致起来。要统一起来,就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难能可贵的是陈毅。两淮失守,他“五内如焚”。战后,他奔走于沭阳的山野总部和涟水陈师庵的华中分局所在地之间,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研究下一步两军行动计划。华中各领导人对陈毅没有及时派主力救援两淮很有意见,陈毅作为战区的负责人,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努力促成领导班子的团结,没有相互埋怨,而是想方设法鼓舞部队士气。山野主力8师是有名的“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因仗没有打好,有怨气,陈毅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去8时亲自做工作,就写了一封长信给8师干部,向自己的下属敞开心扉,他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即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5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裕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因而生长失望情绪。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如不先打强,至少69师/28师已被我消灭,我8师/9纵不会损伤过重;即损伤亦有代价;一个如坚守淮阴,74师即可能被我消灭,蒋军不会吹牛。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担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喜欢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意这次从不利转为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
    在10月1日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陈毅说: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今后集中张/邓/粟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陈毅的这一建议是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在陈毅领导下/战役交粟负责”的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00: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忠体国,肝胆相照,一身正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02: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让一个国家没有民主,就给它一个目标。
除非民主本身成为目标,其他目标与民主都是不相容的。
目标需要效率,而不是民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999.gif
苍舒目光:石穿仲弘我师焉。做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伟大商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7: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静将军90年代这样说林彪:这个人打仗,一个是巧,一个是细,而且很有创意。他能把千军万马摆得井井有条,用得得心应手,所以说林彪是中国近代的诸葛亮也!那个年代,很多军界人士都还是很佩服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4 06:45 , Processed in 0.0400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