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构思@兽医生《大巴山香猪的安全养殖@项目设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八八日201706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2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八九日20170624》

  今天,晴天。
  朋友们谈论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母猪的产子数不稳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挺有深度的。这个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个难题。
  这个问题,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现代化,集约化的养猪业,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希望猪妈妈在生完猪宝宝以后,马上再怀孕,产子。争取做到一年两窝半,两年五窝的产子周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猪妈妈产子,以获得更低的猪宝宝的成本,猪妈妈产子越多,每一个猪宝宝分摊的成本就越低,相应的肥猪的成本也越低,那么,面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就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
  理是这么个理,这个账大家都会算,也都明白。但,大家都不会算的,也都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猪妈妈的产子数,这么不稳定,上一胎能生十一二个,这一胎怎么就生了五六个,说好的高产品种,猪宝宝都到哪里去了?国外专家说的很清楚啊,窝窝高产不是梦!
  先不说别的,我们先分析高产猪妈妈,高产猪妈妈产子数确实高,一窝生个十五六个,养猪者看到这个,心里乐开了怀儿,估计做梦都会笑醒。梦想着,每一窝都这样儿,养猪不就发财了。但,Ta们怎么对待高产猪妈妈呢?这边猪妈妈哺乳的时候,那真是舍得下本儿,听说什么好,就给猪妈妈喂什么,听有人说喝鲫鱼汤,能让猪妈妈多产奶,那就天天熬鲫鱼汤给猪妈妈喝,有人说,奶少了打催奶针,那就打催奶针;什么能让猪宝宝长得壮,少生病,就给猪宝宝喂什么。待会儿,等等,闹了半天,合着不是让猪妈妈身体好,身体壮啊,而是让猪宝宝身体好,身体壮啊,感情跟猪妈妈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啊。我们说到这里,大家感觉到似曾相识了吗?一部分人好像也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猪妈妈的身体慢慢开始消瘦,很多高产猪妈妈,确实对猪宝宝很好,把自己身体有营养的东西都给了猪宝宝,等到猪宝宝断奶的时候,已经瘦的皮包骨头,有些会大病一场。这个时候,养猪者看到了健壮的猪宝宝,心里无比的辛酸,说,真是个好猪妈妈啊。待会儿,先别说下面的,等等,合着你是看着猪宝宝说话啊,猪宝宝带不好,你就说我不是好猪妈妈吗?真是岂有此理!大家感觉似曾相识了吗?一部分人好像也是这样的。
  那么,接下来,养猪者会怎么做呢?有些人可能已经猜到了,那就是给这个好猪妈妈,好好地补一补,让她好好地养一段时间。但,我们一部分人类是怎么做的,大家仔细想想。
  我们很大一部分人类是这么做的,爷爷奶奶天天抱着自己的孙子说,我的好乖乖,长得这么帅,亲一个。天天围着宝贝疙瘩转,早已经把当妈的忘到脑后面了,似乎已经完成了任务,在这个家里已经可有可无了,有时候妈妈跟孩子玩儿,摔着碰着了,还会遭到数落。其实想想,这些当妈的还是蛮辛酸的。但,没有最辛酸,只有更辛酸。
  这些高产猪妈妈们,很大一部分面临的是这样的养猪者,行了,断奶了,别吃那么好了,那得花多少钱啊,赶紧发情配种吧,好日子到头了,给点麸子,玉米,对付着吃吧,一天也别吃太多,吃个半饱就可以了,吃太好了,难产,到时候猪宝宝都生不出来了,还指着你发财呢,好好干哦。
  这样下去,大家也知道,猪妈妈们的身体迟早会垮的。但,对于养猪者而言,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垮了,再换一头呗,多大个事儿。
  这个跟很多地方靠天吃饭的农民们何其相似。就像铁鸟说的,就像心里着了魔一样,每天眼巴巴的看着母猪,嘴里念念有词,你要多生啊,你要好好带孩子啊,母猪瘦骨嶙峋的站在那里,视而不见。梦中笑醒了,下一窝又生了十五六个,梦中母猪流泪的眼神,视而不见。他唯一看到的就是十五六个猪宝宝每天的样子,猪宝宝生病了,紧锁着眉头,愁云不展,看到猪宝宝病好了,他会笑着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哈哈,又发财了。至于猪妈妈,天天吃那么多,花我多少钱,愁死我了,少吃点吧。
  试问,再高产的猪妈妈,这个时候,怎么能给你保证高产呢?当猪妈妈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先保住自己的命,高不高产,对它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当我们的安全农业,做到这个份儿上,实际上地里产的什么,母鸡下的什么,奶牛挤得什么,对消费者而言,这些产品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当下的安全农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一群着了魔的人,做着发财梦,却不管地里产的什么,母鸡下的什么,奶牛挤得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23: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八九日201706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12: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问答录》

  问:
  大巴山香猪,如果配种固定一个时间段的话,可能有些猪会错过发情期。
  答:
  01.
  一个母猪的发情周期是20-24天,理论上说,在24天之内,所有的母猪都会发情。而按照5天的发情周期,那么30天之内,所有的母猪都会发情,也就是,如果现有存栏1000头母猪,我们都可以在这一个月配完,即使是一万头乃至十万头母猪,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公猪,我们都可以在一个月之内配完,这个是毫无问题的。
  02.
  如果按照匹配的公猪数,按照1:25计算,200头母猪大概匹配8头公猪,后备军4头,一共12头公猪基本就够了。
  03.
  当下看,数据是对上的,我们大概一天发情母猪数是8头左右,24天,总计发情母猪数是192头,我们圈舍存栏公猪也足够了。
  这里,如果按照160头计算,大约每天发情母猪是6-7头,这个是个平均值,大体的上下浮动是有的,但,不会过大,如果某一天出现15 头以上,这个数据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员观察发情不得要领,观察错了。
  04.
  我们根据生产计划做安排,倒推配种的依据就是这个。如果有一天倒推这个月配种50头,我们就要按照一天6头计算,需要10天配种完毕,那么就安排这个月的某十天配种。其他的时间则不做配种处理。
  05.
  当下练队伍,以刘为主,观察发情母猪,但,她的观察数据和这个出入很大。明知道出入很大,也要锻炼她,毕竟要给她机会,冠军都是子弹练出来的。如果确实不能胜任,那么再考虑其他人员,但,这个成本必须要付出。
  06.
  所以,有返情的母猪,当下不是公猪和母猪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如何锻炼出一个合格的技术观察员,这个是以后的工作重点。
  07.
  合格的技术观察员的考察,大体遵循两个原则:一,Ta是否热爱这个工作,是否愿意花很多时间研究和学习这个事情。二,Ta是否有这个悟性,能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和学习。
  08.
  母猪发情次数越多,排卵的经历次数越多。实际上,身体休息的越好,那么,高产就越容易做到,胎儿从母体获得的储备营养就越好,这个胎儿的以后的生长就越好。
  所以,我们以后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个别的母猪可能会类似农业休耕的情况,让它身体休息一个月再配种。如,这个母猪产了20个小猪,那么,它的身体损耗可能会过大,我们可以让它适度休息。所以,不用担心错过发情期,对母猪是否不好,其实,这个对母猪反而很好。
  09.
  铁鸟和我透露过北京王申福农场的情况。王申福把母猪叫做英雄母亲,为了多生小猪,母猪下体都瘫痪了,动弹不得。铁鸟对我说,就算溜达猪,搞成了这个残酷的样子,散养还有什么意义呢?铁鸟的观点是对的,咱们翡翠湾体系必须保障充分的健康,不能跟王申福Ta们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1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零日20170625》

  今天,晴天。
  养殖业也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不断地在发展,前进。数学模型在养殖业的应用也非常的广泛。但,这种模型带有先天的缺陷。一种是模型本身的缺陷,一种是人的缺陷。
  养猪场的水平处在一窝母猪平均只生7头的时候,那么就会存在一些疾病相匹配。也就是说,平均生7头小猪的母猪,他们的发病规律和平均生9个小猪的母猪的发病规律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现代科学的模型设计决定的。饲料有营养的模型设计,疫苗有免疫的模型设计,管理有管理的模型设计,圈舍有圈舍的模型设计,等。这些不同的模型设计组合在一起,就决定了一个猪场的发病规律。而这种发病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有时候,我们虽然能找到根源在哪里,却不一定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个本质上是理论模型的设计同动物的实际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这个就说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当一个模型的设计实现目标是母猪窝产7头的时候,那么面对窝产10头的母猪,它的营养供给是不够的,客观上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个是母猪自动下调窝产子数,以适应这种模型设计;另外一种就是母猪用自身的身体消耗拉平这种模型设计带来的差距。而这两种结果,对于母猪本身而言都是不利的,对身体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这种伤害持续的时间久了,就会引发相应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一定是这个阶段的众多的模型设计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个就是现在养殖业大家谈论的人造病。也就是养殖场的动物很大一部分疾病的发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模型设计病。
  而动物和机器有很大的区别,动物是不会像机器那样,是按照模型设计出来的。它们是自然界的生灵,它总会在它的内心里,挣脱这种模型的束缚,也就是会产生一种对抗模型的作用,这种是动物本身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不是动物刻意而为之的。比如,母猪这一窝产了7头,本身它的潜力是10头,那么,这次产过以后,有可能饲养员对这个母猪照顾的比较好,给它的营养比较多一些,那么,它获得了一定的身体储备,下一窝有可能真的生了10头,而这个时候,即使给它充足的营养(因为时间很短,不可能很快满足身体的生长需要),但,其他的模型设计造成的不匹配,也会让它加大身体的消耗,从而引起很多的营养代谢病,最终加速了这个母猪的发病,而这次它如果只生7头,可能就相对好一些,不一定会那么快发病。而我们在一个猪场会看到许多的母猪,它们并不会像机器生产产品一样,通过固定的参数就达到了统一。每个猪都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以,猪场里面每个猪生的都不一样,生出来的小猪也不一样,最后出栏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些模型设计,让所有的动物整齐划一,那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是不可能用一套模型化,标准化的东西来饲喂和管理养殖场的动物,必须要对每个动物了熟于胸。每个具体的动物,具体对待。产子10头的母猪该怎么饲养和管理,产子15头的母猪该如何饲养和管理,它们是不同的。这个就需要技术人员认真研究,遵循动物的本性和生产规律,来合理的引导动物高产,而不是盲目的榨取。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不亚于造一架飞机。并不是消费者想的那么傻大笨粗的工作方式就可以做好的,天真的认为,管理好一个养殖场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每一个产业的背后都有科学技术的影子。
  我曾经工作的牧场,有个同事,他在的时候,奶牛的单产和总产是目前来说最高的。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这十几年的科学技术也发展的很快,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少,但,一直没有超过他在的时候的单产和总产。为什么?
  因为,我看到他每天都在办公室里面,把这个月要生产的每头奶牛的报表拿出来,认真地分析这头奶牛这几年的产奶数据,根据奶牛的本性和生产规律,来推断今年的产奶量,然后判断产前这个月,该如何的添加饲料。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你可以看到他像一阵风一样,就出了办公室的门,根据报表记录的牛号和牛舍,去牛舍找这个奶牛,找到这个奶牛,观察这个奶牛的膘情,采食量,有时候询问兽医发病记录。然后回来计算配方,看看需要不需要补充什么营养物质。他就是这样,一头奶牛一头奶牛的对数据,做推断和思考,从产前一直到产后,跟踪奶牛的单产,产奶高峰期快到了,是否需要添加营养,等。他每天很忙,我们有时候看他这会儿在这个牛舍呢,一会儿又去办公室了,一会儿又过来了。他的工作细致到每头奶牛,每头奶牛的工作做好了,那么自然单产就起来了,总产也跟着起来了。但,从他以后,我还真没看到像他这么工作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写写报表,发发报表,就行了。再好的科学技术用到了这里,其实跟不用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人的思想问题不解决,生产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实际解决的。这样的企业也不会有很好的业绩的。这个就是模型设计当中的人的缺陷。为什么他的业绩,这么多年其他人无法超越,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们运用科学技术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不是让人变成懒汉。任何模型设计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人是解决这些设计缺陷的唯一要素。做个企业很容易,但,要做好企业很困难。
  大巴山猪场,虽然第一阶段已经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虽然正走在大陆业界的最高点,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稳定,持续的做好大巴山香猪场,首先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这个是香猪场的地基,也是形成经典的力量之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1: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零日201706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2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一日20170626》

  今天,晴天。
  记得2011年在网上聊天,业界的兽医们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治疗方法,并且大力加以推广,美其名曰:饥饿疗法。
  当时,赞同的人非常的多。甚至有人据此发明了一套养猪的保健方法,让猪定期的饥饿一天,不让猪吃东西,只给水喝。说,这样的话,猪就不会生病。
  很多人将信将疑,QQ群里谈论这个分成了两派,一派赞成,一派不赞成。都搬出来很多的经典名句,什么饥饿是最佳的排毒方法,养生的秘诀就是适度饥饿,非洲难民最健康,等。在群里吵的不可开交。
  后来,我一个朋友,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极端的条件。他是这么给那些人说的,按照你的办法,我给猪吃饱一天,饥饿一天,再吃饱一天,再饥饿一天,那么我的猪应该是不会生病了吧?大家看到这个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哄堂大笑。
  饥饿也并不是养殖业才有的新鲜事情。野生状态下的动物,基本都要经常面临长时间的饥饿状态。很多时候,饥饿的时间非常的长,饥饿基本是它们的家常便饭。但,大家都知道,营养摄入不够,它们基本都是营养不良,不可能健康。其实,真的跟非洲难民差不多。
  虽然只是一个笑谈,但,却反映了人在做事的时候,同动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动物必须要务实的捕猎,爬山,奔跑,不敢有丝毫的幻想和懈怠,敢有点幻想和懈怠,命可能就没了。而人做事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充满了幻想的,幻想着企业来了个大客户,幻想着风投的青睐。最后就像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天天消磨着时光,等着撞上树桩的傻兔子。
  当一个人有了很多的幻想,就会产生懈怠心,一个人就没有了活力。这种懈怠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懈怠,还有身体上的懈怠,这种幻想和懈怠,有时会传染,蔓延到其他员工那里,最终企业里面的员工,慢慢会形成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气氛。
  这样的气氛带到工作当中,会对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像守株待兔的农夫,每天心不在焉的种庄稼,他是不可能种出来高品质的庄稼的。
  翡翠湾和大巴山香猪场究竟怎么做经典?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文化思想,都有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点,没有高下,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有各的视角,成为一个思想史上的高度。经典并不是唯一的,具有排它性的,经典是人类文明当中,开放和包容的思想结晶,也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但,经典要做成是需要条件的,是需要反复打磨雕琢的,没有主人翁的心态,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一群懒懒散散,做事奴才般的员工,只能按照标准流程做出一款产品,Ta们是不具有雕琢打磨经典的能力的。这个产品一定跟设计师要求的相去甚远。只是一款充满懒散,懈怠气息的产品,它无法表达出设计师要表现出来的活力。这种表达是需要功力的,也就是打磨雕琢的功力。做经典产品的功力,一定来自于企业的活力和沉淀,而企业的活力和沉淀,一定来自于员工思想的活力和沉淀。
  在翡翠湾和大巴山香猪场的眼里,经典不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产品,还要是一个摆在那里,沉淀了时间和功力,活力四射的产品。让人见了第一感觉是什么?用大巴山香猪场屠宰工的话说,这猪宰着,哈喇子一直往下流(当然,不能流到肉上面,这个是卫生问题),看着肉和脂肪好安逸!
  在看到产品的那一刻,人的眼睛是发光的,心情是愉悦的。这就是一个沉淀了时间和功力,活力四射的经典。
  但,这个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经典,也许将来有经典的太湖猪,有经典的梅山猪,有经典的东北黑猪,等,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不同的团队下,不同的原料饲养模式下,诞生出各种不同的美妙味道,我们就可以品尝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味道,见证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多姿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2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一日20170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我写(大巴山香猪日记)的思路》我说下我的构思。一直以来,我是按照@翡翠湾的成长 @大巴山的成长 @我个人的成长,形成一种联动。在一个脉搏下,有节律的跳动,让大家的命运连到一起。这个不仅是翡翠湾及大巴山命运,也是食安产业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二日20170627》

  今天,小雨。
  动物界和植物界喜欢讨论一些非常奇特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只有在动物界和植物界讨论。但,在人类的医学界却不讨论,因为不具有科学依据,也是非常荒诞的。
  比如说抗病力。在动物界一直都在传说,某某鸡新品种,抗病力强。某某猪土品种,抗病力强。而正因为养殖户文化水平低,不懂科学技术的运用,养殖的动物经常发病,治疗效果也不佳,一直也解决不了疾病的问题。长久以来,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多少科技投入,提供不了多少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养殖业发展到现在,其他的路都走不通,就寄希望于某个品种,通过这个品种,就把疾病问题全部解决了,让养殖变得非常简单,养殖就变成了没有多少文化的,不懂科学技术的人的懒汉职业。
  仿佛,养殖业和种植业不需要一点科技含量,靠着自然的力量,人出点力,这些都做成了。为什么食安产业人才很少?这里大概能管中窥豹。
  不记得多少年以前了,国内流行一种说法,三元猪的抗病力最好,土猪的抗病力最差。推广说三元猪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然后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的普及三元猪。不过,在那个年代,对养猪人来说,确实没有多少大的流行病,国家也不怎么干预养猪业,养猪还算是比较轻松的,对农村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创收的途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三元猪越来越难养,养猪人就很头疼,开始寻找出路。
  这个时候,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又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土猪的抗病力强,在二元猪当中引入土猪的血统,这样的三元猪抗病力最强。大家又开始饲养良杂猪。有些做安全农业的,就干脆饲养土猪,据流行说法,这个世界上土猪的抗病力是最强的,越土越强。
  但,现在大家都糊涂了,很多人养土猪发现,好像跟以前没啥区别,该得什么病还得什么病,该治不好的还是治不好,兜了这么个大圈子,品种换了一茬又一茬,好像结论都一样,没见抗病力提高多少,是不是还是品种没找到?好像陷入龙门阵里面了,总也出不去。
  有好事者就想到了人医,去问问Ta们吧,看看抗病力跟品种有没有关系?
  人医很惊讶,你们怎么会这么想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比较过人种之间,抗病力有什么差距!没有数据表明亚洲人比欧洲人更抗病,日本人比中国人更抗病,东北人比四川人更抗病,北半球的人比南半球的人更抗病,比较这些,那真是吃饱了撑的,瞎扯淡。
  养殖者有点懵逼了,那为啥动物界都这么说呢?
  谁知道动物界为什么这么流行呢?大家还对此深信不疑呢?貌似都有很多的实验数据。
  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物种能生活下来,有一定的道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选择的物种,也有它的优势。二者本身并没有可比性,只能是各有各的优缺点,人们喜欢选择吃什么,就去养什么。其实,品种本身并没有高下,养殖的水平有高下。有人养的好,有人养的不好,养殖者没多少文化,也不懂很多科学技术,看到这个人养的好,就说这个品种好,那个人养的差就说那个品种差。其实,Ta们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反正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传。
  就像铁鸟说的,翡翠湾尊重每一种种植和养殖技术体系,每一种技术体系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但,每一种技术体系要做好都不容易。我们不能以我用这个技术体系不成功,就说这个技术体系不行,就要批判这个技术体系,甚至是诋毁这个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不成功,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并不仅仅是品种的问题,应用者的文化素养,应用者对这套体系的理解等都有很大关系,跟技术体系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好事者喜欢评头论足这些技术体系的优劣,高下。他们评论的依据是什么?道听途说的经验,地头老农的亲身经历,自己干了两年失败的素材,等等。
  像有养牛人说,中国的土牛不能喂,奶少,长的慢。但,国外现在正在喂你们认为垃圾的土牛,Ta们当个宝,在别人手里,奶多,长的快。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需要认真反思的是,别人能做好,为什么我们做不好?是品种不好吗?我看更多的是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不够。
  什么时候一个产业开始尊重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人才,那么这个产业才能诞生千百个翡翠湾和大巴山,这个产业才有真正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二日20170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23: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三日20170628》

  今天,小雨。
  几年前,我在一个奶牛牧场服务的时候,碰到了两个兽医,他们去过很多的牧场,闲聊的时候,他们讲有个牧场,工人干活非常的卖力,工作也认真,牧场的奶牛单产也非常高,就是奶牛的死亡率特别高。很多高产奶牛挤得挤得就Duang的一下,倒在地上死亡了,都没有抢救的时间,他们觉得很惋惜,那么好的奶牛就去见马克思了。
  他们说的情况,我在以前工作的牧场也遇到过,很多高产奶牛,挤奶员正在挤奶,奶牛吃着草,突然Duang的一下,就倒下了,挤奶员闪避不及,就被奶牛压在身体下面了。奶牛当时已经死亡了,也有还剩一口气的,但,已经抢救不了了。
  奶牛随着单产的提高,它的发病规律和低产奶牛的发病规律是不相同的。而且,不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因为奶牛的生理结构的复杂性,对于高产奶牛的病理和生理的系统性研究还是非常的少,很多病,都是新出现的,大家都没有见过,怎么预防也无从下手。
  而在国外也发现了这种急性猝死病,就是因为奶牛的产奶量太高,身体的很多运作机制研究的并不清楚,这样的奶牛受制于胃容量的限制,并不能按照营养学的需要,根据产出的牛奶数量,等比例的摄入足够浓度的营养,也就是挤得多吃的少,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挤奶时间的延长,极容易出现这种急性猝死病。很多人看不懂,我举个例子,高产奶牛一般的产奶量都在一天80斤以上,按照这个挤奶量,奶牛一天要摄入的营养需要,大约是30斤精料,10斤青贮,8斤干草,但,这个食物太多,体积太大,奶牛就是吃撑了也吃不完。
  在自然界当中,母亲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并不是无限制的泌乳的,而是根据孩子每天的需要量,身体自动调节的。身体有一套自动平衡调节机制,也就是乳房的剩奶有多少,这个对于调节母亲的泌乳量是有关联的,如果剩的多,给神经一个反馈信号,那么第二天就会泌乳少一些,如果剩的少,那么第二天就会泌乳多一些,随着孩子的长大,泌乳量会越来越高,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孩子虽然能吃很多,但,母亲身体的营养慢慢就跟不上了,身体又开始给一个反馈信号,泌乳量就开始下降,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采食其它的食物,对孩子来说,影响并不大。在这个时候,母亲的胃容量是影响泌乳量的关键因素,胃容量大,就可以提高泌乳量,也就是常说的高产,这样的孩子就长得壮。这套自动平衡调节机制在健康的母亲身上是正常运作的。但,对于不健康,或者受到一定激素干扰的母亲来说,这套机制就不太灵了。
  而我们人类现在实际上在欺骗奶牛,我们是在用挤奶器替代牛宝宝的位置,奶牛并不会自我意识到这个不是牛宝宝,奶牛从牛宝宝生下来就被隔离开了,它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牛宝宝,它们奶胀的难受,只有去找人或者这个机器来给它挤奶,而人或者机器是一次性要挤空的(怕乳房剩下牛奶,奶牛会得乳房炎,所以,人类约定俗成的,必须要榨干每一滴奶),这就给了奶牛一个反馈信号(就是孩子吃得多),所以,奶牛自我反射,就不断地在提高自己的产奶量,机器就像个无底洞一样,慢慢的吸干了奶牛身体里面的营养。奶牛还觉得是在给牛宝宝喂奶,心甘情愿,哪怕就是瘫倒在地上起不来了,但,每天的产奶数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在牧场经常看到,很多奶牛病倒了,站不起来了,兽医怕奶牛得乳房炎,还要挤奶员把牛奶挤干,挤出来的牛奶数量和它每天的挤奶量相差不大。这种情况下,奶牛的身体营养消耗非常大,奶牛一般处于闭经状态,而牧场为了尽早的给奶牛配种,就不得不打激素催情,排卵,这些激素的应用,实际上就干扰了这种调节机制(激素本来的催奶作用就很大),身体的营养消耗越来越大,但,身体没有发出反馈信号,奶牛并没有下调泌乳量,而是增加或者保持了泌乳量,这样挤下去,到快干奶的时候,高产奶牛都是瘦的皮包骨头,走路摇摇晃晃,有时候看的就像一个词--风雨飘摇,感觉风大了,都可能刮倒。有很多高产奶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后躯瘫痪,再也站不起来了。
  奶牛有的时候真的是用生命在挤奶。鲁迅说的现在看来还真的没错,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这个不是比喻,拟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三日20170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3: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兽医生《决战大巴山@香猪日记:第零九四日20170629》

  今天,小雨。
  午后,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空气中有一股清新的,带着泥土味道的气息。
  大巴山香猪场半个月前生了一窝小猪,母猪生的时候,是在改造的自由运动的圈舍里面生的,正好有养殖员路过,看到了,就抱着小猪,把母猪赶到产房里面。这里,母猪和小猪都在地面上生活,没有了产床,没有了保温箱,没有了电热板,母猪自由采食,小猪跟母猪睡在一起。
  为了贯彻翡翠湾的自由的健康主义养殖模式(这个就是技术升级的一部分),大巴山香猪场会尊重母猪和小猪的选择,让母猪和小猪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母猪要让小猪自己独立的生活,不再让小猪吃奶,大巴山香猪场会让母猪自己给小猪断奶。不再进行人为的干预。
  但,这个技术升级和改造的过程,并不是按照图纸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各个原产地的实际情况,逐步有序的进行的,翡翠湾不但尊重动物的自由,也尊重各个原产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改造,不搞劳民伤财的假大空的样板。
  这个就是翡翠湾独特的自由的健康主义养殖模式,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尊重。
  有人会问,这个模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别人没想到?
  怎么说呢,翡翠湾和大巴山就像两个顽皮的孩子,在食安海边的沙滩上玩耍,偶然捡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其中一个漂亮的贝壳就是自由的健康主义养殖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5 06:32 , Processed in 0.0371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