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1|回复: 4

《宋*朱熹*九曲棹歌》and《清*释超全*武夷茶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5 0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熹*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调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监参。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款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道此地无佳景,自有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苋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天心禅寺茶僧*释超全*武夷茶歌》

建州团茶始丁谓,贡小龙团君谟制。元丰敕献密云龙,品比小团更为贵。
无人特设御茶园,山民终岁修贡事。明兴茶贡永革除,玉食岂为遐方累。
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搜尺深山栗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
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抽与烘焙。谷雨届其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道人山客资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2: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纯阳真人《大云寺茶诗》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工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强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僧人饮茶历史晚于道士与儒生。
    西晋末年,僧人单道开,史书记载说他昼夜不眠,诵经40万言。他虽是僧人,却学道家服食,并将茶与紫苏合煮为饮,为僧人茶事之先。但不是真正意义的品茗,而是以茶为药,提神醒脑,驱寒温胃。稍后,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僧人慧远入江西庐山,住东林寺传法,曾以自种自制茶叶款待挚友陶渊明。这说明东晋末年已有僧人植茶(南安县莲花山上的摩崖“莲花茶襟”即僧人植的茶园)并已用茶待客,开寺院茶礼之先。
    中唐时期,出现了茶神陆羽。《茶经*六之饮》道:滂时浸浴,盛于国朝,两者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风如此之盛,但又无形中成为修持内容。晚唐百丈怀海禅师进一步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古印度佛教丛林清规规定: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百丈根据国情创立“普请法”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创立律则,并严格躬行。后人依托百丈之名而修订《百丈清规》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
    《百丈清规》后成“王法”---元朝皇帝下诏,重新编制,遍则天下丛林。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下诏: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
    无形之中饮茶不仅是僧人习俗,茶礼竞纳入僧家法律,强制施行。
    农禅一味”使僧人必须遵守百丈清规“以一农事,日以行之”。
    吴觉农《茶经述评》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大凡誉为名山,一般都海拔较高,四季云遮雾绕。其位居南方者,一般都宜于茶叶生长,茶因山名,故有“名山出名茶”之说。
    佛教与道教有一共同点:它们的教义都是“山林哲学”。
    佛陀在山林坐禅以证菩提,老庄在山林隐逸以返朴归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道家影响,所以佛寺道观多选建在名山大川,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此后,饮茶成为和尚家风,于是又有“名山有名茶,名寺产名茶,从来僧侣爱饮茶”的说法,表现农禅一味,制茶饮茶乃和尚家风。
    僧人在植茶/造茶/择器/煎茶等方面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茶艺。其茶艺之精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01. 善植。即善于培植茶树,创育新品种,如武夷山的名丛铁观音/白鸡冠/大红袍/水金龟等都出于僧家之手;
    02. 善焙。凡茶叶经僧人焙造,品质提高,晋升等次,多称僧家“最为得法”。如元明以后,从团茶改制芽茶后,武夷出现松萝制法,继而创制做菁法。乌龙茶便是创新于僧人之手;
    03. 善烹。吴僧文了“雅善烹茗,擅绝一时”僧人精于烹茶的原因很多,佛门清净,广交茶友,彼此切磋。如,武夷僧人多闽南人,清代以来,他们传“工夫茶”于武夷,逐渐提高。僧人饮茶多,实践机会多,故能获“真知”成为行家里手。江南才子袁枚游武夷,就是从僧人献茶而得“真味”。
    04. 善鉴。一鉴茶,二鉴水,三鉴茶具,僧人于此“持论精矣”。
    自古以来,武夷僧家造茶极工夫。乾隆中期(1678-1688)武夷茶僧《武夷茶歌》与朱熹《九曲棹歌》一样,脍炙人口。
    《武夷茶歌》作者,清代名僧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号梦庵,同安(明至道光前属泉州府,今为厦门市同安县)人。曾文忠樱(南明洪武朝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以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二十余载。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茶之声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阮氏对道藏释典/诸子百家/兵法战阵/医卜方技,无不淹贯。其主要著作有《夕阳寮诗稿》《海上见闻录定本》等。在武夷山,著有《幔亭游稿》以及对福建茶文化有极大影响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其“一宵茶话留千载”竟是传递乌龙茶问世的第一手资料。晚于《茶歌》三十多年的《茶说》作者王草堂极为赞誉,他说:释超全《武夷茶歌》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可见,被茶学界认为乌龙茶起于武夷山的佐证之一的王草堂《茶说》是王草堂先生在武夷九曲书院讲学时,采访了僧家造茶及受释超全《茶歌》的启示而撰的。
    《武夷茶歌》以其质朴的语言,清逸的风韵,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宋代建州龙凤茶的盛誉和武夷御茶园的兴衰。岩茶的崛起,工夫茶的创新,乌龙茶类的制作方法,揭示了福建乌龙茶的创制年代,茶青的自然条件及其鲜叶要求,以及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与当今乌龙茶制作方法一样。揭示了武夷岩茶是沿历史上北苑茶与武夷茶传统制作而创新。
    “景泰年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惭生”证明15世纪中后期,乌龙茶就已在武夷山出现。当代茶叶专家庄任认为,叙述乌龙茶创作方法最早的文字史料应是陆廷灿《续茶经》(1734年)王草堂《茶谈》(1717年)最为明确之说。但《武夷茶歌》所提示,要比《茶说》早30多年,其实新茶类产生还要早得多。
    当代茶学大师陈椽《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劳动人民创新茶类,要经过相当的时间,后人记载前人之事,有相隔几年,几十年,新茶创制年代总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很。
    乌龙茶类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福建历史上早巳享名的茶类。
    当代茶学家庄晚芳认为:福建乌龙茶自宋代贡茶使君蔡襄(字君谟)创制的“上品龙茶”。后人为了纪念蔡襄功勋,把“君谟”用在武夷山制的岩茶上,以“工夫”茶名推广到各地。现在闽南/粤东/台湾等饮乌龙茶地区,都称饮乌龙茶为工夫,其独特的品饮方式也称“工夫茶艺”有谓“君谟”之遗风。这些都可能是蔡襄的字“君谟”的谐音,借用出来的声韵形成的“工夫”成为武夷茶的一个品名,英文译成Congou
    心闲手敏工夫细。工夫本源于此,工夫茶艺之工夫亦然。
    茶界泰斗张天福说: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而创制的乌龙茶制作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的制作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释超全首先制工夫茶艺于武夷寺庙,后制岩茶于僧院,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衍操等人友善,常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论佛,品茗论道。还认识毁家从军,明亡隐居茶洞“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的李时兴之子李卷,传习工夫茶艺,品饮武夷岩茶。
    1786年江南才子袁枚游武夷品岩茶后把“工夫茶艺”写进其著作《随园食单》里。有人认为这是品饮武夷岩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认为“工夫茶”是起源武夷,其实,释超全在武夷山传播的工夫茶饮法,是源于储贤馆的品饮方法,演化成今日的“武夷茶艺”。
    明绍武元年(1646年)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设六官,置储贤馆,旻锡随师入馆,帮助郑氏抗清”。东南海滨一些不甘臣服于清的明未有志之士,荟集是地,因而有“鹭岛峰峦竦秀,烟垂云接,异人多栖托其中”。当时厦门港口是开放的,茶叶成为福建一大宗出口商品。在茶叶交易中的质量鉴评,采取宋代“斗茶法”和《茶录》壶泡法,通过的品评/论质/饮茶,逐渐形成“工夫茶”风俗。郑成功举义提倡勤俭方针,效宋代茶会,以茶设宴,以茶代酒,开展社交活动。将领与幕僚之间交往也以茶设宴,这样,饮茶成为风气,真有“君谟遗风”。便把饮茶的方法叫工夫茶法,开工夫茶之先河,深化了“斗茶”的壶泡法。
    明末,在厦门一带就已掀起饮工夫茶热,饮工夫茶起源当于此时,阮曼锡习茶事,后来入武夷为僧,传饮工夫茶法和制作岩茶而传以“工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3: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释超全*安溪茶歌》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
居人清明采嫩茶,为价甚贱供万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买,五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睽睽,世道如此良可嗟。
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霞。
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涧路途赊。
江天极目浮云遮,且向闲庭扫落花,无暇为君辨正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4 22:43 , Processed in 0.0358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