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3|回复: 11

那些被固定在光影之中的大师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1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睹着杨德昌/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市川昆……离开地球,迈向天堂;看着侯麦拍片越来越慢,看着波兰斯基渐渐失去的以前的锐气和黑暗气质而越来越商业和大众……很多人的确无法再次回忆起和大师们第一次邂逅的时间和场景。那些在有生之年有幸被固定在胶片之中的导演无疑是幸运的,作为彼等影迷的吾辈,无疑是更幸运的一批人。
    喜欢一个电影,进而喜欢拍电影的导演,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也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钱钟书先生的“何必去认识下蛋的鸡”不过是句搪塞之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想去认识/想去了解自己喜爱的导演的步伐。收集起导演所有电影的DVD,买全导演所出版的书刊---这不过是一个影迷的必修课而已。
    对于同日逝世的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而言,没有什么纪念他们的方式比拍摄一部关于他们的纪录片更为恰当更为贴切的了。可是后者已经有了数部纪录片,前者在此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名为《当安东尼奥尼遇到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上映,这是影迷和影人对大师最好的慰藉和缅念。
    下面将影史上有关导演的纪录片遴选了一些出来,写了一些文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8: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很多影迷的心中,塔可夫斯基是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导演本人也被粉丝们爱称为“老塔”。老塔也许是拍片数量最少,赢得荣誉和爱戴最多的导演了。究其一生,老塔只拍摄了7部长片和1部短片,这8部电影,也被习惯地称为老塔的“七部半”。
    想要为这样一位电影大师拍摄纪录片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且老塔最美好的创作年华都奉献给了强调集体主义的苏维埃政权。这也就限制了一些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无法近距离地接触大师。现存的数部关于大师的纪录片都是管中窥豹的作品,多从一个侧面、一个时段、一个问题出发,揭示老塔对电影、对艺术、对哲学的思考。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由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马凯拍摄。由于对苏联政府的高压统治不满,加之国际社会的声援和支持,老塔作为流亡艺术家来到欧洲寻求政治庇护。1986年冬,正在拍摄影片《牺牲》的塔可夫斯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多年来被苏联政府扣为人质儿子来到巴黎。征得塔可夫斯基同意后,法国纪录片大师马凯立即带着摄像机赶往拍片现场,记录了这位当代电影史上别具一格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瞬间。一个月之后,塔科夫斯基因病卧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观看刚刚拍完的电影素材。本片既是对塔科夫斯基拍摄最后一部影片的工作记录,也是对他毕生艺术道路的高度总结。
    作为评论界一致认为的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的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然也不甘人后,他拍摄了电影史上最为全面反应老塔在欧洲拍片情况的纪录片《塔可夫斯基挽歌》。片中主要记录他在海外拍摄《乡愁》与《牺牲》的过程。老塔在欧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他在访谈中也说道“资本主义是金钱与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那种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事情在这里不会出现”。塔可夫斯基是少有严肃的电影艺术家,他非常真挚地创造电影作品,反复强调电影是需要献身精神,是艺术的冒险。影片中出现在北风凛冽的瑞典小岛用伯格曼班底上拍摄《牺牲》的工作场景,还有重现《乡愁》中在废池中点燃蜡烛的片断,缓慢沉闷的长镜头令人格外动容。
    塔可夫斯基作为一个诗人的儿子,自然对编剧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他不仅仅需要电影有文学的意义,而且还要有诗歌的节奏。《镜中时光》就是一部纪录老塔和和意大利著名的编剧托尼*诺格拉Tonino Guerra在一起的谈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在旅途中拍摄的片子,老塔当时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城市旅游,顺便给他的影片《乡愁》挑选外景地。两个小时的影片,完全被二人的谈话所占据。他们谈话的内容从政治到艺术;从导演风格到拍摄技巧;从文学到音乐……几乎无所不包。通过影片,可以从文化的根基层面了解塔可夫斯基---了解他为什么要拍电影,了解他电影中的诗性,了解音乐和诗歌的美感。如果说老塔的日记、文章和电影是一个个文本的话,那么这不纪录片可以看成是一部理解塔可夫斯基的统领性的指导文件。托尼*诺格拉是意大利最负盛名的编剧,他和欧洲许多著名的导演都有过合作。老塔最迷人最令人纠结的影片《乡愁》就是出自他的笔下。此外,他编剧的剧本还有安东尼奥尼的“情感疏离三部曲”(《夜》《蚀》《奇遇》)《放大》《扎布里奇角》《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红色沙漠》和《云上的日子》;还有德*西卡的名片《意大利式结婚》;费里尼的《我记得,想当年》;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养蜂人》《赛瑟岛之旅》《雾中风景》《鹳鸟的踟躇》《尤利西斯的凝视》《悲伤草原》等。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单,加上老塔的盛名,编剧大师和导演大师的对话录非常吸引影迷的眼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8: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

    和同一天去世的安东尼奥尼在纪录片上的缺席不同,英格玛*伯格曼有几部质量极高的纪录片,而且他本人也接受过非常多的采访,似乎他很愿意和影迷共享自己的拍片心得。在CC出版的《野草莓》DVD的花絮中,有一段三个小时的伯格曼的访谈,这是伯格曼最完整回顾自己创作生涯的访谈。作为戏剧和电影大师的伯格曼,还有着非常高的文学造诣,除了各大电影节的奖项之外,他还获得过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伯格曼的迷人之处在于他在银幕上创造出的令人魂迷的影片,可是这种影片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呢?维*肖曼曾为伯格曼拍摄过一部名为《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探班访问式的纪录片,导演维*肖曼跟踪记录了英格玛*伯格曼拍摄电影《冬日之光》的全过程。《冬日之光》是伯格曼的一部早期影片,与《犹在镜中》和《沉默》被称为“神之沉默三部曲”。探寻大师早年的步伐,更容易看出他的导演风格/个人价值和精神内容。伯格曼自己也说“如果说我真正喜欢我早期的电影,那只有《冬日之光》了,那是部特别的电影,关于我的感受,我感到我在开始和结束它,一切事情都遵循某种方式,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
    伯格曼晚年,隐居在法罗群岛上,并逐渐退出了电影和戏剧界,就在伯格曼即将渐渐淡出电影工业的时候,女导演Marie Nyrerod用其细腻而温婉的女性视角拍摄了影片《完全伯格曼》。这部影片也是是伯格曼本人首度授权拍摄的他本人的纪录片。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在《伯格曼与电影》中,伯格曼回顾了自己60余年的创作生涯。由于伯格曼本人喜欢随身携带着摄影机拍摄素材,所以纪录片导演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影像资料,加之欧洲纪录片的评论的传统。这个部分展现出了一种夹叙夹议的风格。当年的片场和现在的评论叠合而成了影片中别有风味的蒙太奇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曼*波兰斯基: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对比电影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的自我放逐,比如塔可夫斯基迫于苏联的政治压力而流亡海外,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囿于波兰的不安氛围而远走法国……罗曼*波兰斯基的自我放逐有一丝无奈,有一丝内疚,有一丝谢罪。即使当事人已经公开表示原谅波兰斯基,即使他的《钢琴师》获得奥斯卡奖,他仍觉得自己毫无脸面回到美国。
    1977年,波兰斯基在杰克*尼科尔森的住所与一个13岁女孩发生了非法性行为,之后在候审期间私自出逃,直到现在仍然被美国警方通缉。波兰斯基没有逃到他的祖国波兰,因为1970年代的波兰政治气氛非常糟糕。他直接逃到了法国,并且定居在巴黎。在法国,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并且拍摄出了《苔丝》《苦月亮》《钢琴师》这样的经典电影。
    多少人不愿旧事重提,往事有时候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女导演玛莲娜*齐诺维奇却把自己的视角故意安放在了这件当事人不愿再次提及的事件上,并以此为题,拍摄了纪录片《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她并没有采访波兰斯基,只是用旁人的叙述和一些资料的剪辑穿掇起了这部纪录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津安二朗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朗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都承认受到过他的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也是如此。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的感觉和对小津脚步的追寻。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是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这是文德斯版本的《东京物语》。整个影片像是一幅浮世绘的绘画作品一般,把东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示了出来。
    虽然导演声明并非本著朝圣的心态“寻找小津”,但是他依然坚信小津的作品是最有资格被摆放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中的。他之所以这样推崇小津,是因为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席卷全球之后,小津仍然能开创出一种自己独有的拍摄方式---那种反叙事的简约的镜头语言“在拍摄某样事物时,能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在影片一开始,文德斯这样借小津的美学理念给电影定义“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濑巳喜男

    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并称日本影坛四大传奇巨匠。
    可是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在评论界,甚至是在影迷圈里,成濑却遭受着不公的批评和误解。即使成濑是位殿堂级的大师导演,可是他的地位却远远不及沟口/小津/黑泽明。成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是在不断地被误解和被平反之中确立的。
    成濑巳喜男擅于刻画女性角色的心理,执著于日本传统家庭伦理;在新社会中呼喊失去的道德和美好品德的回归。他和小津安二郎有着类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成濑明显要比小津更悲观更消极;但是二人的导演风格却截然不同。小津是一位很安静的导演,而成濑却更焦急更不安。他在处理情感剧时,比小津要开放。于小津放弃电影文体修饰方法的极端做法不同,成濑更多地利用摄影机的移动、淡入和淡出、特写镜头等等镜头语言来展开叙述。在成濑的大部分影片中,他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既甜蜜又苦涩的人生观(《当女人步上楼梯时》《饭》)。
    纪录片《成濑巳喜男的世界》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成濑电影创作和思想的电影。影片尤其着重介绍了成濑最后几部电影的拍摄。五十年代以来,成濑一直在走下坡路,因为他刚好遭遇到了新浪潮给日本电影制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大型电影制片厂都要全方位迅速商业化,“普通”的作者电影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衰败的道路,成濑本人也无法避免这种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川昆

    以电影《情书》《燕尾蝶》《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影片知名的岩井俊二,自称是市川昆的粉丝,特别是大师76年的作品《犬神家族》更是岩井“拍电影的教科书”。对于代表“岩井风格”的镜头语汇和剪辑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拍摄纪录片,岩井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数次采访市川昆导演本人。尽管两人年龄相差47岁(市川昆当年90岁,岩井43岁),岩井俊二依然认为:年龄的差距不是问题。我感到我终于遇到了这个世界上和我最为投机的人了。
    由于二人精神世界的相通,岩井俊二得到了更多的共鸣。
    影片拍摄完毕之后,市川昆笑着说:《市川昆物语》是一部具有浓厚岩井俊二风格的影片,它具有出人意料的感觉。全片最后会以什么方式呈现,我非常期待。
    岩井俊二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字幕---这一手法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他也曾大量使用---造成了“市川昆编年体”的特殊效果。不管怎么样,影片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尝试,它记录了市川昆导演从幼年到晚年的经历,影片中还动用了很多大师的私人照片和文字,在大师去世后,这部影片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费德里克*费里尼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德里克*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天生谎言家》是一部拍摄给费里尼影迷看的大师纪录片,因为影片中没有给所涉及的影片和剧作家任何字幕。它需要观众非常熟悉大师的作品和剧中人物。在影片中接受采访的人物也是大事云集,唐纳德*萨瑟兰/泰伦斯*斯坦普/罗伯托*贝尼尼甚至还有意大利最富盛名的小说家卡尔维诺。本部影片在费里尼去世十几年之后完成,再一次探索费里尼晚年几部电影的神韵,精彩记录了费里尼如何将生活现实移花接木转化成心灵魔幻风景的神乎其技。
    《天生谎言家》着重介绍了费里尼后期的几部影片,导演本人的工作状态和观点论述是影片的看点也是全片的精华,一如导演本人所说:我拍摄的意大利并非真实的意大利,所以我是位天生的谎言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沟口健二

    作为沟口健二的学生,作为继承了沟口健二衣钵的导演,新藤兼人责无旁贷地拍摄了这部名为《沟口健二:导演的一生》的纪录片。
    影片以一尊沟口健二脸部模型开场,字幕无情地写出:1956年8月25日,导演沟口健二逝世,享年58岁。接着摄影机进入了医院,导演想在最后的时刻拍摄几个沟口的镜头,但是没有获准。随后影片进入了倒叙阶段---从沟口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开始,逐一介绍他所拍摄的所有影片。新藤兼人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影片里,沟口始终没有露面,配合电影剧照和工作照出现的是沟口接受采访时的录音。新藤兼人采访了沟口的邻居/朋友/演员/制片/编剧。他用一部诉说的口头历史为我们构建出了沟口的创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片的重点自然是沟口健二拍摄的最著名的影片《雨月物语》。实际上,整个纪录片就是在寻找和复原《雨月物语》的拍摄过程(此片收录在了CC版《雨夜物语》的花絮碟中)不过是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抽丝剥茧式地拉出了沟口健二作为导演的短短58年生命的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斯坦利*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一个绝顶天才的混蛋。道格拉斯在《斯巴达克斯》首映式上对记者这么说。这句话也许是最能恰如其分地形容这位电影大师的最精辟的语言了。
    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在他去世前没有几天,他刚刚完成了汤姆*克鲁斯和尼克*基德曼出演的伦理片《大开眼界》。17天后,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晚会上,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主持放映了一段3分钟长的库布里克电影集锦,以肯定库布里克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以及表示大众和学院对其逝世的哀悼。在这之后,斯皮尔伯格接手了库布里克编剧并完成分镜头脚本绘制工作的《人工智能》的拍摄。大师的精神和理念,就这么被继承了下来。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人生》全方位地回顾了库布里克整个电影生涯,并由汤姆*克鲁斯担任解说。库布里克一生只拍摄了18部影片,这和他所获得的荣誉似乎有些不相称,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库布里克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人生》就仔细分析了这18部影片,并以此为线索,为我们展示出了大师创作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泽明《生之欲》插曲《人生苦短》

人生苦短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未褪色前
趁热情还未冷却
谁都不知明天事

人生苦短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乌丝还未成白发
趁爱火还未熄灭
今日一去不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3 04:20 , Processed in 0.0359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