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08|回复: 56

寻找波伏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1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jpg
一帆小楼望湖树,万盏灯火围鱼堤。雷峰保俶两相忘,新塔旧墙忆旧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Simone de Beauvoir:1908.01.09-1986.04.14

01.jpg
2008年1月9日是波伏娃诞生100周年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3: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书集》

    波伏娃和雅克*罗兰*博斯特的长达984页的《情书集》动摇了萨特/波伏娃的神话。
    人们一直以为萨特和波伏娃是一对十分恩爱的情侣,萨特是波伏娃最爱最敬重的人,波伏娃是萨特最宠爱的“小海狸”,他们俩超越世俗的协议契约式的爱情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直到1997年,波伏娃和美国作家尼尔森的《越洋情书》出版后才改变了世人对他们的印象。波伏娃在长达17年的304封写给“我的尼尔森、我深爱的人、我亲爱的、我的夫君、我深爱的丈夫”的情书中,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倾吐衷肠,让大家看到一个勇往直前、一往情深、热情似火的恋爱中的小女人形象,而萨特从未收到过一封有这些情书中的四分之一的热情的信。
    波伏娃和博斯特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波伏娃30岁,博斯特比她小8岁。
    当时,波伏娃在莫里哀中学教哲学,与萨特在一起已经生活了8年,萨特出版了《恶心》后在法国文坛声誉鹊起,而波伏娃的头上也已经扎着那条颇具象征意义的头巾,并且从萨特那里得到了“小海狸”的外号,他们俩定下的原则是,在灵魂上相互忠实,在身体上是自由的,关系要透明。
    雅克*罗兰*博斯特当时在巴黎上大学,他生于牧师家庭,是家里十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勒阿弗尔中学读书时,萨特当过他的哲学老师,这位老师打破一切常规上课,把学生们带到小酒店里讲解黑格尔,还在运动室里和同学们一起练拳击,让博斯特十分迷恋,而博斯特也是萨特最聪明的学生。后来,博斯特跟随萨特来到巴黎,融入了萨特的小家庭。
    波伏娃和博斯特都特别喜欢远足,常常在乡间小路上一走就是十几个小时,波伏娃从不觉得累,博斯特则尽可能地跟在后面。7月的一个晚上,在提涅附近的一个谷仓里,两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有约在先,关系要透明,波伏娃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萨特:
    我碰到了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从家里出发的时候我压根儿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我和博斯特睡在一起已经三天了……我看着他傻笑,他问我:“您笑什么?”我回答说:“我在想如果我建议您和我睡在一起,您会是什么表情。”他则说:“我还以为您在想我想吻抱您却又没那个胆呢……”
    萨特信守契约,接到这个消息时一点也没有激动,只是问波伏娃怎么挤得出时间去看博斯特。但博斯特和圈子里的另外一个年轻女子奥尔加*科萨奇维茨(萨特和她的关系非同寻常,小说《墙》就是题献给她的)有着稳定的恋爱关系,他并不想破坏这种关系,所以他和波伏娃的关系一直是保密的。波伏娃对外人也说博斯特只是她的一个普通朋友。
    1938年11月博斯特服兵役去了,1939年成为正式军人,博斯特和波伏娃不得不分离,他们开始鸿雁传书,几乎每一天都在写,在信中无所不谈,他谈他在兵营里的生活,在阿尔萨斯的大雪和泥浆中进行的“奇怪的战争”,她则讲述自己在巴黎的旋涡中的挣扎。但他们诉说的最多的还是彼此的思念之情。波伏娃的信中通篇都是“我想您都快想疯了、对您的思念把我的心都撕碎了”。
    那是一个女人排山倒海般的爱情。
    “我亲爱的博斯特,您给我写了许多温情脉脉的信,我强烈地感受到您对我的爱情。我希望我的爱也能带给您幸福,就像您的爱给我带来幸福一样。”
    “我终于又可以给您写信了---我刚把萨特送到火车站;我觉得一切都像是梦幻之中;我想给您写信,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写,我觉得我哪怕看到一个假象(一个画面,一个重现的回忆),我都会彻底崩溃……我尤其不能去想您的面容,您戴着头盔在兵营里的阴郁的脸色……”
    他们的书信在1940年2月中断了。
    大家都知道,波伏娃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博斯特后来则做了《战斗报》的记者,成了作家、剧作家、影评家,并在《新观察家报》当了15年的记者,1990年9月21日去世,去世前把波伏娃写给他的信都交给了波伏娃的养女西尔维*勒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她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波伏娃的旅行:

    1908年,西蒙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过着舒适安定的生活。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24岁,西蒙21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是萨特。
    可是她的父母却无意邀请她的朋友共进午餐。靠着热心肠的表妹送食物,可怜的萨特在田野里孤独的捱过了几个夜晚。终于,爱驱使着西蒙,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带着食物前往野地里与萨特相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真正的一天。
    这一天,他们第一次做爱。
    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没有人说话,父亲不理睬我,母亲在房中哭泣,表妹认为我们的事件极为罗曼蒂克。我宽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现在我真的要为自己负责,我可以随心所欲,他们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萨特再也无法离开她的一生了。
    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到马赛教书。萨特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
    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西蒙的昵称)。
    1945年,萨特与西蒙及几个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月刊。
    1949年,被后人奉为“女权运动”的“圣经”的《第二性》出版。
    1954年,以《达官贵人》获龚古尔奖。
    五十年代访问中国。此行的结果是《长征》的问世。
    西蒙晚年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书名《致河狸的书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却一封也没编进去。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岁。
    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的话尤其深刻:波伏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蒙娜在理论上喜欢过冒险生活、耗费精力和一切过激行为。对她来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自由,从家庭中走出。但她从未想到她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十八岁时,她写了一部小说的开头几页。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少女终日关心的事情是保护自己免遭他人纠缠。
    西蒙娜开始喜欢上萨特了。原因是萨特在一直不停地思考,从不把一切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他还告诉她,她应该坚持她个人的自由,应该保持好奇、坦率、真诚,做些与写作有关的事。萨特和她追求同样的目标---写作,而且他还赞美了她的容貌。
    西蒙娜毕竟是一个女性,她认识到,对一个姑娘和她受的教育来说,婚姻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应该结婚。但萨特却绝对讨厌婚姻生活。
    当他们的恋爱在进入实质阶段时,萨特喜欢对西蒙娜说: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
    这意味着,他们都可以体验偶然的风流韵事。他同时也告诉她,他们的关系会持续不衰,她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但是仍不能取代和其他人的短暂约会。
    他们两人已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属于一类人,当然,问题在于如何避免与他人短暂风流后的懊悔和嫉妒之类的情感。
    萨特建议结婚,但他明确指出,婚姻的俗套将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一致认为,表现得和他们的信念一致是合乎道德的,并认为独身状态理所当然。他们两人都感到只要二人永远相爱并生活在一起就够了,这就是婚姻的本质,而勿需去办理什么手续。同时双方都保留一个空间,只能使双方的感情更加深入。的确,他们的恋情越来越深入,变得更为相互需要,他们决定彼此决不分手。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暂的分别,而不是非常孤独的逃避。
    西蒙娜写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舒论断:挚爱她的灿烂.........

    波伏娃曾与萨特及其17岁的女学生OlgaKosakiewic在床上疯狂地“三重奏”,她自己也毫不避讳对双性恋的热衷,在小说《女宾》和4卷本的回忆录中她都毫无顾忌地“暴露”自己,用她的放荡不羁震惊巴黎,为“好学”的现代法国女性树立了“榜样 ”。
    虽然匈牙利作家阿瑟*凯斯特勒/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等人都曾上过波伏娃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人榜单,但都只是一段插曲,而萨特与波伏娃的亲密关系却维持了一生。他们并不同住,也允许对方有情人,唯一的条件是必须保持绝对的坦诚,要毫无保留地跟对方坦白发生过的所有细节,这一切在后人看来简直就是“行为艺术”;也亏得这条契约,人们才得以堂而皇之地从他们的书信集中“窥视”到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因为这些风流韵事,萨特和波伏娃被戏称为“存在主义的舞王舞后”。
    波伏娃为法国女性争得的地位是全方位的。
    如今风头最劲的两位法国女性---总统萨科奇的原配夫人塞西莉亚和很可能成为“第一夫人”的萨科奇现任女友卡拉*布吕尼,都属于受到波伏娃直接影响的一代人。她们强势/独立,尤其在婚姻生活上毫无心灵负累。尤其是前超级名模/歌手/词作者/时尚界性感女神布吕尼,私生活更像是一位当代波伏娃,永远处于绯闻的中心,甚至曾公开放话“尽管有时也会一夫一妻,但更偏爱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她与波伏娃一样,不断与名人演出离奇的情事,一会儿是法国大出版商让*保罗*昂托芬的情人,一会儿又勾搭上其子拉斐尔,并生下一个儿子。这段离奇的故事曾被拉斐尔的发妻朱斯蒂娜写成小说《没什么要紧》。
    在败给萨科奇的社会党女候选人塞戈莱纳*罗亚尔的闺蜜/小说家Aurélie Filippetti看来:女性主义可不是性冷淡,波伏娃就是性感、耀眼的明证。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她仍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不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伟大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发碧眼,有着猫一样的眼神,烟抽得凶,经常喝醉,然后泪流满面,一张被眼泪浸泡得湿乎乎的脸颊足以说明她与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型女学究之绝不雷同。她衣着时髦,举止优雅,是当时圈里最著名的女人。波伏娃丝巾盘头的造型,不仅成为了一个世纪的经典形象,即便现在,也能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引发美妆趋势。能干,独立,强势,自信且迷人;永远处于绯闻中心,却没有丝毫婚姻的精神负担,是真正的自由女性-----这一切今天时髦女的标准,100年前出生的波伏娃全部达标,甚至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萨特和波娃的速写.jpg
萨特和波伏娃的速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001.jpg
1979年6月21日,波伏娃与萨特在一起庆贺萨特74岁生日,及他们半生的友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002.jpg
1974年与养女一起参加妇女解放运动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003.jpg
1945年巴黎解放前夕波伏娃与朋友吉吉*帕尔多在蒙巴那斯区文人聚集地:弗洛咖啡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5: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004.jpg
    在沙丘中:立陶宛。“我成为一位出卖者,一直是。我全力以赴地投入我的工作、怒火、友谊之中,这毫无用处:一会儿之后我就会否认我自己,这我知道,我要这样,激情汹涌,单是由于热切地意识到我未来的出卖,我就出卖我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1 22:08 , Processed in 0.0421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