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05|回复: 0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永续农业与历史文化的永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7 17: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台湾不少经济专家往往以极其狭隘的观点断言:农业的经济效益太小,欠缺竞争力。并鼓吹台湾政府加入WTO,想牺牲农业来换取政治与工业利益。
    与此成为激烈对比的是:所有重视传统文化的先进国家,不管是瑞士/欧盟或日本,都在使用WTO所允许的各种补贴手段,积极维护农产品的质量/农民的收益以及农村的永续。这些恐怕都是鼓吹放弃农业的经济学家所难以理解的。
    没有健康的农产品,就没有健康的身体。今天,面对各种进口农产品不可思议的污染,我们很容易理解先进国家维护农产品质量的用心;此外,没有健康的农业,就没有健康的自然环境,因此,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欧盟对有机农业的大量补贴与提倡。但是,我们很少人能想到:欧盟与日本之所以要保护她们的农民与农村,为的不仅仅只是经济的理由,还更是为了维护她们的传统,以及她们的文化。
    细读欧盟2004年农村发展的诉求,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把“维护传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器物/工艺与生活情境”当作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农村,德国人就不再是德国人,法国人也不再是法国人;如果欧洲没有了农村,就没有了传统,也不可能有人性化的文化。
    一. 文化诞生于农村的情境
    所有人性化的文化,都诞生于乡村,诞生于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牧歌的情境”里,而非诞生于都会或工业城的情境里。
    乡村的情境,截然不同于都会的情境。
    我第一次搭捷运,是在伦敦。当列车停站,看着成千上万的人踏着快速而整齐的步伐,从这边砰砰砰地上车;另外成千上万的人踏着快速而整齐的步伐,从那边砰砰砰地下车。虽然所有人都穿西装,可是那种感觉像是欧洲战争已经又爆发了。那种军队要赶赴战场的绷紧感觉。这就是都会。
    但是,到了北埔或美浓,你会很想把汽车停下来,改骑脚踏车;你会想把西装脱下来,改穿短裤脱鞋;你会想吹风,你会想坐在草地上懒散。
    我在农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
    她的朋友从台北去鱼池乡找她,一整天都在催她孩子:快点!快点!
    我这朋友忍不住一再跟她朋友说:不用急,我们这里是乡下,慢慢来。
    只有在幽缓的情境里,人的心才能够沈静,静得可以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来自人心最深处的声音,我们叫他“人性”或“人性的底层”。离开了乡村,我们很难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我们很难听到“人性”的声音,我们很难有人性的文化。
    所以,德国人愿意花许多补助费去维护他们的农村。
    一个德国人之所以为德国人,并不是因为他会讲德语,而是因为他的情感是德国人的情感。德国人的情感从何而来?因为他从小读德国文学,所以才会带有德国人的情感。但是,德国有名的诗人,如:歌德/席勒/贺德林等,他们所写的诗,所怀有的情感,不会是都会式的情感,不会是罗大佑唱的那种情感,而是只能在农村情境下发生的情感。所以,是先有德国的农村,然后才培育了德国的文化。更甚者,如果德国的农村消失了,不要说是创造,连想要传承既有文化都不可能。
    譬如说,想要教台北市的小孩读读李白的《静夜思》,简直不可能。
    床前明月光?看不懂。他从小到大不知道什么叫月亮,或者月亮只是天空中像霓虹灯/像探照灯的一小个光点。
    疑是地上霜?看不懂。台北小孩想来想去,只记得老冰箱有时候会结霜。现在电冰箱的除霜功能又很好,所以怎么想都不知道什么叫霜。
    举头望明月?不知道。有时候只会在一些地方,看到一颗小小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完全不懂这句话,他可能根本没有故乡。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也不算故乡。因为连爷爷奶奶都不知道已经搬了多少次家了。跟他提“曾祖父母”的时候,都不知道是谁,他连爷爷奶奶都很少遇到。
    生活经验中没有的东西,怎么可能在文学作品中有对应的感受?文化是不可能从它被创生的情境下被孤立起来的。文化脱离开了创造它的生活脉络,就无法被理解。
    二. 没有农村,就没有历史与文化
    欧盟为什么要保护她们的农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德国人丧失了农村,他们不仅将读不懂歌德/席勒/贺德林的诗,甚至会听不懂巴哈的音乐。
    巴哈的乐曲,是发自农村内的一种宗教情感;这跟现在台北教堂里面的宗教情感是不一样的。德国人也将会听不懂贝多芬的《月光曲》,因为《月光曲》是描述在月光下所产生的情感,没在农村安静月光情境下待过的小朋友,他们要怎么听?每次看到月光,同时都要听到机车/越野车驶过声音的人,他们要怎么听?所以德国人了解一件事:所有他们重视的文化/浪漫文学,都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发展而成。所以要德国人了解德国文化或德国的浪漫文学,就要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农村。
    用台湾的例子。
    台湾最好的雕塑家之一,是黄土水
    黄土水的两件作品,一件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件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主题都是人跟水牛。如果你小时候跟水牛一起长大过,你去看他的作品,你会很亲切。水牛的眼睛非常的温柔,而这种温柔只有农夫能懂,没种过田的人是看不懂的。你带你的小朋友去看他的作品时,你的小朋友已经看不懂了,因为他看不懂那种眼神,他不知道那个含意,那是跟牛一起生活过的人才懂的。台湾的农村若消失,黄土水的作品也就跟着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壳。
    陈澄波是最有台湾味的老画家之一。
    陈澄波的画,没有在农村住过的人看不懂。他呈现台湾农村的景象:外面热得要死,可是树荫下阴凉,你刚从热的地方走来,你还浑身都是汗,可是不会躁,你感到很凉,看着外面整个水气跟热气.....没有在台湾农村生活过的人,看不懂。所以日本最喜欢陈澄波作品的人,是那些来台湾住过的人。
    如果台湾没有农村,那么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钟理和,他的书就消失了。真的可以称斤论两来卖了。因为读不懂,它和你的生活情感没有呼应。
    三. 没有农业,就不是我们要的农村
    我不反对观光休旅成为农村的重要收益之一,但是,我怕观光休旅成为农村最重要的收益。因为,没有了农业,即使有农村,那也是个假的农村。
    英国人的古迹保存方法,是把一整个18世纪兴建的村落整个地给保留下来,并要当地居民在例假日穿18世纪的服装,用18世纪的方式饮食。他们把已经坏旧的/消失的/靠风力推动/靠小河流推动的磨坊,重新做起来。他们把铁匠重新找出来。这样,当旅客如果在周六周日去那里,整个村落除了英文不是两百年前的以外,你看到的都是两百年前的生活情境。这是英国文化资产保存的一个案例。到那里去,就可以重新感受18世纪时人民的生活。回家再读18世纪的小说时,你就读得懂了,就可以想象为何当时会有这样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作法与说法,乍听之下好像不错。但你真的去看,三两次之后,我想你就会失望。你想想看,这一群人,简直是雇佣来的。只有假日两天穿着那样的衣服,过那样的生活,简直是演戏!他们摆明就是要你的钱,那根本就是另一座迪斯尼乐园。
    同样地,北埔的擂茶重新带动了北埔经济的繁荣,但是却也摧毁了北埔的宁静/人情和文化。
    摧残一个传统聚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光!不仅台湾如此,日本亦如斯。
    被小区营造界奉为圭臬的小樽市把一个传统建筑赋予新生命,用作传统美食区,并将周围运河重新整治,而带来可怕的观光人潮。但是,对世居小樽市的市民而言,运河区根本是个沦陷区,充满与小樽市历史与日常生活脱节的虚假观光味。
    这引起两个重要的议题:
    没有农业的农村,就其存在(being)而言仍可以算是农村吗?
    没有农业的农村,仍可以复育传统文化与人际关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有鉴于此,在欧盟的“生态农业”政策里,有一整套农业/农村与文化的完整复育策略
    首先“以优质食物对抗廉价食物better food rather than more food”的有机农业发展策略,用以对抗美国和其他国家廉价的基因作物与惯习农法的农产品,从而复育农业与农村生态;
    接着以农业与农村生态来重新复育农村的人文情怀与历史景观---不再只是景点或特定建筑物,而是整个村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然后在这个生态/历史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基础上,重新去复育传统工艺与文化。
    四. 结语
    农业的直接产值或许远不如工业与商业,但是它对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与人性的承继与孕育,却绝非工业与商业所能替代。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宽广的“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来重新思考农业的意义与政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5 00:36 , Processed in 0.0344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