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也稱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影响:
* 此曲由于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
*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的音樂專輯《December》中的《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
* 此曲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 動畫“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劇場版,亦用此曲的弦樂版作為配樂。
* 動畫Kanon京都版的第14話亦有使用此曲,並在第24話用此曲解釋標題。
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複調音樂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如巴赫《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相关历史:
* 卡农Canon起源于意大利法国,约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
* 卡农的名称最早作Caccia古法语作Canon故一般认为其称谓来源于古法语,意为“依靠”(此说存疑。有一说:古法语的Canon意为learned博学的学术的。疑是误将learned写成leaned,leaned意为:依靠。又,这一古法语的Canon从语源上说来自于德文的Kanon意为“规律/法则”因此一般认为卡农的原意为:规则)。
* 卡农曲在十五世纪上半期至十六世纪中期(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
运用卡农技法的著名作品(非卡农曲):
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常用卡农手法,其中最著名者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莫扎特《安魂曲》第二章《垂怜经》合唱部分运用了卡农手法。
代表作(卡农曲):
* 《雅克兄弟》
* 《Der Hahn ist tot》
* Johann Daniel Elster 《Oh, wie wohl ist mir am Abend》
* 《Kookabu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