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4|回复: 0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读弗吉尼亚*伍尔芙《奥兰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1 15: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来了,来了,心中充满喜悦。你我合二为一永不分离。我在尘世,我在苍穹。我正在绽放,我正在凋零。”
    这是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结束时出现在树枝上的天使所唱的歌词。
奥兰多001.jpg
    听着歌,让我记起柏拉图《会饮篇》中记载的一则古希腊传说:人类曾经本不分男女,雌雄一体,后来只因力量超群,遭神妒嫉被劈为两半。从此人类就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期望获得完整的性别。
    柏拉图认为人生前和死后都有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就分裂为二,他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隐秘着。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惟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才能得到真正完美的幸福。
    奥兰多正是经历过两种性别转换的综合体,虽然躯体的性别特徵有所不同,他是她,她是他,却改变了世人对不同性别的期待。爱并非独立存在的,爱之中包含了一个个体的人与另一个个体的人的结合,是人类产生和生存之源。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过:爱总是和所爱的东西结合为一体,而结合为一体的开始,也就是分离的开始,是由争执与憎恨支配阶段的开始。由此,从爱的正面会看到了其反面的争执与憎恨。
    《奥兰多》是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作品,作者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倍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这部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1992年,英国才女导演萨莉波特把她改编后拍成电影。
    这部小说,伍尔芙一改擅长的意识流手法,用传统叙述方式写就,令我真正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文学想象力。奥兰多是一个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甚至跨越性别的人物,天马行空地遨游于历史/政治/文学/爱情/社交/死亡/轮回以及两性世界里,用好奇的眼睛观看着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男女性别的差异。伍尔芙自己戏称为“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大玩笑”,但我却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也许在我的心里,文学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奇幻的颜色,应该有飞翔和超越时空的翅膀。
    关于《奥兰多》伍尔芙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认为它应该象一张蜘蛛网,与生活既四角粘连又整体超越。小说结构精妙恰如这张网。一首“致橡树”奥兰多写了三百年,它是奥兰多心理脉络发展的象征。祖屋繁复庞大,其构造与时间的年月日分法一致,365间房,52座楼梯和7个院落,是在时间上积累起来的英国历史与传统的象征。橡树装点了房屋,又依托于一旁,而奥兰多的成长也正处在传统影响和个性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围绕橡树与祖屋这两种贯穿全书的主要意象,小说布局如蜘蛛网般分出经纬。维塔评论伍尔芙的小说,认为总似迷雾一般。移步换景,我们是可以从迷雾中寻出重重经纬的。
    奥兰多是伊丽莎白一世时的贵族美少年,女王的侍卫。为俄国驻英大使女儿萨莎的美貌所迷,全然不顾世俗非议,疯狂地堕入爱河,而萨莎不过是逢场作戏。失败的恋爱使奥兰多深受打击,昏睡七天后,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却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又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为摆脱种种烦扰,他请命出使东方,在一次战斗中,目睹杀戮惨状,再度受到刺激,自问作为男子在世间有何意义?第二次昏睡醒来后已身为女性。看着镜中自己的身体,奥兰多自言自语:还是同一个人,没什么分别,只不过是性别不同而已。
    奥兰多的经历好似场睡梦,一觉醒来,伍尔芙说:倘若这是睡眠,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睡眠倒是什么性质的呢?它们会不会是一种疗法?在昏睡中,一只黑色的巨大翅膀,把最痛苦的回忆,即可让人的生活一蹶不振的记忆,一笔勾销,抹去它们的苦涩,为它们涂上光亮的色彩,甚至对最丑陋,最卑鄙的记忆也是如此。会不会是死的愤怒必得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把我们撕成碎片?会不会我们天生必得每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就无法继续存活?那么,在我们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那些渗透我们最隐秘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最宝贵的自制力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奥兰多是否因痛不欲生而死去一星期,然后死而复生?倘若如此,死的本质是什么?生的本质又是什么?
    多么震撼人心的发问!
    死的本质是什么?生的本质又是什么?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才催发了每一个对生命意义充满孩童般好奇心的人不断探索的欲望。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生命虽然混沌不清,但死亡也不是没边没沿,人既生则必死,“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它像一个节日,必然会降临。的确,死神对人的窥视从不曾停止过,但他也从不曾在时候未到的一天拿走人的生命。既然它这样公正,为何不活下去试试呢?超然于物外的人几乎没有,但泰然于心中的君子比比皆是,那么何不泰然一番,不去与死亡计较争辩;何不坦直真诚地面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心平气和地作伴人生路上的沧桑浮沉呢?普鲁斯特说,生命探寻的旅行不是在发现新的景观中,而是在发现新的视角中。试想,当我们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的时候,有没有一刻属于自己冥思生命意义的时间?有没有时间去阅读生死?对于万物来说,生为体,死为尻,生如得,死如丧,生死一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嚼咀伍尔芙这句发问似乎让我略略明白,为何害怕读普鲁斯特《重现的时光》。
    忧愁敏感的普鲁斯特,他一个病人的躯体,感受到了浮在脑海里与万物很近的那团气息是可以抓住也想拼命抓住的东西。那是一个跟生命逆向运行的世界,也是生命的本能回溯。如果能尽可能多地找到来时的路,那就能同时求得死亡与轮回两条平行的线路,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就能同时建立。然而,在人类光速里,时光如何可能重现,惟一可能重现的,只是模糊的幻影和昏暗的错觉,或许如奥兰多的昏睡,或许如普鲁斯特的失眠,抑或如博尔赫斯的失忆。
    而我,更愿意凝固住一个时间,一个最短的时间,争取一个永恒的时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思想像海绵般吸收一样,保持对生命的阅读,似水流年才会一直活着。
奥兰多002.jpg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2 22:18 , Processed in 0.0366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