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08|回复: 4

赏梅勿忘齐如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06: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剧作家罗瘿公曾以一首《俳歌调齐如山》感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起因是罗瘿公偶至梅宅,见齐如山正比划着,教梅兰芳做身段。发表此诗的北平《晨报》为之加上按语:梅兰芳之名,无人不知,而使梅之借获享盛名,实为高阳齐如山先生,则世能知之者鲜矣。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
    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
    “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
    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
    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
    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
    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如果梅兰芳没有遇到齐如山,不见得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如果齐如山遇到的不是梅兰芳,他在戏剧学上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也不会有那么大。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
    “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离开了齐如山的梅兰芳,在艺术上并未停步,先后创排新剧《抗金兵》《生死恨》,赴苏联访欧洲。可惜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辍演与建国后的政治任务导致梅的晚期创作只得一出《穆桂英挂帅》。
    解放后,齐如山去了台湾,梅兰芳留在大陆,两人当时各自力劝对方来自己这边,没成功,自此天各一方。齐如山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实属难能。
    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7: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历史细节来看,齐如山的确是留学归来后在梨园公会做了次讲演,批评中国戏曲。他是高阳人,从小看戏长大,或许去了欧洲后有点看不起中国戏曲了。有趣的是,电影中的演讲内容讲到勒头,而旦角勒头,其实是始创于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这次演讲,谭鑫培的确在座,谭老爷子其实是个很开放的人,并不保守,一生最爱改戏,对齐如山的批评言论也保持欢迎态度。当然,等齐如山认识到中国戏曲博大之后投身戏曲研究后,谭鑫培还是赞赏他。当时这次讲演梅兰芳不在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7: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

    日据时期,梅兰芳先是从上海去香港避祸,回上海后即蓄须拒演,卖画维生。被日本人拘禁的事宜,是没有发生过的。梅在抗战前曾赴日演出两次,与日本人的关系其实是极好的。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梅兰芳在北平联合义演,捐了1万大洋给日本。基本上没有哪个日本军官敢拘禁梅兰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

    梅兰芳出生梨园世家,父亲早逝,主要由梅家大伯抚养长成。这位大伯叫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清内廷供奉,为当时京剧界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谭鑫培拉琴,有“胡琴圣手”之称。老先生一直活到梅兰芳20岁已初步成名后逝去,享年4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07: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相公堂子

    电影《梅兰芳》里,少年梅兰芳出场不久,被其表兄朱慧芳拉去陪酒,妩媚的表兄一屁股就坐在了那位二爷的大腿上,让梅兰芳照学,得了梅兰芳一耳光。这个片段写出梅兰芳成长中的艰辛:不仅要学戏唱戏,还要应付许多陪酒陪客的无聊营生,而梅兰芳都坚持了自己的清白。
    这个片段并未虚构。
    戏子陪酒是清末戏子伶人的一个特有现象,当时流行的说法是“相公堂子”。
    相公堂子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私人科班(科班即戏曲学校),学戏之余,还要陪酒陪客,侑觴媚寢,有娱乐业的营业性质。这是清末男风鼎盛的一种表现。
    梅兰芳的爷爷、著名旦角、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之四喜班班主梅巧玲就办有“景和堂”,后来很多名角都有自己的堂子(即“私寓”或“书寓”)。比如,伶界大王谭鑫培的“英秀堂”(谭鑫培号“英秀”即从此来)。
    梅兰芳本人是在朱小芬(梅巧玲弟子朱霭云之子、梅兰芳的姐夫)的“云和堂”。他最早的开蒙戏就是这里学的。后来官方说法的开蒙老师吴菱仙,是他出了堂子以后的事儿了。当时与梅一起就学的就有他姐夫的弟弟朱幼芬、表兄王蕙芳。梅王两人被誉为“双璧”,当时有“兰蕙齐芳”之说。
    许多后人为尊者讳的缘故,很少提及梅兰芳也出身于相公堂子的事实。这也是后来从梅党到官方记载都极力抹杀的一点。
    据民国闻人包天笑在其《钏影楼回忆录续编》中回忆:
    1917-1918年间,他计划以梅兰芳为原型撰写历史小说《留芳记》,消息传开后,多人劝诫他收笔,《申报》主笔赵叔雍说:“畹华的为人,真如出污泥而不染,你先生也赏识他、呵护他的,关于云和堂的事,大家以为不提为好,免成白圭之玷。”《新闻报》副总编辑文公达也说:“兰芳虽是冯六爷一班人捧起来的,外间那些人,妒忌他尽说些脏话,那是不可轻信的。”
    梅兰芳运气好,既赶上了相公堂子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又遇上贵人,早早从此脱离。
    电影中,梅兰芳表兄朱慧芳的原型是王蕙芳。他在相公堂子时期是颇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2 19:38 , Processed in 0.0350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