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10|回复: 15

《赵氏孤儿*主题曲*不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2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说,只是活着,等待时间开花结果;
不说,只因爱着,话到唇边,被风轻轻吹落;
不说,只为梦想着,海枯石烂;
不说,却比说了更多……
http://www.8box.com/feed/000000_s_819246_/mini.sw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5: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晋的电影

《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舞台姐妹》
《春苗》《磐石湾》《青春》《啊,摇篮》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女儿谷》《鸦片战争》《女足九号》
姜文.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3: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氏孤儿*历史版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十九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八十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作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
    问得赵盾是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有那么容易。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不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一唱一和呢?
    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
    首先,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他要让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因此,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屠岸贾果然以晋灵公被杀事件为突破口,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显然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盾家族长期控制国政/朝政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政治格局的对比。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出来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他的名字叫赵武。
    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做赵氏孤儿前传。
    这个命苦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赵氏/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勾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并建立起来了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
    “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并且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矫情?历史只能更血腥更残忍更加你死我活。感动了东方和西方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到底只是文学故事,只是舞台上的故事,历史上曾有相关的影子,但却是另外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4: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站着!并且把钱挣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跳烟囱的那个烟囱,整个被姜文重新刷过;影片不分镜头,一条一条拍下去,25万尺胶卷---当时国产电影的片比是1:3,《阳光》达到了1:15,以5倍的奢侈创下了当时国内纪录。
        《鬼子来了》为了制造结尾马大三被砍头的特殊效果,专门从美国进口了几台能滚动拍摄的特殊摄影机;为了效果真实,从山西运来了房顶;影片最后使用了48万尺胶卷。
        《让子弹飞》周润发给姜文和葛优摆鸿门宴,为了拍出圆桌边三人“三足鼎立”的感觉,他们把摄影棚拆了,搭建环形轨道,三台运动的摄影机必须在运动中同时/交替对着三位演员,拍出一场令人窒息的巅峰对决,难度前所未有。影片最后使用掉的55万尺胶卷中,仅这一场戏就耗掉1/5。
        姜文说:我专门去国外考察过这事,他们拍戏胶片没有数,整条整条地拍,没有像咱们的先划分镜头,人家剪出来那鲜活劲儿,都是拍得多造成的。质量第一,这才叫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3: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4: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识途《夜谭十记》

    2009年暑期,改编自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盗官记》一章的电影《让子弹飞》开拍。
    《让子弹飞》的故事雏形是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现年九十多岁的马识途是老地下党,江姐许云峰都曾是他的部下。当时27岁的马识途已经是秘密共产党员,卧底在西南联大,上沈从文的写作课,沈从文要求他交几篇小说,必须是跟切身生活相关的。马识途就写了10篇小故事,交作业。
    也许肩负特殊政治使命的人不宜搞文学,文学会泄露人心的秘密。西南联大里也有国民党的卧底,从这短短的故事里嗅出了异己的气味。不对啊,这家伙怎么像共产党?于是开始查他,他就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4: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导演就是干这个。启发/忽悠/拍马屁/鼓励,以至于让他们忘乎所以,哎,我的戏就逮住了。演员不放松是演不好的,所以我这戏里边,演员发挥这么好,都是我给吹捧的。
    危笑:姜文是一个控制型和燃烧型的导演。他在不停地烘烤周围的人,他确实把我们都点着了。
    吴凌:姜文有一种特殊的把现场所有人员调动起来的能力,主要是靠他的凝聚力和个人魅力。从拍《鬼子来了》那会儿,其实特别苦。在潘家口深水库,周围什么娱乐都没有,天天拍夜戏,光大屠杀就拍了好长时间。那个冬天特别冷。我们当时拍地窖戏,真是在地下,天天在地下,整宿冻的。晚上就是挤在炕上轮流眯一会儿,然后接着拍。其实电影好多可以取巧的,就是可以不那么真的,但他全要真的。比如说打耳光,其实都是假借的,那种一闪,声音也可以用打在手上代替,但他是真打。你听那个同期声,全是真声。演员脸上一条一条的,全打红了。如果电影不是有最后的上映期限,也许姜文会永远改下去,他会一帧一帧地剪,每个1/8秒的镜头都不肯含糊,虽然观众其实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这种顶真的创作方式,注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特别高产的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4: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掏出手枪: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能,山里。
姜文又掏出县长的惊堂木: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能,跪着。
姜文啪地把手枪和惊堂木拍在一起: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04: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朔:

姜文应该是最后一个大师了,拳王……姜文气壮如牛,艺术野心更大,只怕没有他的舞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2: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零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死时24岁;
零九世达赖隆朵嘉措,死时11岁;
十零世赖隆楚臣嘉措,死时22岁;
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死时18岁;
十二世达赖赤列嘉措,死时20岁。
这些活佛英年早逝的背后,是政治与权力的争夺,只是这些继任者的生与死,
因为没有六世达赖央仓嘉措那样的丰富多彩的传奇情史而被人们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终年66岁。黄教大权落入第悉桑结嘉措之手。面对权力的诱惑,他对达赖之死密不发丧达,对外隐匿长达15年。在此其间,桑结嘉措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屡次向清帝要求封“王”,以便和当时掌握军权的达赖汗分庭抗礼,清康熙帝只好封他为“执金刚持达赖喇嘛教弘宣佛法王”---仅仅是“法王”,没有世俗的王权。同时,桑结嘉措利用与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汗王噶尔丹早年相识的关系,加强与准噶尔部的联系,企图利用准噶尔部的力量驱逐和硕特蒙古汗王的势力出西藏。后来,清朝康熙帝得悉五世达赖已死多年的消息,便致书桑结嘉措,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接到信后,摄于清政府的威摄,只好对外宣布五世达赖死亡的事实,同时寻找及迎接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自此布达拉宫迎来了它的新主人---16岁的六世达赖央仓嘉措。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错那地区。仓央嘉措在错那的十几年中,从小跟着母亲一起劳动,备尝艰辛,并和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公元1697年,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然而权力的移交并不情愿,第悉桑结嘉措仍然掌控大权。仓央嘉措已经接近成年,已不像其他幼年的转世灵童那么听话,而且他被认定是转世灵童之前,过的是很穷苦的平民生活---他的生命经历,注定与那些从幼儿起就被认定为转世灵童的人们不同。
        他所处的各种政治/宗教背景,也是异常复杂以及矛盾重重,第悉桑结嘉措虽然大权在手,但是因为他采取了阴谋,隐匿五世达赖死亡的事情,使得清朝康熙帝大为不满,因为达赖这一封号,就是出自于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之手,那么理所应当的六世达赖也必须由清朝皇帝本人任命,而非你第悉桑结嘉措。在西藏内部,由于第悉桑结嘉措独断专行,长期“匿丧”,身穿袈裟而又公开蓄养“主母”等行为,招致哲蚌寺/色拉寺等其他首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这个临时被找来顶替的仓央嘉措当时已经被推到台前,背后却无足够的政治和宗教势力支持,面对种种矛盾感到手足无措,常常表示出“失望,学习也无益处”这样的感慨。既然空有名分而难以作为,在这种境况下,人开始懒散起来,以种种游乐自娱,通过放荡不羁的言行表达内心的不满。这在当时为大家有目共睹,其中在第五世班禅的传记里说:休说他(仓央嘉措)受比丘戒,就连原先受的出家戒也无法阻挡地抛弃了。最后,以我为首的众人皆请求其不要换穿俗人服装,以近事男戒而受比丘戒,再转法轮。但是,终无效应,只得将经过情形详细呈报第悉桑结嘉措。仓央嘉措在扎什伦布寺居17日后返回拉萨。
        自那以后,仓央嘉措便穿起俗人衣服,任意而为。白天在龙王潭内射箭/饮酒/唱歌,恣意嬉戏。还到拉萨近郊去游玩,与年轻女子寻欢作乐,放弃了戒行。
        公元1701年,在拉萨把控军事大权的达赖汗病死,其子拉藏汗继位。拉藏汗为得到康熙皇帝信任,不断向清廷汇报桑结嘉措勾结准噶尔部的情况和六世达赖的丑行,清廷加深了对桑结嘉措的猜忌的同时,央仓嘉措也遭受牵连。1703年,拉藏汗和桑结嘉措的部下在拉萨正月祈愿法会上发生冲突,桑结嘉措集合兵力,迫使拉藏汗退出西藏。双方矛盾激化,兵戎相见。公元1705年第悉桑结嘉措兵败被杀。拉藏汗掌握大权以后,派使者赴京师说桑结嘉措勾结准噶尔人准备反叛朝廷,还说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终日沉湎于酒色,不守清规,不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请予废立。康熙帝即派侍郎赫寿等人赴藏,敕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一颗,同时废除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的封号,执献京师。1706年,仓央嘉措死在“解送”北京的途中,时年2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1: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
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
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4 18:24 , Processed in 0.0401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