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80|回复: 2

(汪永晨)今日三峡之一:逆水而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5 1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9月25日新华网武汉有消息说,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25日在武汉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182次常务会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一直以来,三峡的问题让人难以涉及。
        刚刚结束的党的17大,生态文明被提及后,各大媒体都在解读什么是生态文明。凤凰电视台以“江河水”为名,将要制作长达几年的电视节目。最先将要推出的就是长江,最先搭起的摄制场地是三峡。在他们拍摄的镜头中,长江不仅仅是母亲河,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他们将要诉说的长江的兴衰,不仅仅是一条江的兴衰,而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与希望。
        2007年10月23日傍晚,我和作家徐刚学者王康/章琦一起走上了长江号游轮。我们从宜昌出发逆水而上,要用三天的时间在长江上谈谈我们心目中的长江。徐刚在中国第一个写出了“伐木者醒来”王康是住嘉陵江边的思想家;而今天和章琦一见面,他就给了我一张由中国发展研究院出的《发展论坛报》上面他的属名文章:环保,又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我第一次见到长江是1970年,站在南京长江边的雁子矶,那时,滚滚的长江水让我至今的印象仍然是一望无际。第二次对长江留下印象是1993年我到长江源曲的可可西里采访。那次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除了雪豹以外,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一只只,一群群我都看到了。那次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什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那一次,在看到野生动物那么自由自在地在它们的家园奔跑嬉戏后,看到我们人类刚刚猎杀的一头野牦牛。它的尸骨还在流血,它的头被割了下来,两个牛角依然朝天,像是发出了问天:人类为什么要杀我?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作为一个广播记者,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要用我的话筒把大自然的美,告诉我的听众,我也要把我们人类给大自然造成的悲剧说给听众听听。
        1997年,为了寻找在《诗经》里就被形容成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我在长江上度过了七天。那次考察,专家们的记录是看到了13头。从那以后,我和关注白鳍豚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为人类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鳍豚淇淇送行;我们得知了2006年冬天,6个世界顶级的鲸豚类专家在长江上搜寻了38天,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设备。考察结束后,向媒体公布的是:一头也没有找到。
        当然,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考察队,用了四十天的时间,走进了长江源,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怎么从姜古迪如冰川一滴一滴的滴就而成的。也是那次,我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对江源的影响,过度放牧对江源的伤害。
        2003年,我的一位朋友到虎跳峡采访。当地老乡告诉他已经有分别来自三个国家的老外坐在虎跳峡江边大哭了。缘由是,他们看到那里因要修电站所做的前期勘探,已经为虎跳峡两岸的大山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创痕。他们说,我们国家在人造假景供人游玩,你们这是真的。他们说,我们现在有的富裕你们很快就会赶上,而你们中国现在还有的大自然,我们却永远也不会有了。
        多年来对长江的关注,常常让我想起诗人艾青曾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长江,是我深深爱着的江河水。可是,在2007年9月25日新华网上的消息中还有下面的内容: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在这一高层会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还有报告显示,水库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看到新华社的这条消息后,我在《南方都市民报》上写了一篇“江河,大地的血脉正面临危机”我知道,除了地质灾害,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水华”主要发生在湖泊类的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
        我知道,长江里的四大家---草鱼青鱼鳙鱼白鲢都具有半回游性。现在已有8个四大家鱼的产卵场被淹掉了。2004年四大家鱼的鱼苗锐减了80%。三年之后,今年第四期《中国国家地理》透露四大家鱼锐减的数字上升到了97%。
        我知道,去冬今春,长江支流岷江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4-7成,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2006年11月6 日有报道:水位下降,洲滩裸露,鄱阳湖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2006年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数据,由于大片水域干涸,已有2100户7600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2/3的渔民已无业可作,2007年1月3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湖北沙市段水位是-0.77米,低于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平均值,创下14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这些不能不说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这些江段也正是近年来我们人类大做“文章”的地方。
        就在我上船之前,看到长沙晚报2007年10月22日本报讯:昨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水位降至25.89米,比10月10日下降1.13米,接近历史最枯水位。有关部门提醒,航运船舶要根据水位变化减载运行,防止搁浅。进入10月以来,湘江流域降雨量不多,同时,资水沅水澧水流域及洞庭湖区降雨量减少,城陵矶水位连续下降,导致湘江流域长沙段进入枯水期。
        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终于也发现,在这些建设中,因为我们对大自然缺乏了解,缺乏尊重,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手段,不但致使大江河灾难频发,我们人类自身也正在经受着生命及健康的严峻威胁。
        长江怎么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凤凰电视台将要做出一部什么样的电视片,将要把一条什么样的长江展现在观众面前,又将如何将长江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
        今天上船时夜幕已降,明天我们的长江号游轮先要经过的是黄帝庙。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5: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三峡之二:给长江体检

        今天早推开船舱的门,三峡两岸已经是崖壁。只是大江锁在雾中,让天和本是青色的峡谷都蒙上了灰色。水倒是清的。可这清水又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水清则无鱼。2005年三峡大坝蓄水后我曾来过一次。那次的江让我看到了以往长江和黄河赛着黄后的另一种颜色。可是那次船上的专家告诉我,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泥沙是江水的营养品,它为长江水生生物的丰富起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和我们一起在船上参与凤凰台节目拍摄的还有长江委的翁立达先生。他告诉我们,现在长江的清,一是上游本来下暴雨的那些地方这些年没能让足够的雨冲下泥沙来。另外上游修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坝已经把沙子拦了一道又一道了。
        今天我们花了近四个小时过的三峡大坝的船闸。天是灰蒙蒙的天,坝是灰蒙蒙的水泥,可我却想着,进入了我们人类讲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的母亲河将会怎么继续流淌。
        今天在长江号上凤凰台录了两场谈话。一是我和徐刚,王康侃我们心目中的长江。另一场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翁立达先生和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先生谈今日长江的问题。
        翁立达先生刚刚带队完成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这个报告今年9月25日在长江论坛上发表。而这次论坛上对三峡问题的表述,让国内外的新闻界又是忙乎了一阵子。因为它坦承了三峡的一些问题。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总共403页,包括了长江近年来的变化和问题。我很注意地看到,这个报告的题目“保护”是放在“发展”前面的。
        因为这几年,对水坝的关注,因为正行于三峡大坝前,在这400多页纸的报告中,我先翻到了水电对长江的影响的这一节。我看到了下面这段文字:
        国际公认40%为水资源开发程度警戒线。而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达到径流量的83%随着规划水电站的逐步实施,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如果考虑大量的小型水库,水库控制的地表径流量将超过年径流量的70%以上。
        报告中说:梯级开发是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重要特点.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与雅砻江岷江大渡河乌江等均将建设一系列梯级水电站,梯级水库的形成,将完全改变河流的水文和理化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潜在与叠加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即生境)和生物部分,梯级水库对河流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生境的改变,包括河流水沙输移过程、水体连续性、流态、流速、水温、水质、溶解气体和透明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01. 梯级水库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洄游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指标生物之一,它的消亡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完整性。长江上游是许多洄游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洄游鱼类需要三场一道(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建设造成洄游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被阻断,一些洄游鱼类由于失去了原有生境可能灭绝。水库形成后,河流流态发生由激流到缓流的改变,也将使原有的适应激流型的鱼类失去了生境。采用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的办法不仅增加工程成本和技术难度,而且对其效果尚有不同认识,所以目前已建大坝均未考虑修建鱼道等措施。此外,一些径流式电站更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因为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长江里特有的哺乳动物白鳍豚,知道白鳍豚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食物的匮乏。在这份报告里我也找到了相关的内容,看到的是:三峡工程修建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减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家设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一期工程,即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实施后,将使长江上游河道与水文情势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保护区内与渔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水文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主要是水流流速减慢,洪峰削弱,库区泥沙增加,水体污染自净能力减弱,坝下河道冲刷加剧,水温降低等等,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直接导致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场被破坏,合适的栖息生境大规模缩小,从而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问翁先生,自然保护区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要根据我们人类的开发而改来改去吗?鱼能按照我们人类的指挥棒移民吗?
        翁先生说在他写的这部分报告中说:随着长江干流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和沿江堤,闸工程的建设,生活在长江的河海间洄游的鱼类如鲟鱼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大为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原产卵地原在上游合江至屏山,长约800Km,原有16处产卵场,葛洲坝电站建成后,虽然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但符合中华鲟产卵的三个条件,即9-13m水深、稳流与卵石的产卵场面积大大缩小,仅为原有的1-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产卵场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产卵季节为3-5月,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等支流,卵具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幼鱼可随江飘流到中下游及通江湖泊。若在这些河段建设水库,河滩将被淹没,原有的产卵场被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鱼类栖息地和洄游通道。
        翁立达先生曾是长江委员会的高官,在长江上工作了42年。现在是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这份报告中,电站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是他写的。今天在凤凰台的电视镜头前,他诚恳地说: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但他个人认为,弊大于利。关于利,翁先生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防洪功能。他说:兴建水库后,通过人工调控,减少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利用的保证率,但同时减弱了河道的自然洪枯过程,而水生生物的生境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常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河道周而复始的洪、枯现象是河流和河道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洪、枯演替引起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也是维持河流自然生境的需要,是维系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长江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产卵和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的繁殖期,如果水温不到18℃,即使涨水也不产卵,如达到合适水温,遇河流水位陡涨,可刺激家鱼产卵,产卵规模与涨水幅度正相关,鱼卵在随水飘流过程中发育、孵化,飘流距离可达300-400Km,但流速需大于0.2m/s以上,否则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像这样产飘流性鱼卵的鱼类,在长江干流有20多种。当河道转变呈水库后,因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流速减缓,鱼卵将难以飘流孵化。
        翁先生说: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由大坝与水库的形成而引起。工程的兴建和水库的形成将部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使河流的生态与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短期、可逆的,有的则是长期、潜在和不可逆的。
        不过,这份给长江体检的报告中也说到: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它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站在长江三峡的江上,翁立达和章琦在接受凤凰台记者的采访中,都谈到了为长江立法。特别是章琦先生,2004年曾经发起过一次长江万里行后,他主编出版了一版集子,书名是《长江清中国兴》明天我会说说这句话的由来。
        在写《今日三峡》是我巨大的遗憾,已经两天了,大江不是锁雾,就是天灰得让我们只能在心里畅想江源的蓝天和白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5: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三峡之三:江边的大山

        和船上的一位在三峡上工作了十几年的服务员聊天,她对今天三峡的评价是:没得看了,大山成了山坡,峡谷没得味道了。
        她说的另外一个现象是我从没想过的:现在来旅游的人的档次低了。喜欢自然的人少了,他们都去云南那边了。
        如果说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今日三峡的感性认识,和长江委的翁立达先生聊了一晚上,倒解决了我对三峡的一些疑问。
        我昨天写到,翁先生说三峡电站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弊大于利,是我听他在凤凰拍摄过程中讲到的。可今天我们一起聊时,翁先生说,是我没听清楚,他还是认为利大于弊。但现在有些问题的严重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问,那您认为利主要是什么呢?他说,最主要的是防洪,可以避免洪灾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是发电,再就是航运。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问翁先生,前几年我听一个政协委员说他们到三峡考察,当地人告诉他们现在江上每天上午的大雾都散不去。翁先生说,在做工程环评时,这个问题是考虑到的。但现在江上大雾的时间之长和地域范围之广,确实和预先想到的有所不同。这对航运是有影响。但是现在江上有很多滚装船,就是车可以开到船上的那种船,运输能力很强。
        我说,我看到过这样的报道,说原来江上的一些小船根本就排不上如今过船闸的队,还称现在的长江是高速路,牛车,马车怎么能上高速路呢?翁先生告诉我一个数字,说明的是现在三峡航运的货运量不但已经完成了当年设想的运营额,在三峡建设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已经接近设计的标准。
        我问翁先生,现在江水之清是不是预先也有准备呢?翁先生管这叫清水下泄。他说三峡开始发电后,当初论证的专家组很多都解散了,但泥沙专家组仍然在工作。现在清水下泄的程度的确是过去准备不足的。清水下泄对长江的影响:一是河床的变化,这对目前发生的一些滑坡和崩岸现象不能说没有影响;再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翁先生说:江里的沙石少了,一是上游的一些暴雨区和产沙区不一致了,当然也有现在上游修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坝,把沙石都拦了几道的原由。和水土保持工程有一定的关联性。
        关于泥沙对江河的影响,在翁立达先生主持编写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河流系统的河岸稳定、河口演变、营养物的输送、水体净化和生态维持都与水沙输移有密切关系,但是梯级水库形成后,将使坝下河道的输沙量和水体含沙量减少。将使下游河段发生冲刷,河床下降,沿岸地下水位下降。同时清水下泄对河床和河岸会产生侵蚀,可能影响两岸堤防安全。
        对于我很关心的气候问题,翁先生首先对去年重庆大旱,今年重庆大水,一些官员,甚至是科学工作者出来说与三峡无关表示有不同意见。翁先生说,才一年,两年,三年的运转怎么就能下结论。说明真正的原因,科学的态度需要时间的证明。
        不过,翁先生还是非常肯定地说:这么一条大江,水库形成后,三峡的一些段面水位上升了70-80米,近坝处甚至高出100米,怎么不对气候产生影响呢,这是科学常识。在环评论证当中这也是在考虑其中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数据,是在排除了全球气候异常的变化后,局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需要时间。
        在翁立达主持编写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水库形成对局地气候、水文循环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水库形成将使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增加,而使下泄径流量有所减小,如,阿斯旺水库每年蒸发和渗漏损失水量达210亿m3,达到水库总库容的10%以上。丹江口水库建成后,90年代以来汉江流域上游来水量减少10%以上。
        关于这两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出现的历史水位最低,和洞庭湖今年的老鼠大闹岳阳,翁先生说这和三峡电站的修建有关,来水少了吗。但这对洞庭湖来说也是有利有弊。洞庭湖是长江的“口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蓄洪、湿地基因库。本来每年随水而来的泥沙的挑战,会使洞庭湖越来越小。现在泥沙来得少了,湖底泥沙的瘀积少了,这对洞庭湖来说是好事。枯水期提前和水位下降严重,又是今天的大患。
        “水库的建设对库区生境影响巨大”这是翁先生主持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明确的表白。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昨天的《今日三峡》我提及,这份报告我注意到“保护”在前“发展”在后。翁先生告诉我:有人曾要他们把发展放在保护的前面。
        对此翁先生的回答是:写这份报告是在我们以经济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都20多年了以后。这样的“高速”发展出现了那么多问题,保护已刻不容缓,再这样发展下去要出大问题。
        就是这样的坚持下,这份报告“保护”在前“发展”在后的题目总算留了下来。
        在这一思想主导的前提前,报告中还有这样的记录,我抄录在此:
        库区水流速度减小,水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下降,特别是在水库支流库湾区域,水体污染物难以扩散。水库淹没滩地后,鱼类栖息地减少。水库水体深度较大,水温会产生分层,大坝下泄的低温水对下游水生生物和农作物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将危害鱼类和农作物灌溉,特别是对鱼类的产卵产生不利影响,推迟产卵时间。
        在水电开发方式上应避免引水式发电导致的河道脱水,特别是上游支流,如岷江等流域的中小水电工程的引水式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改变,由于支流小水电点多面广,对河流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报告中说: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它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和翁先生聊时,让他非常担心的还有污染。他津津乐道地和我说了好几个他和江边的一些上市企业博弈的故事,特别是和中央电视台一起对一个企业的暗访让他们抓了一个正着。
        在三峡的船上,我是白天采访夜里写稿,故事只有慢慢写来。
        关于污染,报告中这样说到: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是长江干流的主要城市,其工业(不包含火电冷却水)和生活用水量约占长江干流总用水量的65%以上,排污量占干流城市的70%以上。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平均处理率不足30%;处理深度不够。绝大多数污水经由约180多个排污口直接入江,而这些排污口80%以上未达到排放标准,在城市近岸水域形成约400公里的污染带,占干流污染带的近2/3。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等支流是长江干流水质影响显著的主要支流。五支流进入干流的污染物约占所有支流的55%以上。应加大治理力度。
        在看到那么一片垃圾从我们船边流过时,船上的我们都大惊小怪。翁先生却说,这算什么,水库刚蓄水时在三峡里行船,船的两边都是垃圾,船是在垃圾里穿行。现在已经好多了,但问题依然严重。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和这样的官员聊天我的问题可以提得直截了当。我们说到上游的虎跳峡。用翁先生的话说,虎跳峡高坝方案已经被否定了,很多高官都说了话如果破坏太可惜。但是并不是不修,而是上移。我说上移,金沙江上游生态更脆弱。
        翁先生说:当前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中,出现了“五大电力公司”跑马圈水的局面,出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的状态,这给将来的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运行、调度管理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与挑战。要避免出现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控制开发程度。
        我说怒江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警告从申报成功后到现在就没停止过,现在却还在勘探。翁先生去过两次怒江。他说原先两库十三级的开发区方案肯定要变。但完全不修还没有定论。不管怎么说,因为是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有些事情在数字、文字上做文章不好。这样的地方,太美了,破坏了太可惜。
        关于怒江,我在报告中找到了这样一段:在制定规划时,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国家生态功能区等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彻底改变 “技术经济最优”的单纯工程目标。对一些影响到具有重大生物多样性、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意义的生态敏感区的水电工程宜暂缓实施,等今后技术经济条件成熟后再行决策。
        长江上游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居住着藏/彝/纳西/傈粟/苗/瑶等民族。由于不少居住在山区,直接受到水电开发中水库淹没的影响。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常涉及到为数众多的移民安置,移民已成为水电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长江上游区因地处我国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地质活动强烈,泥石流、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严重,生态与环境比较脆弱。
        我问翁先生,你们报告中说的那些敏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管用吗?
        翁先生笑了:这些数据都是我们和中科院一起做出来的。国家总理已经批示各部委研阅。我们现在正在筹备一个水电工程师和生态环保专家之间的对话会。这两方面的人坐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
        翁先生的这一打算让我有了新的期待。
        在船的顶层,临着江风,望着夜色中岸边星星点点的光亮和翁立达先生聊完之后,回到船舱,我再次拿起《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看到了这样一段:应根据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的能力,按合理、科学、适度的原则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要在对河流生态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文及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确定生态敏感区和敏感点。确定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必须的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长江水电开发的合理程度。
        今天傍晚的日落,用船员们的话说,是很久以来都没出现过的夕阳,凤凰摄制组的运气真好。
        在结束今天的《今日三峡—江边的大山》时,我心里想说的一句话是,长江,这样一条大江,它的经历,它的丰富,它的苍茫和运气有关吗?
        和翁立达先生的一席谈,让我改变了昨天的计划,有关中国发展研究院章琦先生《要为长江立法:长江清,中国兴》的观点我会再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8 11:53 , Processed in 0.0368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