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05|回复: 2

李卫当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 14: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康熙年间,雍正帝就知道李卫是一个公正廉明的官吏。
    李卫在户部任郎中时,有一次,负责收纳钱粮,某亲王要求每收1000两银子就多收10两“库平银”李卫不同意,亲王强迫他一定要加收。李卫就在户部大堂的东廊下,放了一个柜子,上面写着“某王赢余”亲王大惊,只好下令停止加收“库平银”又有一次,某亲王府中的家奴杀人,李卫参与刑部的会审。刑部官员不愿得罪亲王,有意加以袒护,李卫拒理力争,在最终定罪时,同僚们想背着他快速审判结案,会审不通知他,谁知,在会审那一天,他一清早就赶往刑部去了。
    雍正帝即位后,非常宠信李卫。雍正帝宠信李卫也得力于允祥的极力保荐,允祥一再称赞他“才品具优,可当大任”雍正帝很欣赏他不畏权贵勇于任事的精神,称他“为人刚直,忠诚勤敏”雍正元年,李卫任云南盐驿道,二年升为布政使,三年升为浙江巡抚,四年兼理两浙盐政,五年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六年兼理江苏盗案,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复加太子少傅。十年时回京,署理刑部尚书,再授直隶总督。
    李卫就任云南盐驿时,雍正帝在总督高其倬的奏折上批示道:李卫是一出色好员,尔等宜极加爱惜而委用之。
    李卫任云南布政使时,有人密参他以气凌人,恃才傲物,粗鲁无礼,受人馈赠。他私下称呼总督高其倬为“老高”巡抚杨名时为“老杨”在自己执事牌子上书写“钦用”字样,还接受川马/古董等礼物。雍正帝在批谕中说,对于他的忠诚勤敏是放心的,所顾虑的是:尔以少年锋锐之气,而兼报效情殷,于上司僚友中,过于强毅用事,致招恃恩犯纵之讥,则又非朕期许之意也。今后须谦能待人,避免以气凌人之咎.....嗣后极宜谦恭拮己,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谨克慎,毋忽
    李卫在奏折中表示:若稍避嫌怨,万难整顿,惟有谨遵礼法,不敢任性,亦不敢委蛇从事。
    雍正帝认为他未分清刚直与傲慢的区别,又朱批道: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弗相交涉,汝宜勤修者,惟“涵养”二字最为切要,务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殊恩,竭力操持可也。
    又因人的习性难改,郑重告诫他: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
    李卫任浙江巡抚时,多行善政,打击贪官,清查积欠,治理海塘,发展生产,使浙江的经济大为改观。李卫仁慈为怀,济危扶困,赈灾救难,很受老百姓的拥护,其政绩是真实的,比田文镜在盐碱地上收税的做法高明得多。
    李卫兼管浙江盐务时,盐枭横行,盐官与私贩勾结,官盐流入私贩。因为官盐奇贵,百姓多食私盐。李卫采取降低官盐价格,控制盐官向私贩走私等办法,整顿食盐市场。大力打击盐枭,使混乱不堪的浙江盐政得以肃清。当时,地方官吏只能缉捕一些中小盐枭,巨商大盗可以逃亡邻省逍遥法外。李卫无法越省稽查盐枭,要求朝廷干预,可是户部不准。由于李卫并非科举出身,又嫉恶如仇,做事不留情面,自然得罪了一些朝中大臣,他在户部供职时想必也得罪了许多户部官员,现在他们就利用职权刁难他。李卫再次呈请,户部仍然不准,李卫坚持所请,事情终于在雍正帝的直接干预下实行了。后来户部在议复李卫关于两浙盐务的题本时,故意称“该盐政”而不称“该巡抚”被精明的雍正帝看出有故意蔑视李卫的意思,立即发旨查问,后来将起草文书的司官张复革职,发回云南老家交地方当局看管。
    当时江南盗案特多,而江南总督范时绎/巡抚陈时夏柔懦不能戢盗。有一次,陈时夏奏报:有四人窃得绸布3000余匹。雍正帝批示说:陈时夏定是受了其下属的蒙骗,岂有四个人能偷运3000匹绸布之理?显然这不是毛贼小窃,而是江洋大盗所为。有鉴于此,他授予李卫总管江南缉盗事宜。为了支持李卫,特设浙江总督一职。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命李卫兼管江苏缉盗事宜,并参与江苏军政举劾。李卫料到两江总督范时绎将会干扰自己的工作,上奏折说明。雍正帝叫他不必顾虑:人事参差不齐,何能计较纤细无遗?况且审办公私,最为不易,朕常言,公中有私,私中有公,枢机正在于此。其中原委既不确知,难以批谕。
    所谓公中有私,是就以权谋私而言,无非是求名求利,求名倒也不可一概否定,清官求名与贪官求名绝不相同,李卫不求利而求名,也无可厚非。所谓私中有公,是就人事关系而言,人一旦走入官场,公私就不能截然分开,个人恩怨不可避免要在公事上起作用。要想办好公务,待人接物不可不慎。李卫的缺点是傲气凌人,心量狭窄,容易得罪人,在公事上怎能不受影响?好在雍正帝对他颇为谅解。
    李卫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之后,便大力捕盗,连破多起盗案,摧毁多股盗匪。李卫作为封疆大吏不仅仅善于缉盗,而且善于为百姓营造生计,治河修路垦荒,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安定社会之根本。前任浙江总督满保不允许百姓开垦某些荒地,李卫则招民开垦,当年起科收税,余米可运售别地,给票查验,但不许私贩出洋;他贷款给人民修理塘堤;设灶熬盐,官为收买;渔船入海,给牌查验。渔盐收税,充诸公用,既养活了百姓,又养活了官吏,上下兼顾,左右逢源。捕盗与安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整治贪官污吏,又增加官员的经济收入,可算是善于行中庸之道了。雍正帝曾在李卫的折子上批示:汝之一身,即国家经费也,何得看做两事!
    雍正十二年,李卫任直隶总督时,有一次与户部尚书海望一同勘查海塘,来到浙江境内。浙江百姓听说李卫到了,以为李卫重来任总督,四方百姓“蚁屯数十里,欢声应天”前来迎接,可见其深得人心。
    李卫自出仕以来,不瞻情面,勇敢任事,使地方顿然改观,是清朝一位方正大臣,虽然有大毛病,但雍正帝看重的是他忠直的一面。所以尽管他受到多方责难,依然信用不移。
    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任命李卫为直隶总督。直隶也是多盗之区,李卫严加整肃。当时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违法乱纪,李卫不顾皇帝正宠眷鄂尔泰,依然密奏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雍正帝览奏十分高兴,他并非在搞权术,要借重李卫来整治鄂尔泰,他是为李卫不畏权臣只忠诚于皇帝的精神而高兴。做皇帝对于臣工“惟知有君”的表现一向都是鼓励和赞赏的。他叫李卫公开上奏章弹劾鄂尔奇,然后命允礼等人审查,但是为了照顾鄂尔泰的面子,只将鄂尔奇革职。人们都知道鄂尔泰是皇帝最亲信的大臣,不敢得罪鄂尔泰。唯独李卫能有如此胆量,皇帝怎么能不激赏他的忠心?雍正帝说:如果不是深悉朕用人无私的衷曲,怎能毫无瞻顾,毅然直言?
    雍正帝对李卫的骄纵粗狂又谆谆教诫不绝。十一年,在李卫的奏折上朱批道:何须如此急促,诚可谓躁矣。
    十二年,又批道:有人在朕前说你任性使气,动辄矢口肆詈……谨言之戒,朕屡经谆训,不啻再三。丈夫立身行己,于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向后当竭力悛改,时自检点,勤加从容涵养之功,渐融粗猛傲慢之习,则谤毁不弭自消矣。惟口出好兴戎,可不慎诸!
    李卫自辩道:臣本质愚戆,心直口快,即属官中从无一语轻于肆詈,何况他人!惟嫉恶过严,凡遇公事,即觌面相对,不肯依违曲从。或遇有心钩探藉以进身之人,但能隐而勿答,若问之不已,则于是非二字从未惯粉饰虚词,言不由衷,再加添出枝节,驾辞耸动,结恨益深,此实臣一生招尤取祸之大病。
    李卫本是习武之人,识字不多,却注重文事,修方志,建书院,尤其是为浙江士子请命,使皇帝同意浙江恢复科举一事,表明他确实是雍正帝所欣赏的“实心办事”之人。某些人有才华,也能办事,但不实心。雍正帝批评高其倬,总是把保官位放在首位,迎合取悦皇帝,见风使舵,不及李卫朴实无华。雍正帝是很有心机的皇帝,并非昏庸之主。对这种皇帝不可以动心机,他欣赏李卫的坦诚率真。李卫脾气不好,心量狭窄,雍正帝能原谅他,曾对高其倬说“此人但取其心地”又多次责备他“躁急,狂纵,骄慢凌人,任性使气”等等。如果是换别人,早就将他革职了,哪有如此耐心?他曾赐予李卫御书“公勤廉干”的匾额一方,以表彰李卫的严猛廉洁。
    有一次,雍正帝问尹继善,在督抚中谁最值得效法?尹回答: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大局好,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也。
    乾隆帝对三人有一段评论: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如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
    雍正帝所信用的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严刻。在有些人的眼中,雍正帝是一个以阴谋夺得大位的独裁者,他刻薄寡恩,逼死母后,杀害兄弟,屠戮功臣,大兴文字狱,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去。他的继位和暴死都是不解之谜。有些事实不太准确,还不能做定论。他的阴狠残忍虽不容讳言,但是,很明显地,雍正帝还做了许多改革,都应予以肯定。这些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好处,比宋代王安石改革或明代张居正改革都要多。人们对王安石那种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际好处的改革,都大加赞扬,对雍正帝的改革却不予重视,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能是因为雍正朝时间太短了,又没有开疆扩土的缘故吧。与康熙朝和乾隆朝相比,雍正朝显得不那么辉煌。
    雍正朝要求大臣官员们求真去伪,务实治国。雍正帝说: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
    他的务实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可媲美于汉文帝。他一再强调要“实心任事、敦尚实政”他常常严厉训诫那些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的官吏,并且以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如密折制度)来监督百官,惩治虚伪巧诈,欺上瞒下的官吏,确实达到了震颓起衰的作用。
    人们对雍正帝的用人方式的评价往往有失公允,如有说他任用非人,喜欢任用酷吏。其实也不尽然,他用人的一大特点是重视才干,不拘一格,尤其不看重科甲出身,雍正帝最欣赏的大臣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这三个人。虽然他们为政严厉,但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反腐败,整饬纪纲,不严厉怎么行?人们常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虽然好听,其实是糊涂话。倒不如雍正帝说得透彻:既不疑,也不信。这就是以中庸之道待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4: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4: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民主的观点就是要对执政者苛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6-17 18:41 , Processed in 0.0475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