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1 19: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姜维北进和蜀汉后期的防御策略
费祎独掌大权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不到四年。在延熙九年冬,姜维升任卫将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的权力。〔九〕 在费、姜之下,原应该还有一位“平尚书事”的马忠,不过马忠只是在费祎出拒曹爽那段时间暂行国事,想来是早已作废。
延熙十年,给了姜维一展身手的机会,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汶山郡的夷民叛乱,汶山郡与蜀郡相接,直接威胁到了成都的安全。结果姜维前往平息了这次叛乱,而且处理的颇显武侯遗风,先兴兵讨定,随后进行安抚,“绥集羌、胡,咸悉归服”,并且在日后让此地羌、胡做到了“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十〕
第二件事就是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伐,此时的姜维成了蜀汉的二把手,终于有了跳过费祎继续实施凉州战略的资本。恰逢凉州胡王叛魏,姜维引兵入羌中,与郭淮相拒,虽是不克而还,却也收降了当地两位胡王的一干部众,不算是空手而归。
姜维的地位虽然得到提升,但还是处处受到费祎的制约。直到费祎在延熙十六年遇刺身亡,姜维才终于可以实现北伐的夙愿。姜维几次伐魏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胜负参半,姜维北伐的前几次,收获都还不错,使得魏国西北震动,魏国雍凉主帅陈泰也说过“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姜维在用兵上与诸葛亮坚重的风格迥然相异,敢于孤军深入,是以既有洮西歼敌万人的大捷;也有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的溃败。魏强蜀若,一次大胜不足以撼动魏国基石,一次大败却足以让蜀汉伤筋动骨。但是蜀汉的败亡,原因并不全在于此。
蜀汉败亡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姜维常年征讨在外,给了陈祗、黄皓专权的机会,蜀汉国政日坏,“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民心已失,覆败只是早晚的问题。
姜维在景耀年间调整了蜀汉的防御策略,正是加速蜀汉覆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蜀汉之前对魏防御都是
“实兵诸围以御外敌”,而姜维却撤掉了汉中的外围据点,放弃险关、谷口,只守城池。还将主力放在沓中,使得汉中守备力量不足。而这点也正被敌人抓住,司马昭在伐蜀前寓群臣“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十一〕 所以当姜维主力被绊在沓中时,敌人轻易就取了汉中,蜀之门户就这样轻易与人,姜维的责任无可推卸。后世论曰:“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十二〕
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不甚公允,史家作书,也难免带有个人好恶,陈寿对姜维的不屑一顾,多是受了其师谯周的影响,谯周与佞臣陈祗为伍,自是处处针对姜维。陈寿评姜维“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报忧不报喜而已。姜维于蜀亡虽有过失,但毕竟是蜀汉最后的顶梁,“蜀所恃赖,唯维而已”讲得并不夸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