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2|回复: 1

中国陶瓷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4 05: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不用多说了。自欧洲工业革命后,中国陶瓷的技术秘密被欧洲人掌握,中国陶瓷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对于当今中国陶瓷业的现状,我并没有全面的调查,只是根据一些现象,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技术,对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社会自不必说,那时候的陶瓷,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到了现代社会,陶瓷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生活标准,就是卫生习惯,而现代人的卫生习惯,绝对离不开陶瓷。马桶、浴缸,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怎么能少了这两样东西?但是,看看中国火爆的装修建材市场上,陶瓷产品有几个让人记住的中国品牌?大多都是美标/东陶等外国品牌。难道中国人做不出这些产品吗?
    在生活用陶瓷市场,当今世界的顶级品牌是英国的威基伍德,一个盘子好几百元很正常。西方一些富裕人家,威基伍德的产品往往成为收藏品或传家宝。难道中国人做不出这样的陶瓷产品?威基伍德的陶瓷与传统陶瓷有点不同,它被称为“骨瓷”,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陶瓷材料中,加入了动物的骨粉,使得陶瓷的质地更加细腻。然而,可能连使用威基伍德陶瓷产品的外国人,很多都不知道,相当一部分威基伍德陶瓷,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的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汗如雨地生产着世界顶级陶瓷,却贴上外国产品的商标,每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都由英国人把关,生怕泄露给中国人,连残次品都由英国人监督销毁。这种现象实在是中国这个陶瓷发源地的悲哀。
    即便在国内市场上,陶瓷的中端产品,也被外国品牌占领了很大的份额。国内的陶瓷产品大多只能守着低端市场,现在的中国,离陶瓷的高端市场差得太远了。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失去陶瓷产品优势,有历史客观原因。
    清朝末期,欧洲人掌握了陶瓷的技术秘密,那时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等到国门被强行打开,面对工业化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手工制作,很快失去了竞争优势。民国之后,国家动乱,战争不断,我们也没有充裕的时间重新振兴中国的陶瓷。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放弃了塑造品牌的企业模式。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呢?
    我认识一位大老板,交情不深,见过几面。他靠股票起家,身价几十个亿。他买下了一家国内的陶瓷生产企业,就是前文所说为英国威基伍德做贴牌加工的企业。但是,这位大老板根本不在企业的生产/开发/市场/科研上多投入一分钱,他只要求企业维持现状,有一个不亏的报表,然后,他将企业上市。炒作股票赚的钱,比生产销售赚钱快得多,多得多。我从这位大老板身上,看到中国某些企业家的鼠目寸光,他们只注重个人的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愿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上做投入。当然,这位老板不能算是企业家,只能算是利用企业的股票炒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也有具体的客观原因,例如老企业的遗留问题,体制问题等等。在当今中国社会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完全靠企业家,还要靠政府的扶持。看看韩国就会发现,韩国如今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大都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但是,中国的某些政府部门在做什么?他们同样急功近利,在GDP指标的驱使下,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往房地产、面子工程、楼堂馆所、开膛破肚等领域倾斜,而较少实实在在地扶持一个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是没有,而是较少)。
    对于中国的陶瓷企业来说,零零散散的小企业,缺乏市场开发能力,缺乏产品创新、研制能力,连产品的造型、产品的图案,有的都要偷偷模仿外国产品,被人指为侵犯知识产权。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往往满足于国内庞大的低端市场,能在中端市场上露一脸,已经不错了。在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更多的人往往只注重高科技等新技术,但是,对于陶瓷这样的“落后”技术,似乎很看不起。现代商业的产品营销知识,也只围着高新科技打转,为上市套现服务,不愿进入国内薄利的低端陶瓷业。观念的错位,导致国内陶瓷企业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外向型经济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外向型经济发展20多年后,“中国制造”已经迫切需要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能只靠廉价劳动力,为外国产品做贴牌加工,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变关头,中国的陶瓷业完全有机会创造一个陶瓷产品的世界一流品牌。这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倾斜,但是,有多少人能够迫切地意识到?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他有一个故事,被称为企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当年松下幸之助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曾经有美国人给了他一份很大的订单,做贴牌加工。松下幸之助拒绝了。他坚持要求贴松下的商标。那个时候的松下还默默无闻,这笔订单也因此流失。但是,如果松下幸之助只满足于做贴牌加工,还会有今天的松下吗?
    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国内小企业,生产出了品质、款式都非常不错的陶瓷产品。但是,这些企业规模都太小,发展道路步履维艰。银行宁愿把钱贷给房地产,造成房价高涨,也不愿贷给这些效益可能比较缓慢的企业。改变这种现象,除了需要市场规律,还需要大力扶持的政策支撑,才有可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陶瓷品牌和现代陶瓷企业。
    我从来不炒股票,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现代的陶瓷企业出现,我想我说不定会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它的股票。我相信,这样一个企业前途无量。中国需要这样的陶瓷企业,世界也同样难以排斥这样的中国陶瓷企业。希望中国早日出现一个可以同威基伍德抗衡的中国的陶瓷品牌。这种企业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中国企业家,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很多人也身体力行,诞生了一批口碑和品质都很优秀的“中国制造”产品。可惜,战争使得当年的“实业救国”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如今,中国有了这个条件,有了这个机会,而缺少的,可能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5: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销瓷为何内外有别?

    历史上,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延续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瓷器的制造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外销瓷。如今在欧洲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中国古代的外销瓷。这些散布在欧洲很多地方的外销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很多样式、图案都是特殊的,在中国国内见不到。例如,有些外销瓷上有国外贵族的家族徽章;今天中国人常用的马克杯,也就是直筒型带弯把的杯子,在那个年代不见于中国,在欧洲却很多;再如有一种磁盘,双层中空,可以灌热水保温;等等。
    如今在欧洲仍能看到的当年中国外销瓷,对于不了解中国瓷器历史的人来说,有时候会怀疑这些瓷器是不是中国造的。因为,它很容易产生一个联想,既然是中国人造的,为何在中国国内从来没有见过?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思维定势,现代人似乎不能想象,在200年以前,中国的制造业就会有像今天一样的委托加工。中国当年内外有别的外销瓷,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最初是针对阿拉伯世界等地。现在我们在阿拉伯地区还能看到不少特殊形态的中国瓷器。但是,销往阿拉伯的瓷器,有些形制、图案也能在国内看到。这说明销往阿拉伯地区的瓷器,内外有别的界限还不是非常明显。只是因为某些阿拉伯形制、图案的瓷器,在瓷器的使用目的上,与中国国内差别较大,因而市场不大,销售不广,存留不多。等到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出口的时候,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则非常明显,因此才会形成有些外销瓷在国内根本看不到,让人怀疑究竟是不是中国造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一个当今的例子。当今世界陶瓷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是英国的威基伍德。威基伍德是英国皇家瓷器的供应商,产品价格很贵。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威基伍德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个世界陶瓷名牌,利用了中国人在陶瓷领域的众多人才和经验,同时还利用了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而所有的威基伍德产品,几乎都销往中国以外,在国内能见到的不多,仿制品也几乎没有。威基伍德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委托加工时,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式。例如,关键环节都有英国方面的人掌控;员工进出生产区,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所有的次品都有专人负责销毁;等等。这一套方式保证了威基伍德产品在当今中国没有模仿产品出现。
    我认为,约200年前,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外销品,与今天的威基伍德在中国的委托加工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类似的地方就是对委托加工产品可能出现仿制品的控制要求。其实这种控制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比方说,在那个年代,为朝廷加工的瓷器,基本上也采取这种控制方式。任何次品,除非皇帝(例如乾隆)有明确的指示,否则,都要销毁,不可能流入民间。因此,当西方人当年的委托加工也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对于中国瓷器生产者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要求。尽管当年的中国人可能没有现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但确实有很强的商业信用观念。再加上当年西方人所需瓷器的很多形制、图案,可能并不被广大中国人喜欢,那时的中国人也没有多少崇洋媚外的心理,所以,当年国外委托加工的瓷器,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商业化的仿制品。顺便说一句,现在盗版难以消除,一是正版有过大的利润,二是崇洋媚外心理太严重。
    当年欧洲国家委托加工外销瓷与今天的巨大不同在于,那时候的瓷器生产主动权完全在中国,关键的技术环节应该是对西方人保密的,否则,欧洲不会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搞清中国瓷器的技术关键。因此,同样是委托加工,200年前双方的状态,比200年后更能让人接受。今天类似威基伍德的委托加工,对于中国人来说,总有难以摆脱的不舒服感。
    当年中国的外销瓷,还是一个较少研究的学术领域。我们今天能看到外销瓷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国内,很少见到外销瓷商业运作过程的文字、实物证据。我认为,这类历史证据很可能在欧洲能够找到。然而,对于这些证据和史料,欧洲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关注。而在以前,当中国的历史被概念化地一笔抹煞的时候,中国人一方面会忽视外销瓷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会忽视它的历史价值。
    不光欧洲如此,非洲也一样。目前在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年代从唐三彩到乾隆都有。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虽然中国历史上也需要很多象牙之类的非洲出产,但是,东非、北非大量的中国古瓷,究竟是非洲自己消费,还是有一部分又转口欧洲,并不很清楚。而在非洲发现的众多中国古瓷,甚至能够看到某一个中国窑口的兴衰,例如越瓷和龙泉瓷,以及耀州瓷、官窑、定窑等。时至今日,若有哪位有心人,借助时代环境和现实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下一些功夫,很可能会成就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5 00:54 , Processed in 0.0343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