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34|回复: 8

影评:《梅兰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05: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看了《梅兰芳》,比最初想象要好,喜欢剧情片而且不太刻薄的观众可以去看一下,应该不会失望。
    看完电影看剧评,颇多观众开始怀念张国荣先生,我倒是觉得无论从情节还是角色蝶衣和婉华基本没有可比性。
    《梅兰芳》以传记方式,通过与十三燕的对台,与孟小冬的暧昧和访美事件以及抗日蓄须三段故事描述梅兰芳先生的大半生的经历,而片中关于京剧的情节,并没有过多强调梅派艺术本身的精彩,更多的是表现梅兰芳先生对于京剧艺术的尊重。因为这份尊重,使得梅兰芳虽然将戏视做生命,却不至于像蝶衣那样深陷戏中。蝶衣秉承的是不疯魔不成活,他少年时受到的伤害,又使得他把舞台上虞姬对霸王的依恋转嫁到生活中,与小楼的同性之爱和无法逃避的现实使其痛苦不堪。而婉华将爷爷的那句“不要脏了戏里的人”视为了艺术人生的格言,戏中他是温婉如花的女子,而现实中,他对孟小冬的爱以及对家庭的责任,还有最后他对于民族荣辱的担当,都表现出他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面对现实的真男人。由此,虽然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新作很难超越霸王别姬的经典,但人物还算丰满精彩,片子也还是不枉费那断旷日持久的炒作和观众的期待的。
    当然片中也有瑕疵,对于我这个还是看过几部京剧的人来说,片中小冬和婉华的京剧表演实在是不敢恭维,有些扮上妆的戏直接是用的替身演员,实在有点失望。但还是可以理解,京剧的功夫身段并非一日之功,演员能学到这份上,也算不容易了。
    关于片中的演员,基本就是由明星和戏骨组成,下段一句话评说:
    黎明(梅兰芳):高,块儿,老了。
    孙红雷(邱如白):如果这样演下去,他成不了戏骨。
    章子怡(孟小冬):章子怡眼中的欲望昭然若揭,不知是对婉华的爱,还是别的?
    陈红(福芝芳):戏份很重,很出彩,她翻身了。
    王学圻(十三燕):不知道为什么安排一个唱老生的说话要像太监,但他演的很棒。
    余少群(青年梅兰芳):舞台上扮相很漂亮。
    于小彤(少年梅兰芳):镜头太少,期待小宝玉。
    安藤政信(中田龙一):很帅很有型。
    英达(冯六爷):人物似乎有点多余。演得后段要比前边好。
    吴刚:以后他就叫费二爷了。
    潘粤明(朱慧芳):吓到我了!痦子点的也很精彩。
    阿娇:.........
梅兰芳.jpeg
发表于 2008-12-9 17: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白石赞梅兰芳:

曾见前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03: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
    梅兰芳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
    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
    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05: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子怡(孟小冬):章子怡眼中的欲望昭然若揭,不知是对婉华的爱,还是别的?
孟小冬.JPG
孟小冬.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5 04: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五七年 章士钊条幅赠孟小冬:

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
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
孟小冬.jpeg
孟小冬和其父母.jpeg
孟小冬和梅兰芳.jpeg
孟小冬和姚玉兰.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5 04: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大千挽孟小冬:

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竟成广陵散。
不畏威劫,宁论利往。节概应标列女篇。

    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孟小冬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于5月26日晚11时50分辞世,享年70岁。
孟小冬移居香港后.jpeg
孟小冬享年70岁.gif
孟小冬天津赈灾义演.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2: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孙红雷的偶像.jpg

邱如白.jpg

孙红雷.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3 02: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言难尽梅兰芳》

    京剧评论家把梅兰芳称为空前绝后,应该说是有道理的。在梅兰芳之前,没有哪位伶届人物获得过如此高的殊荣---在国内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国外获得博士称号;在梅兰芳之后,人们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也很难想象,再有一个京剧界的或者传统戏曲届的演艺人物,有可能获得超过梅兰芳的社会地位和荣耀。这个现象有时候会令人困惑。究竟是因为梅兰芳自身的艺术成就使他登上了无人可以企及的历史高度,还是历史因缘际会的巧合,催生了梅兰芳的出现?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国内京剧界著名导演马科先生很多年曾经问我: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京剧的?那时候,马科先生导演的京剧《曹操与杨修》正获得普遍的好评。我当时回答马科导演说:我认为京剧就是一个古董,虽然有价值,但是已远离了我们生活的实用价值;正如古董应该被小心地保护,京剧也处于需要被保护的状态。马科导演显然对我的这个看法有点失望,他给我举了一些例子,以说明京剧在梅兰芳的年代如何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看看现代的中国社会,我们还是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京剧更多只是有闲情逸致的少数人把玩的艺术,它离人们的现实生活确实有相当大距离的。对比梅兰芳当年演出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两者的差异非常明显。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梅兰芳现象呢?
    我对京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只能从社会和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简单审视一下梅兰芳现象。京剧被称为中国国粹,大致是从梅兰芳开始的。梅兰芳对于京剧国粹地位的确立,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然而,梅兰芳之所以能将京剧推上中国国粹的地位,与他对传统京剧的改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梅兰芳对传统京剧的改良,事实上很多都借鉴了当代西方艺术的手段。例如,京剧旦角的化妆,是梅兰芳改进了传统的化妆方式,采用了更接近于现代女性的化妆法,并由此定性成为现代京剧中的旦角的标准化妆。再比如,梅兰芳身边的创作班子,很多都受过系统的西方艺术教育,他们在戏剧结构和戏剧理论上,给予梅兰芳很多西方艺术养分,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齐如山。此外,传统京剧表演的场所都在戏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干将们曾经说要关闭所有戏院,而梅兰芳没有遭此厄运,因为他将京剧表演的场所按照西方戏剧表演的方式作了改进,形成了如今人们称为剧场的表演,并且加入了灯光等西方剧场手段。当很多西方艺术家羡慕中国传统艺术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时,梅兰芳将京剧表演剧场化,其实是拉开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因而也与传统的京剧表演拉开了距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将梅兰芳早期的表演与后期区分一下。
    梅兰芳对于京剧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将旦角的地位大大提高。在传统京剧中,老生的地位高于旦角。旦角超越于老生,大致是从梅兰芳开始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较晚才出现的状态,并非传统京剧的原有形态。梅兰芳的这个改变,在《霸王别姬》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这出以项羽和虞姬为主要人物的剧目,按理说,无论如何都应该以楚霸王为主,但是,梅兰芳将其变成以虞姬为主,事实上多少有点别扭。其实,梅兰芳所导致的旦角超越老生,与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关,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并非京剧的传统,而是现代化的产物。然而,这种现代化并不彻底。不管怎么说,梅兰芳还是以一个男人之身来惟妙惟肖地扮演女性。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夹杂了现代与传统的感觉;对于外国人来说,好奇、猎奇的成分更大些,将之归为中国传统,似乎更多是外国人的看法。梅兰芳之后,京剧中男性扮演女性渐渐被女性扮演女性所替代,京剧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往往只有武戏了。这也说明了西方人当初对于梅兰芳的兴趣点,好奇的成分多于京剧艺术本身。

    简单来说,梅兰芳其实是借助了很多西方艺术手段改造了传统京剧,才把京剧推上了中国国粹的地位。这个现象是值得分析的。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究竟能否算国粹?如今的京剧要生存和发展,借助梅兰芳的方式是否可能获得与梅兰芳同样的成功?

    梅兰芳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这个特殊年代造就了特殊的梅兰芳,我认为是其他历史时期无法复制的。梅兰芳所体现的特殊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当时还没有遭到深层的破坏,使得中国人对于京剧的热情还能大范围地保留。西方文化的欣赏趣味还没有大规模地渗透中国,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足以取代欣赏京剧的现代兴趣点。虽然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已经在中国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候,但是,首先,中国的电影也是从京剧《定军山》开始的,其次,当时电影的市场毕竟有限,还不足以冲击京剧的热情。如今,中国社会经过了剧烈和而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已经大大削弱,京剧靠一个名角而获得社会赞誉的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以后会不会再出现,也很难说。

    第二,西方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在梅兰芳时代已经进入中国,某些观念已率先形成对于传统的冲击,而梅兰芳正处于这个历史转换时期。例如,传统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在梅兰芳这里被社会发展所改变,使得梅兰芳塑造的很多女性形象能够在现代化背景下获得时代的生命力,从而摆脱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固定角色。

    第三,在传统社会中,戏子的地位不高,甚至是低贱的。然而,梅兰芳所处的时代,戏子作为下九流的一员,作为等级社会的受害者,其社会地位正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一改变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阶级斗争理论的解释下,旧社会等级制度下的戏子属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如今不仅翻身得解放,而且可以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入社会的最高决策层,梅兰芳正好成为这一历史转变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梅兰芳之后,再也不会有演员具有梅兰芳那样的象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梅兰芳也是难以超越的。如今,即使在美国,里根、施瓦辛格等演员出身的人,最终成为总统、州长,这个现象已经不再具有特殊的象征,反而是很平常的事情。反过来,对于中国,如今演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已经平淡无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梅兰芳是非常幸运的,他尽享旧社会里戏子地位在新社会大大改变的好处,又没有遭受后来在文革中传统文化被彻底批倒批臭的厄运,从而幸运地成为一个没有被伤害的巨大象征。

    第四,传统的京剧领域虽然也有名角一说,但是,毕竟与现代社会的明星制度有本质的差别。梅兰芳也正好处于西方明星制进入中国的重要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梅兰芳所处的年代,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还比较广泛,梅兰芳有幸成为较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生长出的最重要的时代明星。他既受惠于尚未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又得益于西方现代化中的明星崇拜。这种跨越两界的状态,是此后中国的任何明星都难以奢望的。如今的中国明星,已经没有了梅兰芳时代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只能应合时代,成为流行歌星或者影视明星。同样走梅兰芳的明星道路,已经难以在京剧上获得巨大声誉了,社会基础已经大大地改变。在这个问题上,梅兰芳与现代明星也有较大的差别。由于梅兰芳在传统教育的熏陶下长大,因此,梅兰芳也具有当今很多明星所缺乏的内涵,一是来自童子功的深厚功底,以保持较长的艺术生命力;二是被人称道的为人、职业道德等素养,而不像某些现代明星暴富、出名之后那样张狂。

    第五,国粹之说之所以能在梅兰芳时代出现,也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意识。现代主权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基本上是在五四前后,由西方社会传入中国的。而首先接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大都是一些最先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中国人。西方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大致包括国旗、国歌等外在物,民族歌曲、民族艺术等文化标志。像齐如山等一批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正是在这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了塑造中国的民族主义内涵,才共同合作,将梅兰芳的改良京剧,按照西方文化可接受的模式,推到了中国国粹的位置。因此,在梅兰芳的身边及背后,既有齐如山这样的西装革履人物,又有胡适等大学教授,还有现代西方商业形式的银行家,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民族主义的塑造,也恰好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大众的共同社会心理。

    因此,将梅兰芳称为“空前绝后”是有道理的。他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因特殊的历史机遇而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梅兰芳所经历的一切,是在他之前和自他以后任何中国艺术家都难以遇到的历史殊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梅兰芳不可能再被超越。梅兰芳的特殊地位,从负面来说,也让距离还不太远的当事人和评论家们常常会夸大梅兰芳本身的作为,将特殊历史时期额外赋予梅兰芳的荣耀,完全等同于梅兰芳的个人贡献,某种程度上有将梅兰芳及“梅派”艺术神化的倾向。

    必须指出,反对神化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并不等于否认梅兰芳的价值,尤其是京剧艺术本身的价值。京剧表演艺术作为世界几个主要的表演艺术流派,其价值不亚于当今流行于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当人们说西方表演艺术领域的著名人物布莱希特曾经受到梅兰芳表演艺术影响的时候,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布莱希特所受到的东方表演艺术的影响,实际上是来自中国传统的京剧表演方式。因此,多年以后,如果我有机会再与马科导演畅谈,我会更正当年我对京剧的态度:京剧艺术的形式可能更接近于古董,而京剧在表演体系上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值得肯定、值得推广的生命力。这需要中国的表演艺术家们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京剧表演体系有新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03: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格尔:

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现存的都是会改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4 21:52 , Processed in 0.0393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