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52|回复: 22

李先念与中原突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0 0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中原突围的争议,新五师内部比外部的争议甚至更大,也有很多新五师将领对李不满。

    主要的争议有三个方面:

    一、是否战略坚持的争议。
    中原突围前,国民党还没有对新五师形成合围之势,这时新五师可以大摇大摆地转移到华北和华东的根据地,而不是坚守根据地,形成长达10个月的战略坚持,导致引火上身-----国民党30万美械装备的嫡系部队对他形成围剿。
    如果当时李部转移到了华东,那么刘峙的部队进攻的对象就是华北根据地,如果转移到了华北,那么进攻的就是陈毅部了。甚至国民党也可能把这30万部队调往东北。然而,李先念非要在中原形成了战略坚持。虽然给了全国其他解放区充足的应对内战的时间,但是中原解放区却损失惨重,并毁在李的手里。

    二、主力突围的地点争议。
    当时新五师众多军事将领要求向东突围,往新四军军部靠拢,从而将30万国军对李先念部的围剿,转嫁为对整个新四军的围剿。这样可以极大减轻新五师的损失。但李部主力却向西突围。这样要面临刘峙部和胡宗南部的双重围剿。加大了突围的伤亡。

    三、建立川陕根据地的争议。
    中原军区应该来说还是很能打的部队,中原突围的第一阶段,面对国民党刘峙部30万人的围剿,5万人的中原部队仅已伤亡2千多人的代价就跳出了国民党刘峙部的包围圈。越过丹江进入陕南地区。
    按照当时突围的路线是进入陕南后直接开往陕北延安党中央,结果老毛来电报,要求李部不要走了,部队主力化整为零在陕南打游击。在陕南牵制胡总南部对陕北延安的进攻。当是新五师将领肺几乎是气炸了。但是李仍然执行老毛的命令,部队化整为零。在无吃无穿、缺衣少药南线牵制胡总南部。新五师建立川陕根据地(新五师的南路部队也在鄂西北建立了根据地,只有隶属于一方面军的王震的359旅被获准回延安)牺牲了2万人。如果当时李部不听中央的命令,进入陕北,那么结局就不会是这样,其部队也不会分散的这么厉害。那么在解放时期很容易发展壮大(四野起家的部队也不过11万人,后来人数达到110万)。

    新五师很多的军事将领由于长期在鄂西北和川陕根据地广大贫瘠地域打游击,他们通常面对的数十倍的敌人。伤亡大不说,而且不会出现在平原地区的大歼灭战,从而不能发展壮大,而且,由于所做的是战略牵制的工作,在解放后公产党宣扬其武功时,同时更愿意宣扬大的歼灭战,而作为战略牵制的新五师只能是默默的奉献了,直到近代中国军事研究从单纯战役研究转为战略研究后。新五师的作用才逐渐被世人所了解。这支部队也才逐渐被世人了解。有人研究过整个新五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总兵力约80万人(民团之类就不说),几乎占国民党兵力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国民党用四分之一的部队来对付一个人数不过5万人的新五师,可想而知,这知部队有多么困难,有多么不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五师是由160人96杆枪发展起来的,部队没有红军底子。部队的成分非常复杂。有地方游击队,有反正的土匪,也有起义的伪军,但是李先念硬是把他带成了拥有6万野战部队的中原军区(突围前中原军区将部队中的妇女和战斗力弱的部队复员了1万人),中原军区所在地区,位于武汉的外围和京广铁路一带,是日军重点把守的地区。新五师能发展成这样是一个奇迹。

    新五师的创始人,李先念也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
    木匠出身的李先念后来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在反对四人帮和改革开放上有重大贡献,是中国政坛上唯一经历过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的政治家。

    中原突围后的李先念后来晋冀鲁豫野战军(二野)副司令员,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和邓小平一起坚守大别山,先后牵制国民党36万人进攻。解放后任中南区书记和湖北省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和财政部长。

    毛泽东和陈云为什么要让一个打仗出身的李先念来管国家财政,据说原因有二:
    一是李先念在建立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曾经给其他解放区提供了很大财政支持(据新五师的老兵回忆:新五师将根据地发展到富裕江汉平原后,每天都有很多的光洋从根据地运走),也就是说李先念比较会赚钱。
    二是解放后李先念当武汉市委书记时,作为解放后的大城市,武汉没有出现如同上海和天津等地奸商扰乱物价、制造混乱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解放后不久,李先念就把程子菊(和李先念是黄安同乡,民国时期湖北首富,后去香港发展)从香港叫了回来,程子菊从香港回来时带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协助李先念打击经济犯罪时手段非常高明(程子菊后来被打成了反革命,80年代平反)。
    李先念在财政部长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大到宝钢的设备引进,小到女人头上带的发卡,几乎都是他一手经办的。
    大跃进时期,他由于提出不同看法,被毛泽东成为杞国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有周恩来的保护,其所受的冲击并不大,改革开发时期,是他亲手和当时的招商局划定了深圳特区。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家乡黄安县,解放后改为红安(出了两位国家主席和223位将军),至今仍然是武汉周边最贫困的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李先念境况看红四将领面对的三类待遇:

    第一,红25军。
    老四底子。25军军魂吴焕先力排众议,东出甘肃,迎接中央。后和陕北红军合并成15军团,后成为115师344旅。成为嫡系。
    毛主席说徐海东有大功。大将排名第二。徐在红四只是师长。红四副指挥王树声排名第九。韩先楚,刘震,刘华清都是该部的。
    第二,红4军31军。
    虽然出了红大暴动事件:2个营级,20多个团级,6/7个师级,5个军级。后成为129师主力。
    第三,西路军最差。
    李先念,30军政委,西路军工委军事负责人。回延安后,先学习,后被谭政大将安排个129师副营长。后被毛主席制止。安排去了豫鄂省委军事部长。

    好个李先念,从160人起家,到45年成为5万部队,30万民兵。可惜成为一棋子,向宣化店集中,吸引30万军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军区,最盛时约六万部队,其中李先念五师四万多,河南军区一万多,359旅四千余;46年春裁军万余,至6月突围前约五万部队(1万老弱病残,先期经过国民党同意撤出)。
    突围4万多。损失8200人。359旅损失比例最高。
    1纵1旅皮旅,先充当大部队,再跳出包围,到苏皖。后成为61军181师。偏师反而保存最完整,皮定均将军55年受衔时候,毛泽东有一句话,定均有功,由少进中。

    5万部队,参加突围约35000人,其余留地方。据当事人回忆:损失约40%。

    围攻之武汉行营辖4/11/20/26/66/72/75师,全部在2-3个月内投入华东或晋冀鲁豫战场;国民党另调56/79师清剿残余。换句话说,中原军区以大部分被打成游击队为代价,仅牵制敌20余万部队2-3个月,随后只牵制2个师而已。

    20世纪80年代,李先念来南京,聂凤智去中山陵5号看他,提起红四方面军,李先念说,老聂,四方面军的事中央档案馆里的材料都有,都说得清清楚楚,就是不能公开。但总有一天要公开。我是看不到这一天了,但你也许还能看到。结果,老聂也没看到,我们到现在也没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突围中,除华野独立师损失较小外,359旅逃回陕北只剩1400余人,并造成接应之陕甘宁部队损失近千;其余部队,后来虽然得到发展,依靠的却是友军的支援及庇护,比如,中原主力纵队撤入晋冀鲁豫休整之时只有7000余人,若没有后者的补充,其永远是游击队。

    1947年5月,原中原局领导人李先念郑位三以及任质斌等人,到达原新四军五师部队驻地山西晋城,当时五师部队要求追究中原突围以来上级的责任,原因是突围吃了那么大的苦,还把陕南根据地丢了。
    为统一思想,原中原局5月29日在晋城召开高干会议,一直开到8月1日也没开出个结果来,会上出现了互相指责和埋怨的情绪,有人甚至认为中原局在领导中原地区时执行的政治路线也是错的,这次开了60天的会议只好无果而散。
    同年12月26日,刘少奇代表中央对中原局领导路线作出结论,肯定了李先念等人的成绩,但也指出他们的一些工作做的不如其他解放区做的好,本人也存在缺点。对五师则指出,对郑李的责难,是反映和代表5师中部分干部失败的情绪,及受到损失后对领导的盲目埋怨情绪,而这种情绪是不正确的和应该反对与肃清的。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后来,陈毅在1947年10月接见中原部队干部时说:
    有人说中原突围是个错误,部队受了损失……我说这叫岂有此理!前不久,在延安干部会上,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讲,中央是准备牺牲你们的,包括李先念、王震、王树声同志在内,现在你们胜利突围,保存了主力,保存了干部,还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极大地援助了兄弟解放区的作战,为夺取全国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是错误吗?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2纵队:司令文建武;政委任质斌!

《中原突围的战斗历程及其战略作用*任质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日军投降时,国民党即调集十个军、九个游击纵队的兵力,进犯我中原地区,相继侵占了我鄂南、襄西、豫中等八个地区。
    在国民党军的迫击下,我八路军嵩岳部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三支部队集结在豫鄂边区,组建成中原军区,发起了桐柏山自卫反击战役,严正地还击了国民党军的无理进攻。
    一九四六年初,国民党由于进犯解放区失利,全面大打尚未准备就绪,迫不得已于一月十日与我党签订“停战协议”,公布了停战命令。
    我中原解放军从全局出发恪守停战命令,即以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待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原突围中,我军损失惨重。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拥有六大解放区,中原解放区是其中之一,经过中原突围,中原解放区丧失了;号称5万雄师的原新四军五师部队,只剩下7000人部队。
    所有突围部队,保存下的大约近2万人。其中:
    原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皮定均旅7000余人向东突围成功,进入豫皖苏解放区;
    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所部突围后有2000余人回到延安;
    原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转战鄂西北地区,保留下来3000余人;
    原新四军五师保留下来7000余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2: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皮有功,少晋中!

    提到中原突围,不能不提的是皮旅,这是一支坚强的部队,在战争中体现了极其顽强的作风!
    建国后评定军衔,本来给皮定均定的是少将,可是毛泽东作了一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这样,把皮定均的军衔定为中将---说皮定均有功,还是在中原突围作战中。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一份电报和一道加急命令把一旅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召到50里之外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
    “这是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王树声把一份电报递给他们。电报的内容是:蒋介石已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支精干坚强的部队作掩护,以保障主力突围的后侧安全。
    皮定均和徐子荣别无它言。“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在送两个人往外走时,王树声眼看着别处,似乎不大经意地低声交代说:“旅的几个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衣。”
    可以这样说,在中原突围前,中央军委对皮定均这个旅的生还基本上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6月26日,皮旅开始掩护大部队突围,掩护任务完成后,皮旅借一次大暴雨之机把部队收拢到一起,迅速跳出虎口。
    7月9日,皮旅经过告别大别山的最后的殊死一战:青风岭之战,把千里大别山甩在身后。
    11日,冒着敌人的弹雨强渡大河磨子潭。跨过磨子潭,便是一马平川的皖中平原。这时候部队面对的现状仍是极其险恶的,情况更加复杂,皖中平原南面是蒋介石的大本营南京,东北角是徐州,国民党在这些地方屯兵数十万,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几个小时就能机动数万部队到皖中平原任何一个地方。在皮旅后面几个国民党师下急火火地追来,皮旅只要在皖中平原任何一地被蒋军截住,就会再度陷入重围。
    皮定均的决心是五昼夜飞越皖中平原。在敌人还来不及反应、完不成层层包围的兵力部署时,皮旅五昼夜连续行军,不停顿,不宿营,飞越700里!
    这就是皮定均的旋风战术。绝对是一场生命的争夺战。
    许多人一面走路一面睡觉,一不留神就掉到了水田里。有的猛地醒来一摸前面没人,便赶紧追上去,结果把前头的人撞个跟头。骑在马上的扑通扑通往下掉;脚,直走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这一幕幕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行军,可是皮旅还是走了下来,并把国民党军拖得极为狼狈。
    第五天下午,皮旅终于跨过了津浦铁路,进入解放区。
    跨越铁路的最后一战更为激烈。敌人的装甲列车派上了用场,与碉堡火力交叉射击,沿线敌人兵分五路,倾巢出动。
    千里突围的最后一仗。皮定均下了他整个突围途中最痛快的一道命令:把炮弹子弹全部打光,一发也不留!
    中原突围,史之绝笔!
    试问:这样坚强勇敢顽强的部队,国民党和蒋介石能有吗?

    皮旅在中原突围中创造了辉煌,皮定均率领的部队占中原突围后所剩部队的四分之一,不但走出了绝境,而且部队没有受到太多损失,凭着皮定均的果敢机智,竟在蒋军10多万重兵围困下,将部队基本完好地带出了重围,实在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突围,成就了皮定钧的一世英名。
    确实,皮在此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绝对是一流的!

    突围前,将全旅7000人隐蔽在距离公路只有十多米的十来户人家的小村,是胆识!
    选择向东突围的路线,是睿智!
    突破青风岭抢渡磨子潭,是骁勇!
    千里飞兵皖中平原,是迅捷!

    在具体用兵上,皮有三大特点:
    一是组织了侦察队。
    由旅作战科长许德厚和保卫科长率领,便衣(或穿国军军装),在大队前进道路前探路,搜集情报,侦察敌情,特别还配备了两部电话机,用以在国军电话线路上窃听;
    二是对战斗力最强的一团使用。
    皮基本上将二团和三团轮流作为前卫与后卫,而将一团作为本队,保存这支最强的力量用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三是降级指挥。
    旅级指挥下到团,团下到营,营下到连,连长带尖刀班。
    紧急时,皮亲自带尖刀连,以便及时发现情况立即进行应对部署。虽说皮旅基本是作战部队,但还是有二三十名旅团两级军官家属随队转移(皮的妻子在战前化装穿越敌占区返回老根据地,途中险遭不测),特别是孤军行动,补给相当困难,又无友邻支援,难度要远远大于主力突围。而且最后只是以约300的伤亡,1700的掉队,全旅7000人中有5000人(超过70%)到达苏皖解放区,而且建制基本完整,能做到这点,确实不容易!
    皮旅也因此天下闻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突围前后划分为5个阶段:

一. 中原战略坚持与突围准备(1945年8月10日-1946年6月25日);
二. 中原突围战役(1946年6月26日-7月31日);
三. 创造新根据地与坚持中原敌后游击战争(1946年8月-1947年1月);
四. 主力北渡黄河与转入外线作战(1947年2月-7月);
五. 投入战略进攻与恢复中原河山(1947年8月-12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突围五个问题:

一. 中原突围是正确的;
二. 向西突围不能说是错误的;
三. 坚持豫鄂陕斗争的意义和作用是很大的;
四. 北渡黄河是正确的;
五. 晋城高干会议是没有起积极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原突围是正确的!

    这时进行突围转移,完全应该。不然,就会成为新的“皖南事变”。
    人家30余万大军,我们只有5万人(原有6万部队己复员了1万),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太大了;加之我们处在他的心脏要害地区,他是势在必争的。即使我中原部队能在根据地周围打几个大胜仗,也无法保住原有的根据地不丢。这从1946年秋华中部队在苏皖地区虽曾“七战七捷”,但仍不得不转移到山东的战例中,即可得到旁证。
    中原突围虽然有损失,但中原部队的基于力量保存下来了,而且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杀伤了大量敌人,继续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力,使之不能在其预定时间里集中兵力转向对华中、华北、西北等解放区进攻。
    这些都说明,中原突围是正确的。它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党中央/毛主席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原部队粉碎国民党企图消灭我中原军区主力、制造新的“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正是以这一壮举为起点,展开了伟大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向西突围不能说是错误的!

    在部署中原突围时,我军选定了“主力向西”的战略转移方向。
    主力向西突围究竟对不对?
    有人议论说,当时向东突围的皮定均旅,掉队落伍的不多,力量没有大的损失,你主力部队若是不向西而向东突围,是不是也会好些?
    关于突围转移的方向,当时的计划是主力经鄂西北、陕南,走陇东到陕甘宁边区
    在正式确定这个突围转移计划时,中原局的委员们是一致同意的。
    为什么主力不向东突围转移呢?
    一. 王震同志在同国民党谈判我军合法转移时,就是讲的要转移到皖东地区,所以国民党对我向东转移防范较严,他们的兵力部署的重点就是防我向东转移。
    二. 淮河与长江中间有个巢湖,如果主力向东,要么从长江与巢湖之间的狭窄地带通过,要么从难河与巢湖之间的狭窄地带通过。当时广西军的战斗力较强,如果把两条狭窄地带封锁起来,我们的大部队就进退两难了。这个问题,当时曾经摆开地图研究过。
    皮定均那个旅很顺利地到达皖东,很难说明若主力向东突围,也一定会很顺利。皮旅只几千人,在出敌不意的情况下,几个钟头即可通过上述狭窄地带;而中原部队的主力却是三四万人,行动就不那样灵便了。二者不可类比。因此,没有根据说主力向西突围是错误的。
    当然,向西突围的具体部署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
    从领导思想讲,当时我们把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看得简单了一些,对于进行外线作战---特别是对于到鄂西北、豫鄂陕崇山峻岭中作战的困难估计不足。
    中原局的委员,多数是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当时以为突围到陕甘宁边区不过两三千里的行程,来个20几天的急行军就到了。这有点经验主义。
    事实上,1946年中原突围时的情况,同过去红军长征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是:
    第一,国民党的军令、政令相对统一了。
    红军长征时,还有一定程度的军阀割据。红军进入四川,云南、贵州的军阀部队就进不了川;红军到了陕西,杨虎城的军队又不准四川部队进陕西。红军可以利用这个矛盾。而中原突围时,国民党的中央军、杂牌军虽然仍有一定的矛盾,但都脱离了自己的地盘,可以全国调动。
    第二,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火力加强了。
    红军长征时,国民党军和红军都是两条腿走路,但国民党军队跑不过红军。而到中原突围时,国民党可以用汽车、公路运兵了。我们到浙川时,发现原被甩在屁股后面的敌人,却已利用公路汽车赶到我们前边了。这时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大大加强了,一个班就有一挺轻机枪,能组织起严密的交叉火力。
    第三,国民党的地方保甲组织建立起来了。
    保公所里装有电话,我们的部队刚一出动,他的电话就打到前边去了,马上就搞坚壁清野。
    这三点,我们在中原突围前都认识得不深。
    此外,当时也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鄂西北、陕南是崇山峻岭、穷山恶水,很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后来,部队过汉水、丹江后,在鄂西北和秦岭山间里走,不仅人烟稀少,粮食、宿营都很困难,而且山高、路险、沟深,在一条沟里走几十里路,转过来、转过去必须过几十趟河。夏天过河,水也刺骨的凉。所以走几天,鞋子就磨烂了。以后打赤脚走,脚又磨破了。马掌也磨掉了,马也走不动了。那个境遇是很苦的。
    如果我们在突围以前,对进行外线作战的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准备得好一些,损失当然会减少一些。
    但在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没摧毁之前,大兵团伸到敌人腹地作战,再强的指挥员也不可能使部队不受损失。
    1947年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地区打了许多大胜仗以后,挺进到大别山,不是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么?那还是胜利的反攻呀!
    当时我们是突出重围、向西作战略转移的部队,不受一定损失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主力向西突围中的损失应当作具体分析。有些损失是可以减少的,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突围前对进行外线作战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使可以减少的损失未能减少,这当然是失误,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突围方向的根据,不能说明主力向西突围是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3: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坚持豫鄂陕斗争的意义和作用是很大的!

    我突围到陕南的部队,自1946年8月初在豫鄂陕边区建立几个军分区起,到北渡黄河止,又在豫鄂陕地区坚持斗争了半年多时间。这是遵照党中央发出的新的指示---在敌后就地创立根据地、继续在外线牵制反动派的指示进行的。在半年多的坚持中,豫鄂陕军区部队又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好几个旅,特别是推迟了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间,为其他解放区内线作战的兄弟部队夺取胜利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意义是很大的。
    这半年多的坚持是极为艰苦的,我军又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当时党中央确定中原局的几个领导同志回延安,派汪锋同志到豫鄂陕边区主持工作。汪锋同志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和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行署的几位同志,积极领导了这场艰苦斗争。
    在这场艰苦斗争中,陕南的地下党和游击队是很坚强的。如果没有陕南地下党和巩德芳等同志领导的陕南游击队的支持和帮助,那我军就更困难了。现在写这段历史,应该大书特书当年的陕南地下党和游击队。
    与突围到陕南的部队一样,突围到鄂西北的部队和留在鄂东、鄂中坚持的部队,也都进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斗争,取得了很大成绩,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部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一直坚持到刘邓大军南下,用血和汗写成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张体学部最后几乎打光了,打光了也是胜利的。
    担负牵制任务的部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4 21:55 , Processed in 0.03810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