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6|回复: 6

蜀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受其影响,形成多山多水,地势起伏,地形地貌多元化的地理特点。最低处的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最高处的贡嘎山顶,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
    地理上的封闭性,致使四川对内对外交通都十分困难。
    从对外交通来讲,四川西面为青藏高原控扼,北有秦岭巴山绝壁悬崖屏障重重;南为云贵高原拱卫,金沙江奔腾咆哮于其间。因四川周围皆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悬岩绝山,故古人叹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川地形上唯一的对外通道是长江三峡,但此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史载,“ 江水历峡,东经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和二年又崩”;当时“南郡姊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导致“滩上有石,或园如箪,或方似屋……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石积江中,急流受阻,更加汹涌澎湃。即使是春秋之季,船行至此,常致船毁人亡。且“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顺水之船或逆水之舟,一概不能通行。
    省内交通一样困难。
    从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要渡大渡河,翻大相岭,越清溪关,沿途坡陡岩险;从川西南山地到川西北高原,雪峰绵延,路遥人稀;从四川盆地到川西北高原,人谓“ 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亦非易事;各小地貌系统内部也是“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逢走半天”的状况。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古道:

    1. 通往关中川陕之路。

    史载“武王伐纣,蜀亦从行”,“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说明早在商周时期,四川就与中原/西北有交通联系。至战国秦汉时,川陕已开辟出由汉水中转南北两路的数条古道。

    (1)川陕北路,越秦岭,开辟了四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起自先秦,至秦汉时形成由四川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关中的惯行路线。因道路北端为陈仓县而得名;又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源故道而行,又名故道其路线,自长安西行至凤翔、陈仓、黄花川,沿故道水行至凤县,经勉县、百牢关,沿金牛道入蜀或经褒城至汉中
    褒斜道,是古咸阳/长安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道路,历史最为悠久。《华阳国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史载,秦王/蜀王打猎时,在褒斜道相遇,秦王以“赠能屎金石牛”骗得蜀王派五丁开通金牛道,故此说明褒斜道历史远早于金牛道。此道因沿斜水和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端在眉县斜谷,南端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其路线,自长安出发,由斜谷口入秦岭南行,经桃谷川、太白县、两河口、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南下汉中。
    子午道,是古代四川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之一。《汉书*地理志》云:“北山为子,南山为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因其走向南北而得名。古有新旧道两条。旧道是汉王莽时修建,出长安,沿子午谷、翻秦岭经石泉、饶峰关至汉中。新道是南北朝时梁朝改建,从长安起,沿子午谷,经喂子坪、子午关,翻秦岭,经江口、腰岭关至宁陕老城,南下过饶峰关至子午镇,沿黄金峡,洋县、城固至汉中。
    傥骆道,得名于其南端路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端路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是川陕北路中与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齐名,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

    (2)川陕南路,越岷山/米仓山/大巴山往东的古道主要有: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

    阴平道起自甘肃阴平(文县),穿越岷山,东去汉中,南接梓潼,至四川平武/江油等地。途经金牛道,侧绕过剑门之险,经绵阳/绵竹等地而达成都。又可西入南坪/松潘,北接武都/陇西。公元263年,魏邓艾伐蜀,在原有山间小道上凿山开道,偷渡阴平灭蜀,之后,此道便是秦、陇入川的要道之一,史称 “邓艾伐蜀道”。
    金牛道,是战国末以来川陕间的重要交通线。史载,秦国欲取巴蜀而难逾山河之阻,故秦王诈言以“能便金之石牛”赠蜀王,蜀王贪而遣五丁开路以迎石牛,公元前316年,秦军由此入川灭巴蜀,故此道称金牛道或石牛道。其路线自陕西沔县始,过七盘关至广元,再经剑门关出剑阁、武连、梓潼直抵石牛铺,南下达成都。
    米仓道,是古代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从汉中南郑起,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由南江至巴中,再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又可经南充/合川直抵江州;还可经南部/三台/中江直达成都。

    (3)明/清川陕路驿道

    从成都出发,经广汉、中江、潼川、盐亭,北上广元,向东北至陕西黄坝驿。清代,改道由成都经德阳、绵州、梓桐、剑门达广元,东出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向西南出川至滇黔主要有道五条:五尺道、灵关道、清溪道、云南路、大理大路。

    五尺道是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重要通道。
    秦蜀郡守李冰时开始修凿,秦时在云南设置郡县,续修此路,因路宽五尺称“五尺道”。汉武帝时征调巴蜀民续修,于公元前112年完工,称“僰道”“西南夷道”。此道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宣威等县。发展至隋唐谓“石门道”,可南行昆明、印度、缅甸。

    灵关道是沟通川西与云贵高原并通往南亚的著名古道。从成都西南行过灵关、雅安,翻大相岭、渡孙水(安宁河)达邛都,南渡金沙江,行至云南大姚、大理等地,可转至缅甸、印度,称 “蜀-身毒道”,即“古西南丝绸之路”。

    清溪道是唐代在灵关道基础上扩建发展而成的。
    从成都南行,过清溪峡、渡孙水达邛都(西昌),前行可至云南、缅甸。唐代扩建此道,建驿站,并在清溪峡建关戍守,故称清溪道。元朝沿此道增设驿站,又称建昌驿道

    明代云南路驿道主要指成都至建昌卫驿道。
    由锦官驿,经崇庆、邛州、雅安、荥经、黎州、泸沽、建昌卫。由此往南,可通云南武定府。

    清代大理大路是在明代云南路驿道发展而来的从成都到西昌的官马大路。至西昌分两路:其一自西昌沿安宁河南行,渡雅砻/金沙二江的会合点入云南境,经盐丰、宾川至大理;其二,自西昌西行,渡雅砻江,经盐源,入云南永北,复渡金沙江而达大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沟通川藏的道路主要有:牦牛道、松茂古道、茶马古道、西藏大路。

    牦牛道,秦汉时称大渡河以西部族为牦牛羌、牦牛夷。
    牦牛道以蜀地的雅安、汉源为起点,经名山、天全、泸定等地到康定后,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

    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市城西,贯通于岷江上游,止于松潘县。据考,这条古道至今有4500年历史,原是李冰所凿通往冉珑的山道,故称“冉珑山道”。后经历代修整,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松茂古道。

    茶马古道分南北两线。
    南线从云南西双版纳过梅里等雪山,到达昌都可通东南亚;北线即牦牛道发展而成的川康茶马古道,从雅安经泸定、康定、德格、昌都,西至拉萨,延伸至印度、尼泊尔。
    北线至明代又分两路,一曰“大路”,从邛崃至雅安、汉源、泸定、康定,然后出关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进入西藏;二曰“小路”,指从碉门经泸定、烹坝的茶马贸易通道。

    清代西藏大路是自康定入藏之官路。
    分南北两路:南路自康定经雅江、理塘、巴塘、察雅至昌都。北路自康定经炉霍、甘孜、德格、同普、昌都,再至拉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4. 从三峡通湖广的水陆道路主要有:三峡水道、瞿塘巫峡纤道、湖广路驿道、宜昌大路、綦江大路。

    三峡水道,起自奉节,经瞿塘峡、巴峡、巫峡,终于湖北宜昌,其间600多公里,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船行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唐代湖广路驿道:西安东南行到湖北襄樊,经江陵、宜昌、秭归,入今四川境至夔州(奉节)、经万县、忠县、涪陵而达彭水。

    明代瞿塘巫峡纤道:长江三峡两岸,山高万仞,水落千丈,无山径可通,为蜀道难中之最。明代四川参政吴彦华开辟了三峡水路供纤夫拉船上行的路线。清代夔州知府汪鉴集资继续凿修。从白帝城起至巫山县,再至湖北交界处的鳊鱼溪。傍长江北岸岸壁开凿,既供逆水行舟作拉纤用,又可供轿马通行。全长97.5公里,号称“200里纤道”。

    明代贵州、湖广路驿道:由成都经龙泉驿、资阳、内江,至隆桥马驿分路。南路经泸州、永宁至贵州毕节卫;或由隆桥东至重庆,再分路往贵州或湖广。清代将原由重庆取道广安、大竹一线改走长寿、梁山、万县、奉节出巫山而入湖广。

    宜昌大路:清代修建的官马大道。从成都经三台、南充、万县,再沿长江过云阳、奉节、达湖北宜昌,可沿江东下达汉口、怀宁、南京。

    綦江大路:是清代官马大道“巴县大路”的支路,从巴县经綦江,达贵州的桐梓、遵义而接贵阳大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关道的开通,缘于汉武帝为打通西南方通西域之路,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
    相如一行“西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砻江),桥孙水,以通邛、笮”,又说服“邛、笮、冉庞、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不久,汉王朝沿灵关道设置沈黎、越隽、犍为等郡。西南夷从此纳入我版图。
    公元794年,一度恶化的唐朝与南诏关系恢复,唐遣袁滋为使册封南诏。袁滋沿五尺道南行,在石门关刻石记行,留下“唐袁滋题记摩崖”。
    宋,因太祖“玉斧划河”放弃了大渡河以南地区,但,清溪道之上贡马与赏赐的交换,使凉山与中原紧紧相连。
    明未屯兵藏区,但,茶马贸易使中央与藏区始终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
    松州,是松茂古道的终点城镇;康定,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冲;泸州/宜宾,是云南路上的锁钥,都是历代王朝控扼治理川、甘、青、陕、藏,滇、黔等地的边陲重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6: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卦和爻:

八卦
乾【qian二声】兑【dui四声】离【li 二声】震【zhen四声】
巽【xun 四声】坎【kan三声】艮【gen三声】坤【kun 一声】

爻【音: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4-6-2 21:02 , Processed in 0.0437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