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0|回复: 8

《半月谈》2011年第15期:土地越种越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8 02: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我们种的地,多肥啊,犁出来的土黑黝黝的,就像能冒出油来,现在这样的地到哪儿找去?地是越种越黄,越种越瘦……
    同样的一块地,十年前浇一次水能保持二十天,现在浇一次水只能保持一星期,土壤的保墒性/透气性越来越差,保存水分的空间越来越小……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土地的质量每况愈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喷灌/浅耕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大环境下,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疏离/投入减少,更把土地置于被漠视的境地。
    然而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人类不可能不依靠土地生存。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种越瘦的土地:

    午后,山东省济阳县高槐村的几名老农围坐在河边的树荫下唠闲话。几名老农一起感叹:现在的地,那是大不如前了!
    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沿岸,有800多口人,800多亩地。目前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间或有一些花生/豆类作物。
    57岁的孙军华说:我们这里过去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地瓜和花生,是周边出了名的地瓜窝子。长出来的地瓜又大又光溜,大的能有三四斤重。但是现在不行了,村里十多年没人种过地瓜了。现在地瓜价格这么好,村民都想种,但是谁也不敢种。
    笔者:怎么会这样呢?
    孙军华摇摇头:这些年土质变了,过去暄暄活活的地现在板结得刚刚的,太硬了,地瓜种下去,不仅长不大,还窟窟窿窿的,不光滑。
    来到河对面的玉米地里,55岁的艾传水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里挖,挖了十多公分深,这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已经断了四次:你看有多硬?要是放在二十多年前,光用手都能挖二三十公分。以前翻出来的土疙瘩,用手一捏就碎,现在得用脚跺。
    艾传水说:以前的地不光暄,颜色也深,发黑,农民比喻说肥得流油,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劲儿。你再看现在,地发黄发白,这就跟病人一样,脸色不好,一看就知道不健康。
    老农们回忆,以前的地里,蚯蚓/瓢虫等益虫到处都是,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说地太干净了!干净得连虫子都不生了!
    在鱼米之乡湖北,情况也不容乐观。按照九等耕地分类法,湖北5000万亩常耕地中,以前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耕地总体质量处在全国前列,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基础,不愧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然而,天赋的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员梁华东出示的一张“土壤调查和地力评价”图表,直观地反映出湖北耕地面临的危机。这张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对比30年前的数据,高产的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劣质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
    数据是单调的,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众多辛勤农户眼睁睁看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日益退化乃至废弃,这些痛苦是有温度的,是真实可感的。
    在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说,他家的耕地十年前还比较肥沃,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即使这样,洋芋的病害也非常严重,玉米则连续几年都出现白叶病,产量逐年降低。他家邻居的地比他的还要差,先死烟叶,后死玉米,现在连洋芋也长不活了,只能弃耕撂荒。
    当地农技人员说,这是土壤酸化带来的恶果。
    2010年,农业部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宣恩县采集了3070个地块的样品,发现当地土壤PH值平均达到5.5,其中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样品239个,占样品总量的7.79%。这表明部分地块酸化严重,已不适宜一般农作物的生长。
    笔者问:如果现在的土地不如过去,为什么现在的亩产水平还要高呢?
    农民答:要说地本身,现在肯定是质量下降了,但现在有化肥呀,庄稼靠化肥拿着长呢!
    此言不虚。
    笔者每年在春耕时节,都要到产粮大县了解农资市场情况,看着小山似的化肥垛,还有一车车往家拉化肥的农民,就一次次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密植,大垄双行”等不少增产耕作方式,都是建立在大水大肥(化肥)基础上的。
    对化肥的依赖,使得传统的能培肥地力的农家肥快速淡出了农民的视野。
    吉林省农村,发展出不少养猪养鸡专业村屯。农民们腰包鼓了,村子却脏了。在这些村屯,大量的动物粪便像小山一样堆在路边/地里。尽管人人熟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这些上好的堆得到处都是的农家肥,却几乎无人愿意利用。
    吉林省九台市一农民说: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种“卫生田”,只给土地施化肥,干净/省事。
    没有了农家肥的滋养,耕地地力无法维持/下降很快,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层有机质含量正以平均每年0.08%的速度下降。
    土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单纯的耕地数量红线,是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梁华东说:土地质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0年前,湖北的肥料/粮食投入产出比为1:5,即投入1块钱的肥料可以增产5块钱的粮食。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1甚至更低。这一变化,除价格因素影响外,也显示出地力持续下降的现实。同时表明,农业产值不再因为化肥用量增加而线性上升,原有的单纯靠化肥增产的路子必须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污染加剧,良田渐成“毒地”。

    江汉平原地处南方,年降水丰富,在自然条件下是很难形成盐碱地的。但在地处江汉平原核心区的湖北应城市,由于周围化工企业多年的连续排放,最终造成十多万亩耕地盐碱化,彻底丧失了使用价值。
    这不是个案。一些工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注重环境保护,已对我国土地造成了很大伤害。
    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土地污染不仅来自工业。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质量下降,养分失调,作物病虫害频发,农户为了应对投入过量农药,也使得土壤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江丽华说,农药主要有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等。在田间施用的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喷洒在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也会因为风吹雨淋进入土壤。有研究者测算,施用在农田的杀虫剂有56%进入土壤,造成残留。用飞机喷洒农药的,这种方式,会使得一半左右的农药直接落入土壤。
    此外,对土壤污染严重的还有农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却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蒋高明长期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与退化农田修复研究,他用“白色恐怖”来形容农田里残留的白色塑料膜。据蒋高明介绍,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会在15-20厘米深的土层形成不易透水/不易透气的难耕作层。农膜很难降解,又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使这种状况愈发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占补失衡,新整土地质量参差。

    专家表示,尽管从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的角度说,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同样重要,但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比较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却极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耕地面积的减少显而易见,而耕地质量的下降却是悄悄进行的,是无形的杀手。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坦陈:由于缺乏可供遵照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非农建设占补耕地等项目验收中,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
    湖北省天门市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至2010年7月完成10万亩。但让当地群众不能接受的是,多数新整耕地的内在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大幅度下降。
    天门市土肥站站长尹长元说,由于土地整理技术有问题,导致耕作层遭到破坏,耕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在天门市九真镇陆岭村,土地整理后耕地关键地力指标全面大幅度下降,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达80%以上。这样的养分水平使得土壤无法保持正常的团粒结构,出现板结现象,缺乏蓄水和保肥功能。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占用耕地较多。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每十年占用耕地六七千万亩。虽然国家实行占补平衡,通过整理/复垦土地等方式使耕地在数量上不减少,但这只是量的平衡。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11年7月的全国土肥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目前各地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初步测算,近十年全国因耕地占优补劣导致粮食生产能力至少减少120亿公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种地,那叫一个仔细呀!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
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一首《多情的土地》唱出了人们对故乡对土地的无尽深情。然而近些年来,
这土地情结却正在被城市化的洪流裹挟而去----即便长在农村,身为农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对有些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

    下午两点多,正是一天热的时候。山东省齐河县陈庄村老农刘京山一个人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这一带的玉米播种较早,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玉米株普遍长到了齐腰高,一些更好的地块,已经达到了人脖子的高度。老人戴着黑边老花镜,先是翻翻叶子,然后慢慢地蹲下去看看根。
    他说:前两天从广播里听说现在有个什么新害虫,专咬玉米根,一咬就死,所以我专门来地里看看。看了几块地,还没有发现严重的虫害。
    问: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让儿子或孙子来看呢?
    这一问,老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哪管这个!现在的人哪跟过去一样!
    刘京山今年已经74岁了,曾在村里当过十年支部书记。老人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四个孙子孙女中有两个还在上学,另外两个也外出打工了。
    说起农民和土地的感情,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地,那叫一个仔细呀,一年到头,心里都惦记着地里的这些事,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该拔草了。种地就是农民的头等大事,为了种好地,可以不睡觉,可以不吃饭,一切都得为种地让路。现在是啥样呢?种地是最不要紧的事儿,种地要为打工让路,甚至要为打麻将让路!土地对一些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笔者在调研中深深感到,视之如鸡肋,确实是全国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于土地的心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务农收益低,农民种“懒田”!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由于务农收益不如打工收入,务农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小。由此,许多农民种起了懒田,曾经惜地/养地的传统做法正在远去。
    农民其实都知道,还是土杂肥好,但是现在谁还用土杂肥呢?一方面是很多人家没有了牛猪鸡等家畜家禽,也就没有了畜禽粪便。另一方面,也没人愿意积肥了。多麻烦啊,虽说对地好,种出来的粮食也好,但是卖不了多少钱,谁愿意费那个劲呢?
    不仅不愿意拾掇土杂肥,连施用化肥也是采用“一炮轰”的方式。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农民说,春耕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把化肥施足,此后不用追肥,这种施肥方式比较方便简单。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任军认为,虽然农民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节省了时间/体力,也可能更经济实惠,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除草也是如此。
    刘京山说,过去种地讲究的是:草死苗旺地发暄。农民就看不得地里有草,专拣中午最热的时候锄地,天热趁草死,天越热,锄下来的草越容易死。可是现在,谁还干这个?都是种的时候就打一遍“封地”的除草剂,玉米苗长到一尺多高时再打一遍。
    江苏省阜宁县和东海县部分农技人员反映,当地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但是相关技术和肥料发放下去,农民却未必真正采用。农民不是不知道这对土地有好处,可是一来劳动力不足,二来又不能增加多少收入,自然没有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都养活不了我了!我为啥还要对地有感情?

    人勤地不懒。
    农民对土地情感的疏远/投入的减少,成为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农民也有无奈。
    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一位薛姓种粮大户说:我的这些田都是人家外出打工留下来的,现在农村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人在种田,打工每天有七八十元收入,稻麦两季也就赚一季,收益差得太远了!现在各家各户种田方式简单,“望天收”心理普遍,谈不上什么惜地养地。
    不少农民感叹,过去,种田能手是村里最受尊重的人,谁家的姑娘都想嫁种田能手,现在不一样了,这些人被看成了“死脑筋”,是村里最不受尊重的人。
    山东省齐河县菜庄村30岁农民刘炳伟说:不是嫌弃种地,主要是种地收益太低。一年下来,一亩地满打满算能净赚千把块钱,这还是好年景,要是稍微出点岔子,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刘炳伟算账说,种一亩小麦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600元,收入大约1100元;种一亩玉米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600元,收入大约1300元。这两季加起来,纯收入也就是1200-1400元。如果把人工成本计算进去,就什么也剩不了了。
    算完账,刘炳伟激动起来:光靠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孩子要上学吧?一家人要穿衣吧?有个头疼脑热的还要看病吧?更别说盖房子/买电器了,靠种地能行吗?地都养活不了我了,我为啥还要对地有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2: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新生待何时?

    土地不仅仅是我们一眼就能看见的泥土,她实际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她有呼吸/能代谢,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机能的自我平衡。然而,种种原因正在使我国不少土地失去活力和生机。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怎样使土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和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如是说。
    半月谈:我国土地或者说耕地总体质量如何?近年来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
    叶贞琴: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目前全国高/中/低产田面积分别为5.4亿亩7.1亿亩5.7亿亩,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9.5%39.0%31.5%;要实现我国粮食95%的自给率,耕地承载的压力日益加大。是部分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影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的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特别是局部地区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如东北部分地区黑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耕层厚度变浅,华东区土壤酸化加剧,造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是部分耕地污染严重,永续利用日益艰难。我国部分地区耕地存在工业三废/城市垃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超标现象。据环境保护部调查,全国受污染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耕地污染已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对耕地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威胁。
    半月谈:从老百姓可以感觉到的角度,土地质量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明岗:这种变化是很明显的。第,比如东北黑土地,刚开垦的时候黑黝黝的,抓一把能捏出油。这是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后呈现黑色,与水分混合,就呈现出油的样子,感觉非常肥沃。现在黑土地就没那么黑了,因为土壤有机质从10%下降到3-4%,降低了大半。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原来很厚的黑土层,现在变得发黄,看起来也没那么肥沃了。第,以前的土地土壤层较厚,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能留下脚印。现在许多地方土壤板结得厉害,踩上去看不到脚印,这是因为耕层变薄变硬,土壤结构变差。第,按照农民的感觉,施用同样量的化肥,现在的产量不如从前。农民需要投资更多才能维持高产。我们在基层调查时,农民就反映,现在的地变馋了,不吃好不吃多就不产粮食。
    半月谈:土地质量下降会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徐明岗: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的基础。土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土壤板结,会对作物生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土壤中固体物质和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各为50%是最适合的。如果土壤紧实,孔隙比就降低;如果疏松,孔隙比就上升。板结是指土地疏松度差,孔隙少。孔隙少对作物生长的害处主要有三点。第一,土壤不容易接纳/保存水,即保墒性比较差,抗旱能力弱。第二,根系向下生长时,遇到的阻力较大,根系发展不会太快太好。第三,从微观角度讲,土壤是一个生物体,土壤中有很多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当有机物分解后,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如果孔隙太小,微生物活动弱,土壤的供肥性就差,养分释放不出来,植物就无法利用。
    半月谈:造成土地或者说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叶贞琴: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是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农村常住人口少,农户养殖畜禽数量减少,导致直接施用于农田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总量减少,而且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普遍采用轻型栽培和机耕机收,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造成耕地中的化学品残留量逐年增加,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是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国家每年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改善农业生产能力,但在土壤培肥/耕地质量监测等方面却长期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同各地巨额的土地出让收入相比,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显得严重不足。是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严重缺失。目前我国没有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由于缺乏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
    半月谈: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当前这种状况?
    叶贞琴:农业部对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十分重视,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中低产田改良等重大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等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繁重而艰巨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十二五期间,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加不能放松。一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有效措施改造中低产田,逐步提高稳产高产田比例;健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准确评价耕地生产能力;强化耕地投入品监管,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二是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强化耕地质量管理,特别做好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力争实现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依法建设,依法使用”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三是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基金,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予以奖励;对破坏耕地/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予以处罚。鼓励多种主体参与耕地质量建设,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耕地质量管理建设投入机制。
    半月谈:如何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积极性?
    叶贞琴:农民是使用耕地的主体,只有通过宣传培训/鼓励扶持等办法,引导农民加大保养和提升耕地地力的投入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徐明岗: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在国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都会给予农业大量的补贴。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有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5 05:00 , Processed in 0.0370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